历史碎片:聊聊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


历史碎片:聊聊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

文怡一树生

看了邓锡侯、何建、陈等将领的一些史料,偶然发现“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广东陆军小学堂”等历史细节。因为很多历史记载名称不同,所以我做了进一步的求证。感觉百年之后,物是人非,“中学”的含义已经大不相同了。有必要对整个故事进行辨析。

南京四中堂是光绪年间军队革新的产物。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军统大臣奕劻等人起草了《陆军中学章程》,在全国设立陆军第一中学(直隶),建在北京清河镇,招收北京、直隶、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陆军小学毕业生。建在xi安北教场的(陕西)陆军二中礼堂,接收陕西、甘肃、四川、新疆小学毕业生;建在湖北武昌南湖的(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接收驻扎在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荆州的小学毕业生;陆军第四中学堂建在南京紫金山脚下、玄武湖畔(今南京军区军史馆一带),接收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小学毕业生。

陆军部管理的四所陆军中学学制两年。毕业后,学生进入陆军的步兵、骑兵、炮兵、炮兵和辎重队进行见习。根据设计,他们还可以被选入军官学校继续深造。

与此相关,根据1904年9月清政府训练部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办法》,陆军军官学校分为四级(又称“二级、四级”):陆军小学、陆军中学、陆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学校,称为“普通班”。本质上也有统一全国军事制度的愿望。

其中小学堂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办的直隶陆军小学,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各省会相继设立陆军小学,以及察哈尔、荆州、福州等地的几个八旗驻防地。一份资料显示,全国共有27所武备学堂,其中大部分是由浙江武备学堂、陕西武备学堂、安徽武备学堂、贵州武备学堂、湖北武备高等学堂、伊犁快速武备学堂等前身改建而成。,先后改为陆军小学。

武备学堂始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又称北洋武备学堂、陆军武备学堂。成立于1898年的云南军械学校,后与陆军小学合并,并更名为云南吴江堂。此外,还有一所独特的皇家贵族军校,学习水平相当于陆军小学,还有位于北京铁狮子胡同东口北的“陆军贵族学校”。

小学招收的学生一般都是15-18岁的好孩子,学制三年。毕业生可以进入陆军中学。

按照《陆军学校办法》的设计,由陆军小学堂依次晋升为陆军大学堂。陆军军官学校招收各陆军中学毕业生,经过两年培训,毕业后可担任初级军官。然而,清朝的灭亡远快于军官培养的进步。“普通班和学校越来越累,越来越进步,效果也晚了。但各省训练新军需要大量物资,不会使大部分下级军官在两三年内无法服役。”情况紧急。因此,除了普通班和学校之外,还有三种办学形式:速成班和在职培训学校。

大致与陆军小学的开办同步,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浙江陆军速成学校、广西陆军速成学校、直隶(北洋)陆军速成学校等“速成学校”应运而生。广东江雪学校、广西边防江雪学校、北洋行营江雪学校(1902年)、重庆江雪学校。

《陆军军官学校办法》第十三条也明确要求:“各省应在省墙内设立武术讲堂,作为现兵习武之所”。北洋军吴江堂最早于1906年在天津成立,与1908年成立的东北三省(奉天)吴江堂、1909年成立的云南军校并称为吴江三大堂。南阳(位于南京)、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陆军讲堂。都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培养急需军事人才发挥了作用。

由于这些学校大多不是清政府的直属学校,其名称或办学地点经常变更,清政府很快被辛亥革命推翻,导致存在时间较短。虽然相隔不到一百年,但后人却时常困惑。但民国初年形成了“武备部”、“快手部”、“直隶部”等军校。

因为相应的“速成学校”、“在职训练学校”等培训课程,以及日本士官学校的大规模东进,已经能够满足清政府规划的“陆军军官学校”的教育需求,而位于二、四级的陆军军官学校,历史上实际上并没有出现,虽然是规划中的。然而,日本在大力吸引中国留学生,甚至设立清政府留学生部的同时,却封杀中国。

早在1903年2月,袁世凯就邀集开设陆军小学、中学、大学堂,在保定东关外设校,在北洋军政厅军训部下设“陆军加速军械学校”。

1906年10月,清政府集结兵部、训练部、太普寺,设立陆军部。这一年八月,清政府开始接受军权,限制北洋等地方军事力量的扩张,废除曾招生三期的“(北洋)陆军加速军械学堂”,在原址设立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郭彤)陆军加速军械学堂”(或陆军协和加速学堂),在全国招生(实际 仅1907年和1909年两期招收,占1400余名学员)国培的领导权由袁世凯改为陆军部。 1906年5月,袁世凯先动后打。在原保定将军牟学堂的基础上,扩建并建立了北洋军校监管下的“陆军营军官学校”。1910年改为“陆军预备大学堂”,转军部。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临时大总统后,从保定迁至北京西直门绥远寺旧址,正式定名为“陆军大学”,转入总参谋部。

虽然对于这一时期保定诸多军事训练机构的关系和历史延续仍有诸多争议,有些细节甚至已经是一笔糊涂账,但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客观上起到了“陆军大学堂”的作用。清朝也在这残缺斑驳的暮色中结束了谢幕。

民国时期,军事教育制度最大的变化是由四级制改为三级制,即陆军预备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具体实施是撤销各地陆军小学,仅保留两所陆军中学,分别更名为清河第一陆军预备学校和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大学是从保定迁到北京,再迁到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原址的陆军大学。当然还有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央警校、中央航空空学校、宪兵学校、庐山峨眉山。

一路往回走,这样一圈还挺有意思的。

很容易和南京陆军四中混淆,比如南京陆军学校,陆军学校等。网上有“历史字典解释”这样的标题,但实际点应该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江南吕氏学堂”,校址在南京贺辉。此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创办了“武德中学”。这所“中学”学制四年半。毕业后担任初级军官。

022-8-8碎渣

☆作者简介:易树生,闻道馆主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编辑:曹宇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867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