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明清朝政的重中之重

票房猫眼2022-09-25  30

黄河治理——明清朝政的重中之重

治理黄河--明清之际的头等大事。

明清时期,中国处于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河水充足,不发洪水就是丰收年;如果发生洪水,庄稼会歉收,农民会遭殃。因此,黄河水患成为制约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治理黄河成为明清政治任务的重中之重。

黄河激流图片来源:共青团中央

弘治五年(1492年),黄河以破仪、断水、断运路、破章丘、阻断水运的方式,封住了球球、黄陵岗(今兰考)的金龙口。此后,朝廷任命刘大侠为右副都督,主持河道管理,进行水运。当时皇帝向他提出:“古人治河,只为除民害。如今的河道管理,是因为怕阻路,造成国家规划的失误。其关系非小事。”刘大侠接过旨意,开始治理河道。他采取了“遏制北流”的政策,将水向南引入淮河。在黄河北岸,他西起前城(今新乡卫辉东南),东至虞城,修筑了数百里长的太行大堤,并在太行大堤以南160里处修筑了内堤。从那时起,一个屏障已经建成,以阻止黄河北流。大江“归杨澜、考城,分徐州、贵德、宿迁,南入运河,东接淮水,流入大海”。

刘大侠图片来源:全球历史奇观

然而好景不长。到嘉靖末年,徐州以上黄河下游有十三条支流淤塞严重,连年受害。万历六年,首级河都御史潘继勋主持河道治理。他敏锐地意识到黄河泛滥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于是提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水攻沙”。即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动量冲击河床底部的泥沙,从而达到疏浚防洪的目的。此外,他还主张在原有的防洪大堤(又称远堤)内部修建“鬼火堤”,限制水流,使之湍急。在他的努力下,黄河又变得平静了。

水攻沙示意图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雍正八年,朝廷在黄河流域开辟了多条河道,实现了黄河水的储存或排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康熙年间,在黄河总督金夫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下,黄河两岸21个大决口全部封堵,河道基本疏通,初步实现了水回故道。

金辅助河段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晚清时期,经济衰退,河政腐败,黄河治理失败,河道淤积日益严重,使这一局面更加恶化。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决于杨澜铜瓦乡(今兰考)。当时清政府忙于处理太平天国起义,无力阻挡。此后,黄河改道东北经现在的长垣、范县、台前进入山东,山东大清河从利津入海。这就结束了黄河倾向东南,夺取淮河入海的历史。

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卷)

明清两代为治理黄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明代黄河水文观测开始记录降雨,对黄河洪水周期性变化的一些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了防洪的可预见性。到了清代,河防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大坝工程中有磨盘、月牙、门帘等用于抢险封堵。封堵工程由碾压改为沿主干封堵。根据进口情况,选择单坝或双坝。这种堵口的方法,现代称为竖堵法。

各种护岸图片来源:科学院

此外,明清时期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明代有宁夏黄河、甘肃泾河、陕西汾河、河南沁河等水利工程。清代有青干水利工程、宁夏水利工程、晋陕水利工程、河南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上游。这些水利设施的修建不仅有效地遏制了黄河的泛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主播李莉

审计陈瑞

制片人范子怡

统筹罗李李

文案兼编辑李莉

艺术设计杨桦·赵墨

音频张玉凤

校对周念宸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743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