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故宫院长易培基被控告卖文物,他却说自己冤枉,真相是什么

深圳平湖2022-09-25  22

首任故宫院长易培基被控告卖文物,他却说自己冤枉,真相是什么

“不过在故宫这件事上,佩姬的个人陷害很小,听者对国内国外的看法很详细。感恩的话,会有一种幽玄感。有危险就有智慧!”

这是易培基临终前要求吴稚晖交给国民政府的请愿书。到死,他还是希望国民政府能为自己洗清冤屈,还自己一个清白。

说起来,易培基也是民国时期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后回国参加武昌起义。他是国民党的老兵。他还担任过湖南省立师范学校的校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农矿大臣,兼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古物馆馆长。

谁能想到,就在易培基走上政治巅峰的时候,一封举报信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委屈而死。发生了什么事?

一、匿名举报信。

事情还得从1932年寄给北平政委的一封匿名举报信说起。

信中举报易培基在任期间擅自处理故宫物品、出售故宫古物。

的确,易培基上任以来,发现故宫虽然古物很多,但里面的“垃圾”也不少。所谓“破烂”,不是不值钱,而是一些没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生活用品,如布匹、茶叶、皮具、药材、金沙等。这些生活用品有的来自地方官员的进贡,有的是内务部买的。但是因为皇帝和妃子根本享受不到,日积月累,一直堆在宫里。有些物品甚至已经堆了上百年。

茶叶、绸缎、药材等。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巨大。比如茶,据说堆了七个厅。但由于年代久远,都成了老茶,堆在那里除了占地方,一文不值。于是,易培基在整理完故宫的存货后,决定采取“放弃”的方式,将这些生活用品全部打包零售,然后拿所得来维持故宫的修缮和工作人员的工资。

本来易培基的工作就不好开展。由于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争斗激烈,国民政府没有空管理故宫,财政上也没有多余的钱拨给故宫。所以故宫博物院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卖票。这点小钱是杯水车薪,根本负担不起故宫博物院的开销。有时候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拖欠,让员工怨声载道。

聪明到无米之炊的易培基,决定把故宫里的日用品卖掉。然而,他是一个谨慎的人。为了避嫌,他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处置牲畜保管条例》,并聘请了北京军区宪兵司令、首都警卫司令和政府官员,成立了监察委员会。监委的职责是监督检查,比如监督金沙、银锭的称量,判断哪些物品可以出售。

为了尽快将故宫的货物变现,易培基雇了专人对货物进行估价,买家可以按这个价格出价。甚至为了加大推广力度,当时还设置了打折等手段。

本来易培基觉得这样做万无一失。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三次处置后不久,他就被举报了。

张学良主政北京时,也听说过举报信的事。知道事情经过后,他认为举报信说的是假的。所以他公开表示,溥仪还在宫里的时候,外面流传着很多盖着干玉玺的字画,他买了很多。那些是故宫偷来卖的吗?你怎么能指责别人偷窃呢?

现在张学良开了口,举报信风波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一个金八仙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事件发生两个月后,南京监察院派出监察委员周立生调查“文物盗窃案”。尽管周立生在故宫呆了很长时间,但他找不到任何证据。但他们以“非法经营金器并从中欺诈获利”的罪名向国民政府弹劾易培基。

在周立生弹劾易培基后不久,北平区检察院检察厅收到了一封来自《快报》记者谢榛奥的实名举报信。他们在信中反映,易培基在故宫卖金器,一是价格太低;第二,售出的金八仙碗具有历史价值;三是部分金器未备案。

谢振第等人还在报纸上披露故宫博物院出售金八仙碗,并将矛盾指向易培基。这一消息如雷贯耳,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各种指责和批评,易培基感到既气愤又无奈。

记者所说的金八仙碗是残次品,有缺口,做工不够精细,没有保留价值。另外,故宫里还有很多金八仙碗,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金八仙碗流出了皇宫,所以在一些金店里也常见。

易培基向国民政府提交了答辩状。他在书中详细解释,并把监委的鉴定和卖金器的账目做了备份,呈送国民政府。

没想到,易培基没有等到国民政府的答复,却等来了南京最高法院检察官朱树生的来访。

3.非法交易。

朱树声到了故宫博物院后,先查看了馆内的文书档案,然后逐一询问了办理物品的相关工作人员。

原来,朱树生四处寻找,却什么也没发现。但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负责处理面料和丝绸的店员尹告诉他,没有别的了,就是李宗东秘书长买了3000元的丝绸和皮具。但是他买的时候,并没有在大减价那天买。这话一出,一直不死心的朱树生顿时眼前一亮。

原来故宫规定每周日开放故宫博物院,专门的出售室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只有那一天才能进行公开交易。而李宗东当天没有按照规定购买,已经违法。此外,所售物品还有一次性消费满2000打75折、满3000打70折,而李宗东原本只买几百块钱的皮具,尹却劝他多买些打个折。他觉得有道理,就分几次收了3000块钱的皮货和绸缎,享受七折优惠。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充其量是违反了买卖程序。但李宗东既是易培基院长的女婿,又是李玉英副院长的侄子,这让他的身份有些敏感。正因为李宗东想到了这一层,他感到内疚,所以当朱树声问他这件事的时候,他吞吞吐吐地说不记得了。

4.一封电报。

朱树声走后,故宫博物院里的工作人员纷纷议论,说易培基一定是得罪了什么人。现在又有人在折腾他,但这个人是谁?大家猜啊猜,觉得文学馆馆长张继最有可能。

没过多久,这个猜测就被证实了。

这一天,电报局给吴英递了一份电报。但电报不是发给吴英的,而是发给朱树声的。此时朱树声已离开故宫博物院,电报局的人并不了解情况。他们以为朱树声还在故宫博物院,就把电报交给吴英,让他转交给朱树声。

我看到电报上写着“古物调查有停顿吗?把它交给政府,不要因为这个案子就停下来。告诉张茵马上来,先筹钱。程被保释了吗?和电气覆盖物。凶,蒸。”根据电报内容可知,发电报的人应该是南京最高法院检察长郑烈。“张”是,“阴”是阴。郑烈是张继最喜欢的学生。他可以担任最高法院的检察长,而且他也是张继一手提拔起来的。殷是张烈的妻子介绍来的。有了这个解释,一切就水落石出了。

曾经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过的吴稚晖看了电报,非常生气。他直接去找张继和他的妻子对此进行评论。然而,让吴志辉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他的追问下,张继夫妇表现得十分嚣张。他们不仅承认两封检举信都是他们干的,还气急败坏地说一定要让易培基身败名裂,不得好死。

现在事情公开了,张继夫妇更加肆无忌惮,但是吴志辉等人太受欢迎了,他们不会说话。

第五,夺权之仇。

那么,易培基是怎么得罪张继夫妇的呢?

这是另一个与权力有关的问题。

故宫收归国有时,易培基和李玉英一直在处理故宫博物院的事务,所以他们的年龄最大。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易培基受国民政府委托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李玉英担任理事会主席。

他和张基河·易培基一样,早年加入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国民政府成立后,作为一名革命老兵,他还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过多个官职,与权贵们有着深厚的友谊。

最初,张继没有参与建立故宫博物院。但1928年,国务委员敬恒毅以“逆产”为名,提出“拍卖故宫”。时任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的张继,曾上书国民政府驳斥敬恒毅。正是他的做法促使国民政府不批准敬恒毅的提议。他也因为保护故宫博物院的功勋而赢得了民众的支持,所以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他被提升为执行院长,并在年底的理事会会议上,被选为副院长。

当时易培基还是农矿大臣,不可能一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他认为有必要找一个人品好又研究古物的人当副总裁。张继人品不好,对古物也没有什么研究。因此,他推动公众舆论,选举李玉英为副总统。至于负责故宫日常事务的秘书长一职,则交给了女婿李宗东。

这一安排让一心想要攫取权力的张继很生气。从此,张继决定向易培基报仇。

六,一张票。

有一次,正好赶上周日故宫的商品大拍卖,张继的妻子崔振华也想买一些皇家物品。结果到了门口就被保安拦住了,让她买票才能进去。

崔振华觉得自己是馆长的妻子,当然不需要门票,于是和保安吵了起来。结果,人们都在看着,指指点点。

当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认识崔振华时,他们冲上前去清理,崔振华被保安放了进去。崔振华觉得她丢了面子,并拒绝就此罢休。她找到了那天值班的李宗东,她又被李宗东指责了。李宗东年轻气盛,当然不肯白白被崔振华骂,所以他也坚持说你没提前说要去买东西,保安也不认识你。这怎么能怪我呢?结果两个人都不让步,吵得不可开交。

易培基得知事情的经过后,没有批评李宗东,因为他知道崔振华是个婊子。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崔振华觉得自己吃了不少苦头。当她回家后和丈夫联手,他们策划了一个致命的陷阱。

易培基知道张继和他的妻子是陷害他的人。他想敲锣打鼓,击鼓对峙。但当时由于日军已经入关,守不住北平,在易培基的建议下,故宫博物院的人忙于“国宝南迁”,他无暇对张继夫妇进行反击。

直到“国宝南迁”落实到位,易培基才拿着郑烈发的电报和相关证明材料向中央监察委员会提起反诉。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还把反诉信寄给了《大公报》、《申报》等有影响的报纸。于是,郑烈以“案情未公开,不宜作无根据的报道”为由,向《大公报》和《申报》施压,于是各报延迟刊登易培基的反诉材料。相反,他根据郑烈的指示,发表了很多反对易培基的消息。就这样,易培基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七、不白委屈。

易培基的女婿李宗东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但他早已辞掉工作,躲在上海租界里。张看到易培基拿他没办法后,找到李宗东,说只要易培基辞去院长,以前的案子就一笔勾销。想讲和的李宗东还真费了不少口舌劝易培基辞职。

但易培基在案件未了结后辞职。张趁机大做文章,不说易培基做贼心虚。南京地方法院也对易培基、李宗东等人提起公诉。以前他们被控“盗卖文物”,这次却被控在“国宝南迁”中用假珍珠和宝石交换9606颗真珍珠和3251颗真宝石。同时,他们偷走了1351颗珍珠和526颗宝石。

多年后,负责押运珠宝的纳智良在《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他在押运珠宝到上海时,遭到当地朝廷的质疑。当时接任院长易培基的马恒,指示那志良接收朝廷的杖,然后清点珠宝。然而,由于时间限制,出现了许多错放和泄漏的情况。例如,一些包装上写着五颗珍珠,但里面只有四颗,或者其他包装上写着四颗珍珠,但里面有五颗。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会登记缺件,至于多件,他们说这肯定没有错。

不仅如此,当地法院还请来不专业的鉴宝专家来鉴定真伪。然而,那个人甚至分不清碧玺和宝石的区别。那志良深知其中涉及的利益,所以多次自我纠正,从而避免了很多错误。

但由于古物中有很多赝品,所以那些赝品,不管是好是坏,都由朝廷工作人员记在册子上,算在易培基头上。

珠宝鉴定后,我已经给易培基记了不少账。但是张继还没有完成。他又找了一个叫黄的画家来鉴定的字画。由于故宫博物院的字画数量众多,黄每天要看50幅左右,工作量很大。况且有些字画本来就是仿品,所以清出了几千个赝品。

南京法院认为,皇帝家中怎么会有赝品?只可能是易培基篡改了,换掉了原作。所以无论是古物、字画,所有的赝品或仿制品都成了易培基监守自盗的证据。

1934年11月,南京法院以“盗窃古物、渎职、伪劣商品”起诉易培基,没收其在北平、南京、天津的房产和资产。

八、冤死。

本来易培基一开始也是提起反诉的,但是因为张继等人与权贵阶层勾结勾结,他的反诉材料几次被法院驳回,甚至法院还准备逮捕他。

此时的易培基一方面苦于委屈无处申诉,另一方面又受到舆论的攻击。最重要的是他所有的资产都被没收了。他虽然还住在租界的出租屋里,但是已经没有了经济来源,肺病也到了第三期,非常落魄,最后陷入了只能靠朋友勉强维持生计的悲惨境地。

1937年,自知时日无多的易培基向国民政府递交了复议申请。但这份字里行间充满了血泪的复议申请书,交上去正好赶上七七事变,国民政府根本来不及理会他的复议申请。

同年秋,身患绝症的易培基即将绝望而死。得知消息后,吴志辉赶去见老朋友最后一面,也就是易培基弥留之际,手指颤抖着把写好的请愿书交给了吴志辉。直到现在,他还是渴望国民政府来偿还他的名誉。

吴稚晖在把易培基埋在棺材里的时候,写下了“最毒的悍妇之心,她委屈得要死;“卖友误,官忙官忙”的挽联。

1945年,张继突发疾病去世。南京法院认为,张、易培基均已死亡,本案不予再审,遂结案。也就是说,易培基的冤屈永远无法平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809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