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唐宋八大家”,是明朝选拔出来的唐宋八大家。其中六位是宋代的,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令人惊讶的是,这六位都来自北宋的同一时代,即在位42年的仁宗皇帝(赵真)。
同时,仁宗王朝可谓一代牛人。范仲淹、吕夷简、晏殊、包拯、韩琦、富弼、文彦博、狄青、司马光、柳永、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苏颂、沈括...这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来自仁宗时期。
唐朝大文豪苏轼说,“(仁宗)俘获天下英雄,英雄无数。我以为我忠我股,我尊我言,使我太平,远路者百年留三代。至于今天,我就靠它了。”
袁编《宋史》曰:“为君者,止于仁。皇上是无辜的。”“仁”是儒家道德体系中对一个皇帝的最高评价,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这个谥号的皇帝。
明代大学者朱国桢甚至说,自夏商周以来,这个朝代只有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可以称得上“圣贤”。言下之意,很多朝代的皇帝,比如秦煌汉武、唐宗宋祖等人,被津津乐道的,都比不上他们。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个仁宗皇帝并没有特别发奖,也没有留下治理武功、开创盛世的好名声。但历代学者的看法却大相径庭。那么这个皇帝到底有什么魅力,是什么让他在士大夫中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克制的皇帝。
皇帝掌管神器,拥有绝对的权力。如果他不懂得节制,那绝不是国家和人民之福。仁宗皇帝最大的美德在于不贪权。皇帝从自己手中取权的手段,通常是绕过宰相的中书司,直接以圣旨安排工作。最离谱的是,到了明清时期,宰相这个职位没有了,皇帝不仅是国家元首,还是行政长官。
所以在宋朝,如果皇帝发布圣旨,没有宰相的官印就坚持压下去,那就是越权的表现,仁宗皇帝对此心知肚明。但他性格豪爽,平易近人,经常有亲戚亲戚或者身边的一些人来找他要重要的官。他不好意思严词拒绝,但又不能打破制度,就想了个办法。
他先是向丞相打招呼,说:“我为升官或公事而发的手谕,你不用照着做,直接还就行了。如果有人得益于我的手诏,就让监察部门调查弹劾吧。”另一方面,遇到跑官要官破坏制度之类的事情,他会给别人写信,要求破格提拔任用宰相等等。可想而知,如果这些皇帝的亲属和侍从拿着诏书去参加官方会议,会发生什么?可见现代人打白条的把戏是一千年前仁宗皇帝玩的。仁宗知道自己无法避免私下写信,但他用自己的智慧克制住了权力。
据宋史记载,仁宗后宫有个妃子很久没有升迁了,就来请求皇帝开个后门。皇帝对她说:“亲爱的,我不是不给你升职。实在没有正当理由,法院那帮人是不会同意的。”嫔妃们说:“我不信。你是皇帝,谁敢违抗圣旨?”仁宗笑道:“你不信,那我就下一道圣旨给你试试”,于是就下了一道圣旨。不出所料,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一封圣旨,这封圣旨被我们的秘书退回来,报告说:“您的遗嘱不符合法律规定,请原谅我无法执行。”
还有一次,仁宗身边的侍从犯了事,他决定亲自给这个人定罪。按理说,这可以归为皇帝的私事,皇帝当一次“法官”也没什么不好。然而,朝廷中一位名叫知望的谏官不愿意知道这件事。上次他说:“破案执法是个技术活,犯什么罪涉及太多专业知识。如果不把所有事情都搞清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处理,那么闹笑话对国体是有伤害的。况且你抢了法官的饭碗,一个职业法官怎么会觉得尴尬?请交给法庭审判。”仁宗对这个存折没法反驳,做了记号,说“行”。
17世纪,英国也有类似的故事,说的是詹姆斯一世国王觉得无聊,于是想到法庭上审理几起案件,但被柯克大法官驳回,理由和知望一样。但是科克的待遇没有知望好,国王立刻大发雷霆,希望杀死这个不了解情况的法官。科克法官当时吓坏了,急忙恳求陛下原谅。詹姆斯一世赦免了他,但随后他被解除了法官职务。
两位君主对司法独立的态度可谓天壤之别,这也深刻体现了仁宗皇帝对权力欲的克制。你可能觉得仁宗皇帝昏庸无能,连自己的官员都管不了,其实不然。仁宗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清醒的认识。
仁宗对权力的一贯克制,连官民都看不出来。一个叫王韬的谏官问仁宗:“现在所有的政治事务,无论大小,都由宰相决定。你从来不问。你觉得这样好吗?”身边的侍从也抱怨道:“你事事都要听丞相的,你的主子却什么都不会?”,并敦促仁宗夺回政权,独揽大权。总之,各种声音汇成一句话:你要独享权力!
但仁宗却异常清醒,三言两语就把他的政治智慧表露无遗。他说:“处理世界事务不用我发号施令是最合适的,因为如果我的决定是对的,那就好了。一旦有了错误,马上就很难改了。还不如交给大家公开讨论,交给总理执行。实施后,如果有人认为不好,会有监察官员的评论,改起来就容易了。”
一个慷慨热情的人
如果说一个皇帝的政治美德是克己、礼义、权谋,那么仁宗的私德则是谦让、仁善,使仁宗成为一个暖男。
一年春天,仁宗在花园散步晒太阳。走了一小段路,侍从们总是看到他回头,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回宫后,他急忙对宫女说:“我快渴死了。整点来喝一杯!”宫女急忙端来水,仁宗一饮而尽。宫女笑着问:“皇上既然渴了,刚才为什么不叫外面的人去打水,而自己却渴成这样?”,仁宗道:“不必客气。我在花园里闲逛,感到口渴。我看了几眼,没看到负责茶的人。我想,如果我问这个问题,就要有人因疏忽而受到惩罚,所以我渴得很快就回来了。”
又是一天早上,仁宗早早起床,一边穿衣洗漱,一边和侍候他的太监们聊天。仁宗道:“昨夜没睡好。”太监问:“皇上怎么了?”,仁宗答道:“不行,我失眠,半夜睡不着,饿得突然想吃烤羊。”太监又问:“那你怎么没看到皇上的命令,让御厨做烤羊吃?”仁宗说:“你不懂,吃一只烤羊没什么。让我担心的是,以后他们会天天宰羊给我以备不时之需。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多少人力和多少动物来屠宰?所以想了想还是忍住的好。”
还有一次,仁宗在吃饭的时候,吃到了米饭里的一颗石子,牙齿被砸得很厉害。但他保持沉默,却被侍候用餐的宫女看到了。宫女惊呼:“啊,陛下,你吃了一块石头,但厨房的人没有清理大米!”仁宗马上小声说:“小声点。别让人知道我饭里吃了块石头。这是死罪。我不希望任何人因此而死。”宫女听信了仁宗的话,于是宫中发生了人生风波。
仁宗为了避免被得罪,开了个不好的头,宁愿忍饥挨饿,什么都自己承担,实在难能可贵。
理性的官员。
一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仁宗正在宫中休息。突然,他隐约听到远处有动静,好像有人在弹琴唱歌,还有人在大声说笑。他问宫人:“你在哪里玩?”宫人答道:“这是宫外的一家饭馆,老百姓在这里喝酒作乐。”然后他说:“听着,管家,现在已经是半夜了,宫外还是那么热闹,不像我们这里的宫里那么冷清。”仁宗道:“你要知道,就是因为我的宫殿这么冷清,他们才能这么幸福。如果我和他们一样快乐,他们就会被遗弃。为了大家的幸福,我孤独也是值得的!”
仁宗举行家宴,通常由他的“十柜(十宠)”做菜,一起享用。有一年正好是秋天,从海边运来的第一批蛤蜊送到了北京,一些嫔妃买来蛤蜊,煮熟后送上了餐桌。仁宗大吃一惊,问道:“这个时候有蛤蜊吗?多少钱?”嫔妃们回答说:“一千块钱一块,一共28块”。仁宗听后很不高兴,说:“我经常叫你不要过奢侈的生活。今天动筷子就要28000元。我不忍心。”然后我就不吃文蛤了,用实际行动给家人上了一课。
全世界有钱的皇帝都要算算一顿饭是不是太奢侈了。他们不搞奢靡,也不允许家人奢侈。他们关心人民,不思享乐,令人钦佩。
朝廷里有一个叫王德勇的武将,他把几个美女献给仁宗。谏官王肃知道了这件事,王肃马上让皇帝把所有的美女都送回家。仁宗笑着说:“这些女人在我身边服侍。我和他们很亲近,让我和他们呆在一起怎么样?”王肃道:“不亲近他们,倒也罢了。我只是担心你和他们走得太近。”仁宗听了他的话后回过神来,马上派人给了这些女人一笔钱,把她们送出了宫。说完,他很不情愿,伤心地哭了。我有点不好意思惹王肃,就说:“既然你觉得我是对的,那就不用急,慢慢把他们辞退就行了。”仁宗说:“以后我要是见到他们,他们要是在我面前哭,我怕是不忍心送他们出宫。”
还有一次,一个谏臣说:“后宫嫔妃、宫女太多,应该裁掉一些。”听到这里,后宫的人都议论纷纷。一个为仁宗梳头的宫女,认为自己受到了宠爱,向仁宗抱怨说:“丞相汤米府中舞女很多,一旦升官,就会有一大批。你看你这,就剩几个人了,还得裁。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幸福,根本不考虑你的感受。”仁宗听了沉默。宫女又问:“你一定要听谏官的话吗?”仁宗答:“你要听”。仁宗没过多久就辞退了30个宫女,第一个被开除出宫的就是这个梳头发的宫女。皇后问他:“梳头发的宫女是官家的宠儿。为什么第一个被送走了?”仁宗说:“她劝我不要听谗言。这样的人不能留在身边。”
仁宗作为皇帝,爱美不能免俗。他的后宫有很多嫔妃和宫女。虽然溺爱美人,但关键时刻能保持头脑清醒,以国家大事为重。
附言
宋仁宗执政40多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商业繁荣,人民富裕,文化繁荣。
但客观来说,仁宗是个普通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在位时也没少被手下官员批评。但他死后,经过历代文人的塑造和美化,仁宗的形象逐渐高大起来,被推崇为仁主、圣人。
其实这就是掌握话语权的儒生的职业,为了给未来的皇帝树立标杆,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昭帝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却说:“你只要做官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仁宗皇帝这样做了,文人阶层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制度逐渐形成,于是文人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