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曾经进行过军事改革,但司马光掌权后将所有改革一律推翻

广州别称2022-09-25  25

宋朝曾经进行过军事改革,但司马光掌权后将所有改革一律推翻

只有到了宋朝,太祖和太宗才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此后的对外战争,损失大于胜利,这显然是军队系统的大问题。其实宋朝也花了力气改造军事,但收效甚微。为什么会这样?

一、大宋的军事制度有什么弊端?

大宋的兵制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以强凌弱,内重外轻。大宋建国时,继承了五代的习惯,武人权力极重,对皇权威胁极大。宋太祖用“解士兵饮酒”的方法,剥夺武将的军权,约束地方藩镇的权力,将权力归还中央。应该说,这种做法对大宋政权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大弊端:武将地位下降,文官地位上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开始形成。

你说的强和弱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军权掌握在中央手中,也就是所谓的中央皇军。看水浒的时候经常说“八十万皇军”,指的就是中央军。既然大宋国防主要靠皇军,那么边防呢?朝廷想了一个办法,由中央皇军轮流镇守边境。但是禁军轮换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守边部队经常换人,一批新人熟悉敌情、将领和地形。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所以大宋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

二、庆历新政的军事转型与失败。

宋太宗之后,大宋在对外战争中的成绩非常糟糕。首先,与辽国契丹的战争得不偿失。最后签订了条约,默许辽国占领幽云十六州,同时还缴纳了古币。后来西夏崛起,大宋在三次总会上一败涂地。此时,大宋军事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

在范仲淹的主持下,一场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史称庆历新政。

时任枢密副使的韩琦在给皇帝的奏疏中提出七件事:清政府、阅边务、扬人才、备河北、固河东、得民心、办洛邑。在这七件大事中,与军备有关的有三件,分别是学边务、备河北、定河东。

之后,范仲淹还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其中有几项与军队改革有关:要光明磊落,就是不能论资排辈,不能只上不下;压制侥幸,就是压制父死子继的恩典体系。老爹能打,儿子不一定能打。推选行政长官,就是严格审查行政长官的任免;军事装备的维护,就是国防工作一定要做好,就是战时和平时都要维护军事装备。

然而,庆历新政仅仅100多天就夭折了,这一改变付之东流。

第三,军事改革和西宁改革的失败。

到了宋神宗,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再次对大宋的兵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力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庆历新政。

西宁的军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护甲的方法。护法其实就是组建民兵,因为大宋地方武装力量薄弱,被民兵加强了。根据保险法A,十家公司一份保单保证,五十家公司一份保单保证,十家公司一份保单保证。如果每个家庭有两个以上的男性,将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宝鼎。这是准军事部队。

第二,马保护法。主要是规定养马,让老百姓养马。每户一两匹马可以作为税收的一部分。

第三,削兵法。宋朝不会打仗,但兵力众多,达百万以上。士兵人数众多,但不是精英,所以他们是多余的。政治改革是实行为强兵挑选精兵的政策,裁减大约一半多余的士兵,将军队减少到60万。

第四,将军的安置方法。因为宋朝禁止军队镇守边疆,将军的流动性也很大,不利于作战。法的设立,意味着全国分为92个军区,每个军区设一个司令,共设92名将军,其中京冀37名,西北42名,其他地区13名。

这些改变针对性很强,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比如在甲午年宁变法期间,大宋帝国对外战争大获全胜,就是王绍开西河六国之地,扩张两千里,是大宋三百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军事扩张。

然而,随着王安石的罢工和宗申的去世,政治改革被取消,回到了旧的方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838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