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我是严格编辑)只能用一个表情包来形容: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种鬼天气有一天会让很多江河湖海见底。
是时候下几场雨弥补一下了。要不,来几场人工降雨缓解一下?
呵呵,人工降雨的前提是天上有云,万里无云,何况科学家。即使是雨神萧敬腾也无能为力!
否则,我们的飞行员就不一样了。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祈求降雨的方式。!
古代也有雨神。
古代有大量神仙涉雨,足以说明古人对祈雨的重视。
蚩尤、黄帝和颜地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祖先。先秦时期的《山海经·黄达北经》记载:“蚩尤与黄帝作战,黄帝是应龙进攻的冀州旷野。应龙蓄水,请风伯、蚩尤雨老师纵风暴。黄帝为天女,雨停,杀蚩尤。”
因为这个传说,蚩尤有了“祈雨”的属性。所以《春秋示问雨》中记载:“夏问雨,...其神蚩尤,祭红鸡七,宣酒,清酒,胸。”
共工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古人认为,如果河里发生了洪水,那一定是神仙共工发怒引起的。而且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的洪水都是降雨造成的,所以共工就是播云撒雨的神。
五月,稻苗齐栽,三十日,雨落。忧天漏移国,忽潮滚地。
飓风鬼神满,火龙抛火驱潮。流沙走石丢了无边的岸,房子被连根拔起,树被打烂。
声如霹雳,势如破竹。——朱庆·何伶的《转湖》
大禹也是古代人认为可以祭祀祈雨的雨神。因为大禹治水的传说,人们认为大禹有治水的能力,进而演变为雨神。
民间很多地方非常崇拜大禹,甚至把他的母亲和女儿供奉为雨神。
自然,龙也是众多求雨祭品中最突出的形象。
“云随龙,风随虎,圣人见万物”——易经。干挂
不同世代的人建造了不同大小的土龙,并严格规定了数量、颜色和朝向,以及祭祀的人数。流传至今的舞龙活动也很大程度上源于舞龙祈雨的仪式习俗。
此外,许多神仙,如风伯的雨神和雷公的电母,是古人在求雨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祭神。
总之,谁觉得管用就问谁!
献祭并祈求下雨
玉二生(玉二生)祭祀祈雨是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官方祈雨活动,出现于商代。到了周朝,趋于仪式化,成为一种严格的民族习俗,并在以后的朝代不断演变。
比如唐代皇帝的祭祀仪式,包括占卜、斋戒、陈设、存祭、护送出宫、铺一玉帛、成熟、护送回宫等几大项。而且每一件大事的每一个度都极其细致,夹杂着各种禁忌,稍有不慎就不符合礼仪。
明初的祭祀仪式要简单得多。遇到水旱灾害,可以在宫中跪拜祈福,或者更真诚一点,可以派官员到寺庙、陵墓或名山大川祭祀。后来逐渐复杂起来。
“嘉靖八年,春求雨,冬求雪,皆是御旨,拜南郊山坛。第二天去了国坛,头戴浅色皇冠,卤书未老。没去掉,所以没配,也没放音乐。”-明朝的历史
到了清代,祭祀祈雨的制度更加细化。如遇干旱天气,朝廷将进行“常规仪式”。这时不需要皇帝出面,由专门的官员负责设置祭祀祭坛,祈求神灵降雨;“长禄”仪式结束后,如果干旱无雨的情况没有好转,就要在三坛(天坛、地坛、太岁堂)和社稷坛祈雨。形式相对更正式,需要皇帝亲自脱下来。
如果以上措施都失败了,就要升级仪式,举行“大马”。
清朝举行“大公”的次数屈指可数。二十四年举办一次。据史书记载,祭祀的前一天,甘龙“减饭,不设卤书,不去陈乐,不坐战车,骑马出宫,到坛上宿。第二天,关穿着便衣,在祭坛上祈祷”。在祭祀之前,你要先苦,这样你才能虔诚。
民间疗法
雨水对农耕民族至关重要,所以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民间祈雨形式差异很大。
比如,在大约六七千年前的红山文化中,就已经存在用动物造型的玉器祭祀雨神、祈雨的现象。
古代信奉阴阳风水的人也认为雨为阴,所以旱日就是阳气过盛的现象。为了祈雨,就要改变阴阳失衡的状况,让属阴的女性享受各种特殊待遇,而男性则尽量不能露面,不能生火,不能用青铜器皿做饭等。在祈雨的时候。
还有一种说法是,干旱是由Hiderigami造成的。根据传说,Hiderigami是由僵尸或怪物改变的。只要在干旱的中心找到Hiderigami,用各种手段消灭它,旱情自然会得到缓解。
当然,祈雨虽然是劳动人民祈雨的美好愿望,但难免会走极端。牺牲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力和财产损失,却未必能得到你想要的。
很多地方都有“笑狗就晴天”的说法,意思是笑狗就会下雨。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狗狗们会被打扮起来,以一种滑稽的方式四处游行,让围观者大笑,以为会下雨。后来被曲解为需要打狗折磨狗,让它哀嚎,博取天上诸神的同情,还得下雨。真的很残忍…
更有甚者,有的朝代会在祭祀中烧死祈雨失败的女巫,让与天沟通的女巫直接升天,沟通更顺畅;还有祈雨文化认为不下雨是因为天下残疾人可怜,不忍心让雨落在他们身上。不如直接烧了它们,这样才能顺利下雨。太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