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今天西方推行的“一日三餐”制度不同,中国古代皇帝作为统治者,不得不讲究奢华、礼仪和一切。“一日四餐”成为了专属的帝制,甚至在古代的周朝,周王在一日四餐之外还要加一顿宵夜。
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吃“八宝”(烤肉、生鱼片等。).后来的汉唐时期,皇帝还是实行“一日四餐”制度。他们每次吃的都是又多又好的菜,都是那个朝代的顶级食材,都是厨师最好的厨艺。
到了宋代,餐饮文化开始流行,出现了店堂市场。街头酒吧和餐馆纷纷推出自己的“招牌菜”。到了宋代,王公贵族也喜欢找百姓喜欢吃的美食,逐渐演变成为皇帝餐桌的一部分。
这时,人们已经把皇帝吃的菜叫做“御宴”。南宋名将张浚设宴款待宋高宗,呈上196道菜肴,并采取“闻香”、“观菜”等步骤,将皇家宴会的水平推上了一个台阶。经过唐宋盛世和奢靡之风的推动,皇家宴席的种类和精致程度增加了很多。
明清时期,皇帝偏爱吃百姓吃的食物,简称“接地气”。但是,它的豪华程度一点都没变。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应该对那里展示的“皇家餐饮”有印象。皇帝一顿饭只吃一筷子,一桌子几百道好菜,根本吃不完。
那么问题来了。历代皇帝都要做很多菜,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皇帝一个人吃不完,就算和妃子一起吃。那么人们是如何处理这些吃不完的菜的呢?
在周朝时期,获取和烹饪食物材料并不容易,主要是谷物。周的早餐会稍微精致一点,当天由厨师用新鲜的五谷杂粮和肉类做成。午餐、晚餐、宵夜都是早上的剩菜,加热后摆上皇帝的餐桌。直到汉朝,所有的饭菜都是皇帝自己销毁的。
毕竟古代的食物太珍贵了,又没有冰箱,保存条件非常简陋。因此,皇帝们自己也坚持“今天吃,今天吃完”的原则。即使偶尔有剩饭,也会作为废品扔掉,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宋朝的时候皇帝吃的多,食材也容易获得。人们还学会了冬天取冰,夏天从冰库里拿出来做饮料和保存食物。简单的保存方法使宋代的厨师能够为皇帝制作数百道菜肴。
皇帝一顿饭根本吃不完,剩下的菜大部分给了大臣王恭和后宫的嫔妃。能得到赏赐的朝臣嫔妃,都会把这些饭局当成莫大的荣耀,甚至互相炫耀。如果是不受宠的臣子或妃子,那就只有嫉妒了。
明清时期皇帝吃饭比较多,每天上百道菜,非常招摇。每一道菜都是御厨精心准备的。不过菜大多都是在外观上,只要好看就行。皇帝吃的无非是就近的菜,一天要吃四顿饭。吃几口他就饱了,所以一顿饭会剩下90%的剩菜。
一些吃剩的菜会送给受宠的太监、宫女或大臣。比如慈禧太后爱吃甜食,炎热的夏天经常喝冰镇下午茶。慈禧太后只吃一碗,其他下午茶会分发给身边的宫女。
其他的菜会由宫女太监在宫外卖,卖给口味好的酒楼,让酒楼研究如何成为自己的特色菜。难看的、烂的菜只能卖给街头小贩,倒入大锅,加入其他调料和酱料,煮成汤,卖给老百姓。
其实清朝皇帝吃的很多食物都是前一天做好的,从暖后端上来,没有我们现在自己做的食物好吃。皇帝的铺张浪费让御膳这个词听起来很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