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西方的扩张
1.为何说心理因素也是美洲土著人大量锐减的原因之一?
多数土著不是死在西班牙人的枪炮之下,而是因疾病致死的。但这还不是全部,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心理的因素。如同任何一个其他民族一样,印第安人也有许多神话传说,比如天神伟大,天神惩罚人类的罪恶,等等。在西班牙人征服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同伴一批一批莫名其妙地死去,西班牙人却丝毫不受影响,这让他们以为西班牙人是天神,到地上来惩罚他们的罪恶。再加上西班牙人长相古怪,不像他们自己,而且手中还拿着会发火的武器,等等。这样,印第安人就完全放弃抵抗了,他们在精神上崩溃了,很快就匍匐在西班牙人脚下。
2.“光荣革命”中在荷兰“进口”的国王有什么“图谋”?
光荣革命中有一个人叫威廉,他从荷兰到英国,以后成为英国国王,当然,他是在英国议会的邀请下,带荷兰军队去英国,最后得到英国王位的。那么威廉为什么愿意接受英国的邀请、并且希望得到英国王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荷兰正在和法国打仗,眼看抵挡不住了,恰在这时英国人请他去英国,他何乐而不为?他知道一旦英国的军事权落到他手里,他就能够在对法国的战争中得到一支意想不到的力量,而这支力量明显要比他在荷兰的力量更强。所以在光荣革命结束后第二年,他就把英国拉进与法国的战争中去了,从此英国就取代荷兰成为与法国争霸的主要国家。百多年中,在整个18世纪,英法之间的战争一直在进行,出乎威廉意料的是,他当上英国国王,英国并没有像他起初希望的那样成为荷兰的小伙伴,而是反过来,荷兰成了英国的小伙伴,而且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
3.北美独立战争给英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英国人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吃了亏,不是吃法国人的亏,而是吃了殖民地人的亏,殖民地独立了,英帝国也瓦解了;当时英帝国的支柱在北美,北美独立了,帝国也坍塌了。但是,不久之后英国人又把局面翻转过来,在法国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中(1792- -1815), 英国人把丢失的东西重新捡回来,当然美国是回不来了,但一个新的帝国形成了,即第二帝国。新帝国是以印度为中心的,那以后,英国的全球战略就以印度为中心,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这个情况。
4.法国帮助北美独立,是否得到了好处?
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法国看起来占了便宜,英帝国坍塌了,法国人很高兴。但战争给法国留下无穷的后患,法国的财政状况本来已经很不好,战争更给它留下一屁股债,过了20年仍然还不掉,到这时候债务问题就发酵了,成为引发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导火线。情况是这样的:由于债务太重,法国政府不得已进行财政改革,要求贵族纳税,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前面我们说过,法国的贵族是不纳税的,这就是所谓的“特权”。可是这时政府实在没钱花,而老百姓已经被榨干了,于是就有人提议进行税务改革,要那些不纳税的人也交一点钱,用这种办法在根本上保护他们的利益,保护贵族阶级永远存在。但是贵族们进行抵制,他们不干,就开始反抗,这一反抗点燃了大革命的导火线,而革命的结果却是不仅专制政府被推翻了,贵族们也被消灭了。所以,法国在美洲战争中捡了个小便宜,却丢掉一个大便宜。拿破仑战争后,英法争霸尘埃落定,英国确立了世界霸权,一直维持到19世纪末。
5.各国先后如何废除奴隶制度的?
到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律废除奴隶制,规定所有的英国殖民地都不可以蓄奴,已有的奴隶也必须被解放。法国在1793年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但在革命的年代谁也不去认真执行,一直到19世纪初,法国才真正废除了奴隶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是在19世纪上半叶废除奴隶制的,当时南美许多国家获得独立。美国是最晚的一个,到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时才废除奴隶制。
6.英法两国在北美的开发方式有何不同?
英、法两国在开发方式上有限大区别,法控区比英控区大,物产也更丰富,但法国人喜欢在一望无际的温带、寒带大森林里收取毛皮。北美的毛皮非常珍贵,深受欧洲上流社会的青睐,比如银狐皮就很高雅,贵妇人戴上银狐皮的帽子、围上银狐皮的围巾,就显得雍容华贵。所以法国人非常重视美洲这个地方,大批法国商人深入美洲腹地去收购各种毛皮。他们用一些廉价的商品与印第安土著交换,换来的毛皮,拿到法国去卖,能够卖出大价钱。这对法兰西这个民族来说是很合适的,因为直到今天,巴黎仍然是世界时尚的领头人。但毛皮贸易是不需要很多,人力的,只需要几个商人到森林里去转几圈,找到印第安人,换回毛皮就可以了。这样,法国的势力范围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状态,移民很少,集中在少数几个居住点。
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不同,他们比较讲求实际,喜欢进行生产性开发。北部沿海有坡地,于是就建立起很多小农场,种植小麦和玉米;还有森林,于是就伐木,建立锯木厂,进行木材加工,并且制造船舶。南部气候比较温暖,就种植烟草、甘蔗,后来是棉花,这些都是英国本土所大量需要的,于是就出现了种植园经济。南北战争时期南方有很多种植园,种植园主都希望维护奴隶制,他们需要劳动力,没有劳动力就无法经营种植园。英国的生产性开发造成一个后果,就是需要大量人手,无论种地、做工还是捕鱼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工作机会很多。这就吸引了许多英国人到殖民地移居,他们拖儿带女,在殖民地安家,最终使英国殖民地人口众多,居民点分散,到处都有城镇和乡村。这就和法国殖民地大不相同了,法国人只要珍贵毛皮,送回国内可以卖大钱,但后果终究会暴露出来的:七年战争中,英法两国争夺北美殖民地,英国有人,法国没有人;英国军队有后勤保障,法国军队供应困难,法国终于打不下去了,败在英国手下。法国派出很多军队去北美,他们主要据守在:一些军事掘点中,魁北克是其中的一个,但在七年战争中丢给了英国。直到今天,魁北克的多数居民仍旧是法国人的后代,加拿大英裔和法裔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起源于英、法争夺北美殖民地。
第十四讲美国的崛起
1.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在推动北美的移民?
第一是土地。北美洲土地实在太多,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当然那是一派荒凉,需要开垦。一个非常强壮的劳动力,即便非常勤劳,也不可能开垦出多少土地,北美的土地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可以容纳无数移民。当时的英国,就是17世纪的英国,是非常混乱的,其中还爆发革命;那时欧洲也很混乱,整个欧洲都深陷在宗教冲突之中,到处都在打仗。所以很多人就向往去寻找一片净土,找一个没有战争的地方,安安心心地过日子。对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来说,美洲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农民渴望土地,他们会怀抱无限的期待服从移民公司的安排,到美洲去领取土地,然后建立自己的生活。
第二个因素是宗教。在17世纪整个欧洲都处于宗教冲突中,英国也不例外。有一些坚定的清教徒,由于不能忍受宗教压迫。不能忍受斯图亚特王朝对清教的打击,就漂洋过海、远渡重洋,到美洲去寻找一个上帝的天国。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1620年在马萨诸塞建立的一个殖民地。移民们签订了一个公约,叫“五月花号公约”,这个公约被后来的美国人看作立国的基础,奠定了平等、自治的原则,而这种原则其实是清教徒们的宗教组织原则。除了有一批坚定的清教徒去美洲定居之外,还有一批天主教徒到美洲去寻找他们的宗教自由,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自从享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以后,天主教在英国也受到打击,所以就有一些天 主教徒移民到美洲,其中最著名的是今天叫作马里兰州的地方,那里是天主教徒的殖民地。
第三个因素是政治理想,是“自由”“平等”这些空洞的概念。尽管后来的美国人把这个因素无限放大,说这是去美洲移民的最主要的动力,但事实上,下层人民对政治的理解并不多,相反,土地和宗教却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尤其是土地,农民最渴望的就是土地,而北美恰恰提供了土地。去美洲移民的人,多数是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他们去美洲,怀抱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说多数人怀抱着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去美洲,显然是把移民动机作了政治化的解释。
2.写《常识》的潘恩有哪些故事?
潘恩这个人在美国建国史上地位很高,按照我们中国的说法,文臣武将,华盛顿是武将,领导独立战争,潘恩是理论奠基人,他喊出了美洲独立的口号,并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小册子叫《常识》,鼓吹美国独立。顺便说一下,潘恩这个人在旧大陆也很重要,他在英国历史上也有很高地位。美国独立后,他因为思想太激进,连杰弗逊都追不上他,而杰弗逊是开国元老中最激进的一个。潘恩没有办法就回到英国,如果潘恩没有那么激进,只要稍稍平稳一点,他就很可能会当上美国总统,但是他激进得太厉害,美国人不能容忍他,潘恩只好回英国。回到英国后,英国正在发生轰轰烈烈的议会改革运动,潘恩写了一本《人权》,给这个运动火上加油,惹恼了英国政府。《人权》这本书是针对法国大革命而写的。当时英国有另外一位重要思想家爱德蒙·伯克,他写了一本书叫《法国革命感想录》,对法国大革命大加否定,潘恩就针对这本书写了《人权》,维护革命立场,并且提出要彻底改变英国政治制度。伯克和潘恩,各写一本书,各自成了现代保守主义和现代激进主义的鼻祖,在西方思想史上留下重重的印痕,一直影响到现在。但是潘恩仍然因为太激进,在英国又待不下去了,就跑到法国,法国正在发生革命,并且异常激进。到了法国,潘恩又写了一本书,叫《理性时代》,也是很有名的,讨论宗教问题。没想到法国人比他更激进,雅各宾派认为他是反革命,就把他关进监狱里准备处死,只是出于偶然的原因他才逃过一劫。最后,他只好又回美国,但美国仍旧不接受他。这样一个为美国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被美国人所忘却,在默默无闻中贫困而死。潘恩的最大过失是太激进,他与杰弗逊的最大区别,在于杰弗逊懂得迂回,潘恩只知一路向前。
3.垄断企业托拉斯和卡特尔有何不同?
前者是纵向垄断,后者是横向垄断。纵向垄断指一个产业部门中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落人同一个大财团或公司之手,比如炼钢需要有矿石开采,需要把原料运送到炼钢厂,钢炼好后需要成型加工,然后需要销售、外运,制成半成品或成品,所谓的成品可能不是钢锭,而是铁轨、钢梁,甚至是机床部件。一个巨大的财团把从采矿开始一直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全都放在集团旗下,它有矿山,有运输铁路,有炼钢厂和轧钢厂,有机械加工,有锻造工厂,甚至有运输码头。所有的生产环节全都集中在一个财团手里了,这就是纵向垄断,在钢铁行业里,卡内基是典型。横向垄断指同一个行业的各经营公司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不一定要在产权和机构上实行合并,但形成市场的共同垄断,比如垄断石油,垄断石油市场的生产和销售,决定购进、售出价格,这种垄断也是不得了的,洛克菲勒就实行这种横向的垄断,他控制着这个国家的石油市场,从中牟取暴利。
第十五讲19——20世纪:国家、战争和社会
1.19世纪为何是欧洲民族国家大为发展的时期?
在民族主义潮流的强烈推动下,欧洲各民族纷纷要求建立自己的国家,而民族国家也就相继出现了。什么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理论非常简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就是这样的要求和愿望,没有特别复杂的理论。在19世纪,追赶先进国家的冲动使民族主义迅速蔓延,人们认为如果不组建本民族自己的国家,就永远被统治民族边缘化,永远赶不上先进国家的发展,例如英国和法国。所以很多人认为建立民族国家是国家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前提。这种想法受到拿破仑战争的冲击变得更加强烈了,因为人们看到法兰西在组成“民族”之后爆发出何等巨大的力量。所以,拿破仑战争建发后民族主义就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地区是德意志,德意志各诸侯领地上的人们突然意识到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应该组合成同一个国家。过去,大们只会认为自己是巴伐利亚人、汉诺威人、普鲁士人、萨克森人等等,现在他们意识到大家都是德意志人。这样,一个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就突然爆发了,其结果是德意志人要求统一。到19世纪70年代,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终于出现了,那就是德意志帝国,又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2.如何认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争夺也是一种民族利益冲突?
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加强抢夺殖民地,对世界的瓜分进入白热化阶段;到20世纪初,整个地球已经被瓜分光了,只有少数几个地方还没有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其中包括中国。可是这些在表面上还维持独立的地方,并不是因为它们强大,而是因为参加争夺的列强-太多,才没有被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所单独吞并,这样就形成了看起来独立、其实已经丧失主权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殖民地”。抢夺殖民地使西方国家相互的关系非常紧张,冲突不断,于是这也就成为一种“民族矛盾”,是抢夺殖民地的国家之间的民族利益冲突。因此,一个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因素,加一个欧洲民族矛盾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我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冲突的结果,民族冲突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变得异常激烈。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争夺也是一种民族利益冲突,关于这一点,我想很多书上并没有提起过。
3.一战后的严厉举措如何刺激了德国最极端民族主义的产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责任的问题直到现在也说不清楚,但那些严厉的措施反而把德国最极端的民族主义刺激出来了,并目加进于种族主义,赔款问题对绝大多数德国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不仅普通民众,连“中产阶级”都陷人贫困,在很长时间中挣扎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德国人的生活非常艰苦,这就为希特勒夺权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希特勒以复仇为号召,将德国的民族主义刺激到极点。纳粹成了德国人的选择,新的战争策源地也就形成了。
4.但直到现在,像英国、法国、美国这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出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欧美其他国家也没有出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而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可是在一些相当落后的国家却出现了社会主义,包括中国,这个现象如何理解?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是落后国家追求工业化、追求现代化的一种方式。现代化有不同的执行方式,社会主义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或者取代,而只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替代,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完成现代化。苏联是第一个用这种方式实行现代化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的本质是国家全面介人、直接运作生产活动。
5.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的“不变”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变”?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当然也有问题,问题出在计划越严格、束缚性越强。在经济发展早期的粗放阶段,全国统一的计划指令很有效;但等到经济越发展、结构越来越复杂时,计划的可靠性就越来越有问题。同时,因为指令性生产的束缚,各具体生产单位日益丧失生产主动性,动力不足,被动执行上级指标,因此越到后来,劳动生产力越低下,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和平竞赛"的过程中,渐渐趋于劣势。苏联的问题出在国家最高领导人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制度也是需要完善的。需要与时俱进。苏联一直 没能主动调整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索,适应不断出现的变化,结果整个制度越来越僵化,这是个很沉重的历史教训。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在20世纪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很有讽刺意义,也很值得注意。其实,资本主义一直在变,而且变得非常厉害。最早的资本主义是重商主义,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重商主义大国,荷兰也是重商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起初也是重商主义国家,后来发展成自由资本主义。美国是按照英国的方式发展的,也成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典型。德国和日本修改了英、法、美的模式,形成在国家指导下的工业发展模式。20世纪30年代,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放弃自由主义的经济路线,使资本主义再一次发生变化。于是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死而复生,经济危机也被克服了,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出现了,就是所谓的“混合经济”。可见,资本主义一直在变,几百年中已经变过好几次。沿着凯恩斯的方向,“二战”后西方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福利社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6.如何深层次理解福利社会?
福利社会的理念是,社会和国家要对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负责,也就是对社会上所有人承担起能过上基本生活的责任。英国自近代以来就标榜“自由”,不过那个“自由”是个人的身份自由。现在,福利社会也被解释为一种“自由”,在英文中叫free from want,就是从匮乏中解脱出来,摆脱了贫穷之苦,人就“自由”了。所以freedom其实是从某种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意思,并没有中国人所理解的“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含义。不过这样就把西方社会中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改变了——从亚当·斯密开始,人们认为贫穷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在“自由”的氛围中,每一个人都“自由”地选择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他选择懶惰或者放荡,那么贫穷就是他应有的下场。亚当·斯密的“自由”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自由。福利社会的理含却认为贫穷的基本原因是社会放弃了它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贫穷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后果;现在,社会应该重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自由”在这里已经发生变化了,它从个人的自由向集体的自由变化。从20世纪初开始就有人提出,要想让每一个人都“自由”,就要让所有的人都“自由”。所以个人“自由”的前提是一切人的“自由”,福利社会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去阐释它的合理性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基本观念的改变:个人主义正在向集体主义靠拢。
另外一个观念也跟着发生变化:自古以来,人们看见可怜的人一比如有人没有饭吃,那么好心人就会去救济他,给他一碗饭,或者一两块钱,那是一种慈悲心,是恩赐,或者叫“慈善行为”。但福利思想改变了这种观念,福利社会认为:让每一个人都能生存绝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慈悲,生存是一种权利,是人的生存权;保证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是一种社会道德,也是社会的责任。所以,社会要对每一个人的生存负责,而国家作为社会的管理人,就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这样,就在同样深刻的层面上改变了亚当·斯密的学说,我们还记得,亚当·斯密一再说,国家是不应该进行干预的。而在这种变化中,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影子。
当然福利社会也有毛病,它给公共开支造成巨大的负担,政府依赖赤字财政,在有些地方,问题变得相当严重。比如希腊的债务危机,与太高的社会福利开支有关;英国、法国也都面对着巨大的福利开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病”就与高福利开支有关。可是政府却不敢削减福利开支,因为老百姓不接受,没有哪一个政治家敢冒着失去选票的风险去削减福利开支,而这是由民主制度造成的。
7.在西方,为何说民主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变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欧洲国家一般都经历过专制主义时期,在专制王权的领导下形成了早期的民族国家。后来,这些国家相继克服专制统治:在英国发生了革命和光荣革命,在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以及大革命之后的多次革命,在其他国家也出现种种变异,变更的方法可能不同。克服专制统治后并不是立即就进人民主时期,相反,往往会出现一个精英寡头制度,例如贵族制、军人统治、财阀统治等等,而这些制度给恰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存在,英国、法国都是这样,美国也不例外。随着工业革命的深人发展,民主运动开始起步,英国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下半叶。但经过一百多年时间,到1832年,民主化才迈出第一步,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又经过差不多一百年,一个完整的民主制度才最终建立起来,人们一般说那是在1928年,当时所有的妇女都得到了选举权。所以,民主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英国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过程的和平、渐进性质。
法国采用了暴力的方式。1789年法国发生大革命,目的是推翻专制统治。在大革命中,民主的理想已经被提出来了,最典型地体现在卢梭的学说中。但大革命不能完成民主化任务,因为革命依靠暴力,而暴力就是强制,与民主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接下来的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中,法国不断发动革命,一方面.试图彻底打倒专制制度,一方面.又想建立民主制。到1870年,共和制度确立下来了,但民主的理想仍然没有实现,相反却出现了精英的统治,就是寡头制。以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到20世纪中叶,法国才完成了民主制度的构建,所以那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以英、法这两个国家为例,可以看出民主制度的建立其实是相当艰苦的,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德国和意大利在第二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然后接受了民主化改造,因此它们建立民主制度就更加曲折、更加艰难。
8.西方文明发展到今天,现代文明的许多悖论已经显现了。而且越来越严重。现代文明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也有很多要引起我们的警惕。究竟有哪些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需要我们去回答?
首先,经济是可以无限发展的吗?如果全世界GDP再增长5倍或10倍,地球能够承受吗?有没有那么多资源让你发展?现在已经有人说,中国其实永远达不到美国那样的人均GDP水平,因为如果达到了,世界的资源就耗尽了。因此,经济可以无限发展吗?
其次,科学从西方开始,但科学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已经把飞船送上太空,把人类送上月亮,下潜深水一万米,还有电脑、互联网诸如此类的创造发明,这些都是科学的伟大成就,造福于人类。可是,同样是科学,它也给人类带来许多危害:塑化剂是科学,它使瓶子中的液体纯净、好看,可是它带毒,添加在饮料中可以损害健康;转基因也是科学,转基因食品就是用生物工程的方法生产的,但转基因的后果直到现在仍旧争执不休,也许要到几十年后才会有结论。现在的蔬菜、水果都能保存很长时间,从今年秋天一直保存到明年夏天,可是这些东西的问题越来越大,其中的化学物质一定有副作用。以上这些还只是我们身边能体会到的,其他问题更大了,比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核安全问题,这些都和科学有关,是科学衍生出来的。时至今日,科学究竟是解决的问题多还是制造的问题多,我们已经弄不清楚了,哪一天如果克隆的人比真实的人还要多,那么你们这些不是克隆出来的人就糟糕了,克隆人发动一个对非克隆人的战争,你们就一定被消灭。
再次,物质丰富了,精神却贫乏了,有毒的食品或者饮料是怎么出现的?仅仅用“精神贫乏”这四个字就可以解释吗?你们看现在全世界到处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中国,而且美国,不仅美国,而且德国。人的道德正在沦丧,为了赚钱,什么都可以做!人间的一切都品化了,体育是商品,艺术是商品,教育是商品,医疗也成为商品,离开商品,地球就不转了,于是上帝也要变成商品。西方的经济是商品经济,西方的文明是商业文明,这种文明现在扩散到全世界,全世界也都要变成商品。商业文明扩张到巅峰,它对人类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很多问题都是由此而产生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都与此有关。
我们这个时代问题丛生:人口问题,贫穷问题,安全问题,发展问题……文明发展到今天,其实这些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并且有些问题似乎更严重了。比如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这个问题前些时候好像被人忘记了,人们觉得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大家对战争已经厌倦了。但事实其实不是这样,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总是看见有一些国家对其他国家动武,不断炫耀自己的武力,而这些国家无一不是西方国家,被打击的无一例外都是非西方国家。那么,究竟是因为西方国家认为自已强大而无所顾忌,还是因为它们的文化中一直有一种强加于人的冲动?
最后一个问题。人类走了五千多年走到今天,我们走进了一个现代文明。可是很多问题不得不使我们去问这最后一个问题:现代文明将把人类带向何方?现代文明是从西方首先开始的,但人类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