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商报通讯员黄晶晶葛小河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陶苏樱文/摄
从各省地图的经典汇集和安徽著名学者的解读中,可以一起看到这部气势磅礴的“绝世之书”。
他是豆腐的发明者,也是“二十四节气”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淮南王”,也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就连汉武帝都是他的粉丝。他编纂的《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阴阳墨法和部分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作,因其涵盖面广而被称为十万种文献中最难读的一种。
梁启超先生评价说:“淮南鸿烈是西汉道教的深宅。其书博大精深,条理清晰,在汉人著述中堪称一流。”胡适先生评价《淮南子》为“杰作”。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安徽省图书馆珍藏古籍《淮南子》和安徽著名学者陈光忠的解读,一窥这部恢弘大气的“绝世之书”吧。
他是西汉时期来自安徽的“秀才”,汉武帝是他的粉丝。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编撰的。它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阴阳、墨、法及部分儒家思想,是诸子百家的代表作。
据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葛晓和介绍,明代万历年间,为怀虚道游的朱东光,选录了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真镜》、《管子》、《淮南子》,作为中都四子集出版。
淮南王刘安是汉武帝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常陆的儿子。出生于淮南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汉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封为涪陵侯,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
巴山“淮南子”文化园刘安、巴公雕塑曹骏/摄
刘安的人生经历坎坷,历经文、景、武三朝。在儒道之争、官民之争、宿敌谋杀、酷吏陷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博学的淮南王终于步了祖母和父亲的后尘。梁武帝元寿元年(公元前122年)自杀,享年58岁。
刘安不仅是“淮南王”,也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汉武帝也是他的粉丝。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淮南王安好读书,弹鼓弹琴,不喜骑犬马。”《汉书淮南衡山纪北王传》记载:“初安入朝,呈上我的《内篇》,新刊,爱密。”梁武帝即位第三年,刘安呈上内书(淮南子),珍藏于皇帝秘府。据说汉武帝也喜欢文学,对他的长辈刘安非常尊重。每当有人给司马相如和其他文士写信时,他们通常会被叫去读一读,然后再把信寄出去。刘安入朝,呈上新作,汉武帝出于爱才,常秘而不宣。
公元前139年,41岁的淮南人安入朝,到京都长安祭奠16岁的汉武帝。年轻的皇帝让他写一篇关于《离骚》的文章。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评论《离骚》的文章。全文虽已失传,却奠定了两千年来对《离骚》的评判和定位基础。
在汉代70年代初,黄老的道家思想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一位学术大师,刘安组织苏飞、李尚、左雾等八位学者编撰了《黄老研究》一书,著有内书二十一部、外书数卷、中篇小说八卷。并称这个系列为“鸿烈”。“洪”为大,“猛”为明,意为“光明大道”。
1923年,安徽六安人刘文典撰写了《淮南鸿烈集》,全面系统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淮南子》各篇中的疑难词语、规律、名物、思想、含义等进行了解释和注释。另一位老乡胡适在为《淮南子·鸿烈集》作序时,称《淮南子》为“杰作”。
百家争鸣下的《淮南子》思想创新
安徽大学文学院的陈光忠教授研究《淮南子》和二十四节气四十余年,是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陈教授说,汉初道家思想以黄、老为主导,但儒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农民学派等诸子百家争鸣。《淮南子》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并因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不同的流行布局,引起朝野的高度关注。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西汉第二年(公元前139年),41岁的淮南王刘安将《淮南子》献给汉武帝,为这位年轻的皇帝提供了一套完整而全面的治国修身之策。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老子“道”理论的阐释。该书以“道,盖天地,四角八极,高而不可测”为开篇,提出“道”是自然界万物运行的根本方向。“道”随时代而变,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说,即老子所说的“道可为道,而不可为奇”。《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开启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王弼的本体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是宇宙论的本体论。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宇宙生成理论及其范式,并对天文、地理、四季历和人性修养方法进行了探讨。书中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的“想象”,这种形态被称为“一”。道而生,阴阳一生,万物与阴阳相生,系统地提出了宇宙生成的朴素理论。
第三部分是政治理论。《淮南子》倡导“保民”、“惠民”、“富民”政策,将“以民为本”的思想付诸实践,这是治国之本。此外,书中还有独特的法治思想,与法家的重刑和秦朝的“师官”、“法教”有着本质的区别。认为法来源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无为而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光忠教授说,《淮南子》主要以道家学说为基础,道家学说包括儒家、墨家、功名、法家和阴阳学说。它具有先秦子书所没有的多重色彩。
但如此用心的作品被汉武帝采纳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汉武帝最终接受了儒家巨擘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经历了秦的严刑峻法和暴政之后,迫切需要一个温和的统治政策。“黄老之学”曾经是一门显学,指导着国家的政治经济,以至于后世称赞“文治山水”。
“无为而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力,但也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对内,皇族外戚、王公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膨胀,极大地威胁着中央集权的统治;在外部,亲匈奴政策,而不是消除战争,助长了外敌的嚣张气焰。
到汉武帝时,整个社会经济生产已经步入正轨,急需加强中央集权,于是看中了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逐渐上升为官学,最终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主流的统治思想。
巴山“淮南子”文化园二十四节气。君妮摄
他是豆腐的发明者,首次创立了二十四节气。
每年秋天,淮南市都会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作为中国美食,豆腐世界闻名。豆腐的发明者是淮南王刘安。
刘安门人对豆腐研究开发的最早记载来自南北朝梁新陈代谢的《陆》:“豆腐之术,前后三代闻所未闻,传于汉代淮南王安石。”后40余种文献中有刘安发明豆腐的记载。
中国豆腐营养丰富,价廉物美,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之一。中国的豆腐菜肴种类繁多,可以烹饪400多种不同的菜肴。巴山豆腐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陈光忠教授说,除了文化创新和思想创新,《淮南子》还有很多科技创新。比如《兵书简训》中,就有关于彗星运行的记载;《淮南王万笔书》中,淮南王及其弟子研究利用光学,制成“冰透镜”;化学方面的贡献集中在炼金术和炼丹术。
《淮南子》的另一大贡献是在天文训练中首次完整、科学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它于公元前104年被编入太初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南子》第一次完整、科学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
陈光忠教授说,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农、医、天、算四大简单科学体系基本形成。此时诞生的《淮南子》,在天文、地理、医学、物理、化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它是秦汉时期中国科技体系的缩影,代表了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
《淮南子》除了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是秦汉时期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许多名言都源于这本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培训》;“将军在路上,却不追兔”由《淮南子·说林训》中的“猎鹿人不理兔”演变而来;“言出必行”出自《淮南子·潘伦勋》。
更有趣的是,《淮南子》中还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传说,被视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源头之一。该书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补天女神、共工怒不可遏、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淮南子》中的神话传说大多继承自《山海经》、《楚辞》、《庄子》等。,并补充了前代神话,具有鲜明的庄、楚浪漫主义特色。
为什么《淮南子》被认为是最难读的书?
有人说《淮南子》是中国十万传世文献中最难读的一部。
南宋史家高思孙在《资略·淮南子》中,评价楚怀王《赵隐士》、《离骚传》等作品的创作特色,感慨地说:“淮南为天下之奇才。”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皇家贵族数不胜数。为什么淮南王被称为“天下奇才”?东汉史家《汉书》中,有15部署名刘安的著作。其中,《淮南内篇》、《淮南中篇》、《淮南外篇》三部巨著。三个部分,里里外外,几十万字。
这些著作,涉及政治、哲学、军事、文学、化学(炼丹)、天文、历法、地理、保健、医学、农业等诸多范畴,简直就是西汉初期的百科全书。所以对《天下奇才》的评价是恰当的。
梁启超先生评价说:“淮南子是西汉道教的深宅。其书博大精深,条理清晰,在汉人著述中堪称一流。”
陈光忠教授认为《淮南子》难读有三个原因。第一,《淮南子》涉及大量西汉以前的文献。如《周易》、《尚书》、《诗经》、《老子》、《庄子》、《墨子》、《孙子兵法》、《管子》等经典著作。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这本书很难掌握,因为它涉及图像和数字。刘安认真研读《易经》,要想读懂《淮南子》,就得先读《易经》。第二,《淮南子》记载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涉及天文、历法、性情、数学、阴阳学说、物理、化学、农业、炼丹术、医学、农学等。因此,要进入《淮南子》,读者必须研究《田文志》和《李露志》的正史。第三,《淮南子》构思奇特,涉及面广,体系完备。因此,要掌握《淮南子》的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研究先秦诸子的著作,从而理解《淮南子》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因素是《淮南子》难读的主要原因。
省级古籍入选省级珍贵古籍名录。
安徽大学文学院的陈光忠教授介绍,刘安自杀后,他的许多作品都丢失了。之后,刘向奉命修改《宫集》,整理成书,取名淮南。隋朝称淮南子,唐代称淮南鸿烈。从那以后,它们成了流行的称号。
陈教授说,《淮南子》其实有三本书,分为“内”“内”“外”。《汉书·淮南衡山纪北王传》中说:“(刘安)招引千客变魔术。如内书二十一,外书多;《中篇小说》也有八卷,共二十余万字,讲的都是神仙、黄白之术。”《汉书·艺文志》《圣人》也记载:“淮南二十一条”。王安。淮南歪歪三十三条。"初唐学者颜师古在笔记中说:"内章谈道,外章谈道。“内篇是传世的《淮南子》。中篇和外篇已经失传,所以我们只能在古籍中找到一些丢失的文章。
三部《淮南子》,原文数十万字。《淮南内篇》原文有20万字,而今天最早的北宋版本只有13万字,缺6万字。也就是说,《淮南子》是残卷。
《淮南子》内容原分21卷。大纲说:“所以有二十篇。”加上梗概,就二十一卷了。
《淮南子》出版后,校注的人很多。东汉许慎的《淮南鸿烈传》和高诱的《淮南子注》被公认为最经典的注释。此外,苏颂、毛坤、王念孙、孙诒让、吴汝纶、刘文典等著名儒生均有校注,版本众多。
安徽图书馆的《淮南鸿烈解说》有二十一卷六册,朱墨套印刻于明代。明万历八年(1580年),毛琨之子毛一贵出版了《淮南子鸿烈释》,在国内广为流传。然而,毛坤对这部作品并不满意,他重新整理了自己的书籍,并采用朱墨的套印技术进行观看,因此他编纂了这部丛书。本书以高邮注释书为蓝本,有眉注和圈点。其中,朱茵的批文都印在行书上,印得非常好。2015年,该书入选第一批《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
安徽桐城盖书印
书中收录了李光炯对吴汝纶红绿颜色的记录,并附有圈点和注释。据报道,吴汝纶也是老乡!他是安徽桐城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他曾是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僚。曾任首都大学总教师,后期桐城派代表人物。李光炯(1871-1941),安徽怀宁人,近代著名教育家,安徽公学创始人之一,曾师从吴汝纶。叶谦的头像上印有两个字:阳语“蜀通乡民”,阴语“沈懿宣”。顾(1866-1923),安徽桐城人,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他是姚颖的孙子,马启昌的妹夫。他的诗都很优秀,他传承了桐城派的衣钵。
陈光忠教授说,在“唯尊儒术”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兼收并蓄”的《淮南子》呈现出一个耀眼的世界,也应该在中国文化和学术史上树起一座挺拔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