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探秘:聊聊我们先秦祖先们的那些事

爸爸的鼾声2022-09-25  21

史林探秘:聊聊我们先秦祖先们的那些事

今天就来说说我们祖先的故事吧。

在中国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专门史家的朝代是西周,这也是世界各民族中最古老的职业史家制度。

因此,自西周以来,中华民族就有了比较系统的史料。但由于先秦时期历史久远,即使是历史学家的杰作《史记》,一部无韵的《离骚》,也记载了不少周朝的事件,但过于简略单薄。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比《史记》简单。

难怪古人不说,当时用来记录的竹简、木简,制作起来又重又贵,大量的长期保存是个大问题。所以如与《左传》并称为“春秋三传”的《杨公传》、《谷亮传》,据说都是先口耳相传,在这个流传过程中难免不会有错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代代相传的史料会不断减少。像今天流传下来的《春秋》,有一万六千多字。但是三国时期的文献记载《春秋》是一万八千字!《史记》就更夸张了。后汉书《杨端传》中明确记载,杨端被东汉朝廷勒令从《史记》中删除十余万字,导致后人加进去的《史记》只有42万字,比原著少了十余万字!

甲骨文之外记载的历史事实

目前已知的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只有依靠它我们才能知道商朝的很多细节。但是它也有一些奇怪的情况。先从它说起,讲讲我们祖先的故事。

商朝的第19个国王叫盘庚,正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夏商朝不断迁都的历史结束了。从公元前1300年盘庚建殷都(今河南安阳),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商纣王)死于鲁泰,商朝建都殷都250多年。

然而,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是在武定时期(约公元前1250年)。显然,商朝的问政制度不可能始于武定时期。然而,在武定之前的半个世纪,殷都三王盘庚、肖鑫、孝义时代的甲骨文中,从未发现过商朝。

这是什么意思?

有可能商朝处于盘庚、肖鑫、孝义时代,主要都城不是殷都。三王虽然建了阴都,但不是住在阴都,而是住在原都。殷真正成为商朝的都城,应该是在武定时代。

而每个时代的甲骨文比例也从侧面说明了这种可能性。武定时代持续了60年左右,殷都前四王加起来持续了110年,还不到殷都作为商朝都城时间的一半。但是武定时代出土的甲骨占殷墟出土甲骨的近六成!

这种情况更有可能是由于后世商王不在殷都工作造成的。或许在商丘等地的地下,更古老的甲骨文正静静地躺着,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最早的金文也是在盘庚迁都殷后不久出现的,但商代的金文很少。即使有,他们也只记录了制造这些器皿的家庭的名字。更多的文字被用来记录这件物品是哪个商王送给这个家庭的。但到了周代,金文的字数急剧上升,它们往往记录着重要的历史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周的李鬼[guǐ]。

周的大臣李因与有功,被封以青铜(古金)。这些青铜器被用来铸造这个食物篮子,在其腹部底部刻有三十三个字符,记录了武王切割篮子的具体时间。因此,这种篮子也被称为“王武筝上桂”。

因为这三十三个字,2002年被确定为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因为这三十三个字,2012年人民日报旗下的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评选镇国九宝时,西周的李力力压司母戊鼎,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

从商周青铜器铭文的差异也可以推断出商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是周能够取代商朝的重要原因。

商朝是一个神权和王权并存的朝代。从甲骨文的丰富性和商代青铜器铭文的简洁性形成的鲜明对比来看,神权很可能是凌驾于王权之上的,这就导致了商代文字被祭司垄断。盘庚迁都殷后,青铜器开始陆续出现。从这种情况可以推断,商朝的王权逐渐加强,压倒了神权,祭司垄断的人物,商朝贵族也可以学习。

盘庚迁殷的目的之一,很可能是为了摆脱旧都压制皇权的强大神权。但商朝王权的加强仍显不足,于是权力比商朝更集中的周取而代之。

无独有偶,公元前约1352年至公元前约1334年在位于古埃及新王国的阿蒙霍特普四世,比晚了三四十年的继任者潘庚更早开始了王权与神权的斗争。

当时古埃及广泛信仰的太阳神有很多种,阿蒙霍特普四世下令只允许没有特定形态的阿东信仰。他任命自己为阿东最高祭司,派兵关闭其他寺庙,没收寺庙财产,并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行单一的阿东崇拜。

但是古埃及的神权非常强大,导致了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死亡。最终,古埃及和商朝一样,被权力更集中的对手所灭,但比商朝更惨,文化传承断绝。但阿蒙霍特普四世所倡导的一神教却成为了犹太人的信仰,最终他所推行的一神教第一次催生了朱迪亚、吉尔吉斯斯坦和伊拉克的“沙漠邪教”。

同门工作要三千年。

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是大禹的儿子齐,他是舜帝的下属。为治水立下汗马功劳的舜帝给了他禅宗的地位。大禹打破退位规则,把皇位直接传给儿子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商朝的始祖是房契。他是大禹治水的助手,于是龚被舜帝封在商地,赐其姓为其子姓。

周朝始祖后稷,是尧舜时代主管农业的官员;

秦朝的始祖,在舜帝时代是出类拔萃的,所以被赐姓易。

所以经过大约1800年的夏商周秦代,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帝尧和帝舜之下。但是,这四位祖师爷的关系不仅仅是同事那么简单。

如果再往前追溯,夏朝的皇族是黄帝的孙子颛顼(ZhuānX)的直系后裔,商朝的祖先是黄帝的曾孙帝喾(Ku)的侧妃吞卵所生;周朝始祖是帝喾的郑飞踩着巨人的脚印生的(帝喾怎么感觉像一片青青草原);而秦朝的始祖是颛顼后裔的一个处女吞了卵而生的。

中国5000年文明史,其中前3000年是黄帝直系旁系血亲内斗的历史。这样和布衣刘邦一比就更牛逼了。他建立的汉朝切断了中国早期贵族政治的历史,也确实应验了那句话:诸侯会更好。

三公起源之谜

现在的三公爵位一般是指极其重要的臣子的三个职位,一个太师,一个太保,但是最早的三公爵位是怎么来的呢?

在周朝,贡常被用作对王侯直属王子的尊称。这种公职人员之所以被用作诸侯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职人员出现在武王倒台之后。

灭商后,只封了陈、齐、宋三个诸侯。之后周王室也因为政绩封了一些公房,但是这些封了的公房和这三个公房并不一样。

陈贵姓,中国人是大禹的后代;

启功姓,中国人是夏朝遗民;

宋公子姓,中国人是商朝遗民;

三公被封在周武王时,明确表示不是周天下的诸侯,而是周王的朋友,所以被称为公。与陈、齐、宋三公并称历史上最早的三公。所以在周朝,诸侯自称公,就是宣称自己和周王是平等的。无疑,除陈、齐、宋三公外,都是擅闯行为。

这一包周武王很有历史参考价值,似乎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传说。根据古代传说,在夏朝之前还有另外两个朝代,即舜帝建立的唐朝和大禹建立的禹。周武王一定流传着一些口头神话和历史故事,周武王将夏朝移民一分为二的依据也应该来源于这些口头历史。

封陈、封齐,也使《史记》中是大禹之子的说法有些站不住脚。从夏柒更改国号来推断,他很可能只是大禹氏族的一个分支(或者大禹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部落首领)。他以武装叛乱的方式取代了禹王朝的正统继承人,所以他在掌权后更改了国号(或另立姓氏)。

但是到了近代,我们常说的“三公”更多的是来自于另一个地方,也是来自于西周。

周朝的周、赵、毕三公,可能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三公的原始原型。这三个公职人员都是公职人员。他们三族世代追随周王,一直在王的都城为周王室效力。历代家族都曾担任皇室官员。西周时,这三大家族在濠井仍有多个采邑,勉强可以算半个诸侯,但他们的族人一直在濠井宫中工作。周家跟随周到洛邑时,周此时还没有几亩地,所以只有一个公空头衔。

周、赵、毕三公的兴衰,真像三公的历史演变。历史上,三公职位也经历了从有权有势的官员到名誉职位的转变。

由于文中提到的这些东西都属于古代,所以只能从极其有限的史料中推测。如果读者非要挖个死胡同来证明,那这个码字只能说是‘捏造’的。

我觉得码字的文章还可以。请赞美我,在我经过时转身。

谢谢你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745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