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600多人吴姓家族,集体要求改姓,揭开了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

显卡正常温度2022-09-25  17

江苏600多人吴姓家族,集体要求改姓,揭开了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浓厚的落叶归根情结。无论是炎黄子孙还是华夏子孙的称呼,都涵盖了人们对自身起源的执着追求。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宗族观念一直深入人心,宗族和姓氏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国人对姓氏的认同感很高,普遍以姓氏为荣,这也是姓氏文化深入人心的体现。但是,姓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姓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同姓的新姓氏,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改姓。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强行改名只是暂时的。在古代历史上,因逃避战乱或朝廷追捕而改姓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这些家庭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不得不改姓,但他们总是记得自己以前的姓氏,一有机会就总想恢复原来的姓氏。

在江苏泰州,有这样一户人家,姓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朝廷的追捕,改了现在的姓氏。现在几百年过去了,家族里的长辈还是想恢复以前的姓氏。这个吴家现在有六百多人。他们一直想集体改姓,从而揭开了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

为了改姓,他们还咨询了专家,还提供了家族内部流传下来的灵位和家谱作为证明。根据族谱中的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元末英雄之一的张士诚,但似乎牌位的制作时间与编号不符。据史书记载,张士诚死于明朝开国前一年,但这块牌位是康熙五年做的。发生了什么事?

说起张士诚,他是元末明初的诸侯,性格优柔寡断,却不是得天下的最佳人选。他和朱元璋出身差不多,都是便衣出身,都在元末乱世立下了基业。只是张士诚的眼光远不如朱元璋,性格又过于温和善良,最后被朱元璋打败。

张士诚出生于元末台州的一个贫苦家庭。他从十岁起就帮助家人撑船和运盐。后来元末大乱,运盐生意做不下去了,张士诚和几个胆大的老乡卖私盐。后来,贩私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他干脆拉了一堆人举起抗元大旗,攻占了泰州、高邮等地,自立为王,自称“老实王”,国号“大周”,成了草蜢。

投降元朝后,张士诚仍然占据着巨大的土地,手下也有庞大的武装力量。他以此为筹码,胁迫袁婷给他一个国王,但元朝皇帝不同意。于是张士诚再次翻出朝廷,成为吴王,占领绍兴、徐州、汝宁、濠州、盱眙等地,其军队人数达数十万,是元末群雄中最强大的。

但是,张士诚的权力虽然很大,但他的主动性不够,他会满足于保住这一亩三分地。当时张士诚在苏南占据了大片土地,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非常繁荣。但他非但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盘,反而贪图享乐,手下习惯安逸,不愿打仗。

张士诚对部下很友好,手下将领都不愿意打仗。每当有战争的时候,他们就装病躲避。张士诚对他们并不苛刻,打败仗也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在待人接物上,张士诚也是十分慷慨大方,周围的穷人都来投奔他。

由于张士诚对部下过于友好,他的军队经常打败仗,领土也逐渐丢失。张士诚也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他试图进攻常州、江阴、建德、长兴等周边地方,但一次也没打赢。最后他不得不撤军,继续保卫自己的土地。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斗争中,张士诚选择了坐以待毙,安于现状。他没有参与朱、陈之间的斗争,也没有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张士诚的末日就要来了。以朱元璋的野心,怎么可能容忍张士诚的存在?于是我们迅速集中几十万兵力,攻占了张士诚的地盘。

朱元璋还是很欣赏张士诚的。他曾写过一封劝降张士诚的信,信中劝他说:“自古英雄无不畏天顺民意的明智之举,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明智之举。”但张士诚没有回话,他选择了拼死一战。当城里的食物快用完时,一些下属建议他杀死一些平民,以降低食物的消耗率。张士诚是个善良的人,不忍心做出这种恶心的事,所以决心在还有一战之力的时候,带兵突围。

本来张士诚是有机会突围的,但是就在他快要成功的时候,他的弟弟张士信不知怎么的失去了理智,在城头大喊士兵们都打累了,赶紧停止战斗吧,然后敲响了金钟令撤退。张士诚的突破最后失败了。他被抓获后,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正直。他在去应天府的路上选择了绝食。后来快要到的时候,他趁人不备上吊自杀了,一代英雄就这样死了。

张士诚失败后,他的后人怕被朱元璋报复,就改了姓。由于张士诚曾自称“吴王”,他们家由张姓变为吴姓,真实身份一直隐藏在明朝。后来明朝灭亡,到了康熙年间,吴家觉得应该是安全的,所以才敢立牌位祭祀,以此来表达这个宗族虽然改姓,但始终不忘本族。

吴家虽然想集体改姓,但是因为太老了,再改原来的姓就很难了。因为现代户籍管理严格,如无必要一般不支持改名。不然大家随便改名字就乱套了。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成功地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张姓,实现了他们家族的梦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801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