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汽车从“交通工具”的角色转变为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需要时,“智能汽车”赛道的比赛正式开始。
如果将三电科技视为这条赛道前半程的科目,那么后半程的“捷径”无疑将集中在以反馈速度、变革能力、痛点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智能实力上。
近年来,汽车企业的智能化发展孕育了各种创新商业模式或创新产品。作为针对用户需求的创新,车载智能设备正在加速抢占市场。可见,第三代智能终端的方向无疑指向了智能汽车。在这种趋势下,许多科技公司战略性地计划制造汽车,各大车企都瞄准了移动设备。这种从智能终端角度出发的“双向之旅”现在已经如火如荼。
企业频繁“插旗”技术圈
早在今年1月,网络中就流传着吉利集团正在与魅族洽谈收购的消息,直到今年7月才正式尘埃落定。李书福牵头投资的吉星时代与魅族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吉星时代持有魅族科技79.09%的控股权,获得了魅族科技的唯一控制权。
此次合作也被外界称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是未来智能出行和科技生态建设的突破。目前双方的合作已经在大众面前呈现出联动的态势。上周,魅族科技官微发文宣布,魅族手机已正式进驻柯灵精选商城。登录“Lynk Co”app即可购买魅族各款机型。
事实上,吉利集团并不是唯一进入手机领域的车企,蔚来汽车也有进入这一领域的趋势。在与蔚来车主的互动中,李斌确认了正在推进的手机项目。“我们预计每年都会开发一款全新的手机,它会被宣传为苹果的手机。”李斌当时是这么说的。
按照李斌的想法,蔚来手机将是苹果和华为手机的“平板换代”;笔者采访了一位业内人士,他透露,首款蔚来手机将是一款直屏旗舰机,软硬件将与蔚来完美匹配,符合手机市场的高端定位。
根据网上搜索,蔚来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美元。不出意外,蔚来汽车要打造一个类似吉利集团的智能生态系统,包括通讯设备、周边产品以及车辆和机器的研发。电动化、智能化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整个产业链也在重构。汽车公司频繁的“插旗”科技圈,其实已经着眼于智能生态布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意识到这一点。
醉翁之意不在手机
虽然李斌想让蔚来手机成为大众真正的普通手机,而不是汽车的附属品,但如果你对手机行业的发展和体量稍有了解,就会觉得这很难。目前手机领域处于红海状态,市场接近饱和。大部分消费者可能只会寻找华为、苹果等主流产品,更何况蔚来手机的定价还处于一个不太主流的夹层。有一个问题——“除了蔚来汽车的车主,还有谁会买蔚来手机”?
目前蔚来汽车的总交付量不到23万辆,相比频繁以“一亿”计算销量的移动端设备,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样本进行检验。另外,向外界展示是让蔚来车主因为一辆车而买手机,还是让买了蔚来手机的用户去买车,在取悦车主和取悦大众之间做出选择,也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
其实车企跨界手机领域是一件“酒不酒”的事情。李书福和李斌都透露了他们的真实意图。李书福曾提到,高端智能手机可以充分发挥吉利、沃尔沃品牌在设计、RD、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链管理等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李斌还说,他不仅要造手机,还要研究“可穿戴、可移动的东西”。字里行间,似乎指出了元宇宙、智能驾驶舱和软件开发,相关创新的直接受益者很可能是车辆和品牌本身。
水滴认为,智能手机和智能网联汽车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智能终端市场。随着智能化的深入,未来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的轨迹将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呈现出交叉融合的关系。未来的汽车将像一部大尺寸的手机。无论是手机企业进军汽车领域,还是汽车企业进攻手机领域,都确定了未来两者的相互合作关系,从而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蓝海——智能座舱系统和智能生态建设。
智能终端视角下的“装备战”
有意思的是,汽车公司和手机公司之间不仅存在扩张整合或者互利共赢的现象,两者业务的交集其实代表着各自阵地的相互入侵。今天科技企业入侵汽车领域的案例很多,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汽车企业的发展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DJI、索尼等科技公司纷纷进入市场,使得原有汽车企业的地位越来越低。
事实上,车企决定在手机上发起攻势,其实可以理解为对科技公司的一个重要表态。原车行业不是“软柿子”不会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做出改变,甚至还有余力去反制客户。李斌一向以直言不讳著称,他在这个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在一些有前途的手机厂商也要造车”,透露出他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基于吉利和蔚来要反向进入手机领域,是否可以理解为车企的自防或防御行为?
当然,这场从智能终端角度出发的“设备战”,不仅仅是车企和科技公司之间的战斗,更是车企和车企之间竞争的标志。智能时代的核心资源是数据。在用户实际体验车辆的时间里,操作车载系统的频率远远少于日常手机,这使得车企很难收集到用户的深度数据。
企业要做手机,就是要精准控制数据的录入,比如用户喜好、驾驶习惯、流量数据、使用场景等。面对智能赛道的快速迭代,中国哪家车企能率先掌握这个逻辑,或许就能超越同行甚至国外品牌,获得更多空的用户需求和想象空间。
就传统车企而言,进入科技领域的容错率较高,而造车新势力尚未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他们是否有能力、精力和资金来扩展他们的业务部门,仍然需要一个问号。其实这就像一场大赌博。赢了就离真正的“智能汽车”更近了,但输了肯定会失去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在万物互联的未来,汽车和手机是消费者智能生活的重要入口和终端,汽车企业有必要站出来平衡双方的关系;并且在粗糙激烈的智能赛道上,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可以算是为智能汽车下半场的开启提供新思路的“勇敢者”。这场从智能终端角度出发的“装备战”,也将为你带来更多可以想象的空未来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