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 的“较真”代价:品牌战略偏执、营销争议不断、产品投诉成河

沁园蛋糕2022-09-25  23

MG 的“较真”代价:品牌战略偏执、营销争议不断、产品投诉成河

“潮跑”不是真正的跑车,改变不了MG是家用车而不是代步的事实;MG one这种烧汽油的智能车,注定无法定义新车标准;黑色算不上真正的豪华,也很难刷新MG标新立异的自主品牌在国人心中的印象;名爵离真正的网络名人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做到“一MG容纳所有年轻人”?

在紧凑型车和SUV接连失败的情况下,名爵选择从中型车突围,企图在b级车市场冲击。为了抬高新车型MG7,还出现了新的品牌logo: Black Label。不出所料,公告信息充满了MG一贯的极端——真实到了极点。

透过华而不实的营销表面,这个自诩拥有百年英伦历史和运动性能的品牌,似乎离主流市场需求越来越远。

MG误入了自以为是的深渊,却把真实当成了坚持。

一个

营销夸大

MG的品牌发展史一波三折。这个诞生于1924年的英国汽车品牌,因陷入困境于1968年被英国利兰公司收购,随后因经营不善再次关闭工厂;1982年成功复兴,被罗孚合并后再次破产;2005年,转让给当时的南汽。最后,南汽并入SAIC,MG在2007年左右成为SAIC的独立汽车品牌。

屡战屡败,这个被贴上“假合资”“假自主”标签的品牌,却无比自信。

从“生于世界各地”、“一辆平民跑车”、“一辆MG可以容纳所有年轻人”、“真实到极致”、“品牌满意度100%”的品牌营销,到“中国潮人MG5”、“潮人炸MG5天籁”、“第三代MG6 PRO”、“智美顶格轿跑MG7”的品牌营销,MG的宣传方式一直是不折不扣的。

解释MG为什么把自己定义为年轻化品牌:第一,最强行业天花板。名爵以打造最强行业天花板为终极目标;第二,最优雅的风格和品味。MG将以对“运动”和“优雅”的全新诠释和诠释,引领中国轿跑的设计潮流;第三,最快的沟通和响应。名爵要通过对用户的极致洞察,让用户的满意度达到100%;第四,最难的生活方式。硬是MG品牌的DNA,酷,有态度,有特色。

这些偏激的话贯穿了MG的营销案例。

就连企业战略也充满了过度自信。名爵在2020年5月提出“使命100”战略,计划到2023年,也就是名爵品牌诞生一百年后,实现年销量100万辆,畅销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力争客户满意度100%。

纵观提出这一战略的2019年中国车市背景,销量超过100万的车只有5款,其中合资品牌4款,吉利自主品牌只有1款。对于当年实际销量不到30万辆的名爵来说,三年多时间销量翻三倍是非常激进的。根据MG官方数据,2021年MG年销量为47万辆,其中海外销量36万辆,国内销量仅为11万辆。直到2022年上半年,MG全球累计销量为22.52万辆,远远落后于10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

更让人惊讶的是,与极致营销相对应的,是难以做到的实际产品力,以及长期以来让消费者叫苦不迭的品质表现。

“汽车一年内坏了五次,4S的修理厂修不好,SAIC自己的工程师也修不好。上一次我信誓旦旦地修好后,发动机不到一周就在高速公路上停止工作了,然后我连个道歉都没有。”MG 6新能源车主刘侃山吐槽道,“客服只会说交给后端,把你当猴看,永远不会有人联系你。这个企业从上到下都充满了不专业的氛围。买车就像买彩票。买这辆车之前我是个瞎子。”

在社交网站上,像刘侃山这样的用户更多。油门响应延迟、自动变速器逻辑混乱、方向盘指向模糊、发动机噪音大且刺耳、方向盘噪音异常、发动机抖动、动力弱(行驶中甚至熄火)、后悬架生锈...都成了车主们的共同槽点,达成了一个共同的意见——自主品牌还是买不到。

目前在中国品牌集体向上的时候,名爵却流失了大量的军队,打击了用户对国货的信心。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MG并没有用其在广告语言上的偏激和真实来打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各种夸张的营销噱头不仅没有给品牌力带来任何帮助,反而消磨了舆论的耐心,加深了消费者对MG品牌的越轨和肤浅的认知。

“当车市寒冬导致的市场下行趋势日益明显时,营销似乎成了严峻形势下争夺市场份额最立竿见影的方式之一。”全国工商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朱认为,虽然营销很重要,但车企始终要以深厚的产品积累和技术创造客户口碑。“我认为产品质量更重要,包括生产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质量差的品牌就很难胜出。”

2

模糊策略

黑标的诞生试图改变人们对MG的认知。然而,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在高举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突破上限大旗的同时,黑标名爵却将战略眼光局限于燃油跑车这个小众市场。

在SAIC数据业务部副总经理、乘用车公司首席数字官(CDO)、MG品牌CEO Sean看来,黑标MG并没有像柯灵、WEY、星途等高端自主品牌一样定位于高端豪华阵营,而是将竞争对手锁定为主流合资品牌。“至于对标奢侈品牌,目前还没想好。”

其实是2017年左右开始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向上,打破豪华阵营的故事。至于标杆合资企业,至少可以追溯到2011年哈弗H6的诞生。在柯灵、WEY等中国高端品牌开始新一轮能源转型的时刻,黑牌名爵却选择了逆势而为。从战略上讲,2022年,中国的品牌智能制造、品牌推广、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天,MG的市场逻辑无疑是滞后的,这与其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复兴的最佳典范的口号和中国汽车工业的顶尖之作相矛盾。

这个矛盾贯穿了MG的品牌战略和产品定义。

2020年7月,第三代MG 6上市。发布会是“七霸说”的一种录制方式,重点是“用传送门取代所有(汽车)出行方式。你支持吗?”话题的辩论。通过讨论,MG的态度是拒绝汽车作为入口,在汽车成为无聊的自动驾驶电器的时代,为年轻人提供极致的驾驶激情。

暂且不去深究MG的所有产品是否都有诠释“极致”的能力。但名爵在追求极致驾驶激情的同时,为名爵one、MG7、名爵木兰等新车型全面配备了全新的自动驾驶辅助技术,试图让汽车成为取代人类驾驶的“门户”。这种天然的矛盾和模糊的产品战略定义,让人一头雾水。

黑标首款产品MG7会带来改变吗?

要论颜值,SAIC创新研发院总设计师邵景峰个人也算是比较酷的。动力上,搭载新一代蓝芯2.0T发动机,可加速至6.5s在100公里内;要智能化,8155旗舰车规芯片为各类智能功能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至于MG7卖给谁,能卖多少钱,MG似乎还是一头雾水。

据Sean介绍,MG7的目标用户并不是90后,而是35岁以上仍对性能有着极致追求的人群。虽然MG7的价格区间还没有公布,但是根据尺寸和动力来看,它的目标应该是本田雅阁、大众CC、别克君威、福特蒙迪欧、雪佛兰迈锐宝等中型合资跑车。那么,三位美国选手已经用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个级别产品的品牌力比产品力更重要。在德日两大巨头主导的市场中,MG7用一个新的黑标刷新人们对MG的认知有多难,可想而知。

所有所谓的网络名人品牌都紧密贴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特斯拉第一个嗅到了智能汽车时代的味道。通过自动驾驶、数字底盘、极致性能、极简设计制造,几年内市值第一。品牌抓住了国人对硬派的向往,借助日系进口越野充分遭遇国五退的东风,一夜走红;柯深谙中国年轻人对表演的渴望,03+连续三年获得冠军,为中国表演建筑树立了榜样;蔚来抓住消费升级的窗口,通过“设计的力量”,为新能源用户呈现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世界;李以20万元以上作为家用车场景的真实需求,抓住了89%的中国消费者,通过定义“移动之家”和只配置一款车,成功打破了汉兰达多年来绝对统治的中大型SUV市场。与吉利奔驰联合开发的Smart,定义为城市的亲密朋友。它的产品和营销都围绕着低调奢华有内涵。一出道就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客户至上,我们应该通过抓住用户的需求来造车,而不是固执地告诉消费者你需要什么样的车。与主流团队脱节的名爵,或许应该充分调研一下,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中国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850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