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楚汉争霸以汉高祖刘邦的胜利而告终,但久经沙场的刘邦却被匈奴所骗,最终在“邓白之围”中被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之后刘邦在位时进攻匈奴,但采取屈辱的亲和政策,以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如果是项羽,他会像刘邦一样选择与人讲和吗?
刘邦和项羽是完全不同的性格,注定是不可接受的结果。以项羽孤傲的性格,注定他不会向匈奴低头,不会采取屈辱和亲的政策。
刘邦被匈奴围困在邓白山时,多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用一大笔钱贿赂了匈奴首领的妻子阏氏,幸运地回到了中原。但是“邓白之围”之后,刘邦对匈奴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许是因为被匈奴吓到了,刘邦放弃了去匈奴的想法。
面对匈奴对边民的一次次侵掠,刘邦对此三缄其口。他没有出兵征服匈奴,而是想用友好的方式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刘邦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儿吕后所生的吕媛公主嫁给匈奴为妻,每年给他们大量的财物,如棉絮、丝绸、粮食、酒等,以此与匈奴达成婚姻盟约。
刘邦此举虽然也是为了争取时间休养生息,但确实让汉朝蒙受了冤屈和耻辱。它和“不平等条约”有什么区别?不仅给匈奴钱物,还让一个国家的公主好好伺候匈奴。但刘邦的性格选择这种屈辱友好的方式也是正常的。毕竟刘邦之前为了逃命也抛弃过自己的孩子。
如果换成项羽,肯定不会向匈奴低头。项羽孤傲暴戾的性格,崇尚武力,没有率军突围,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带着兵死在邓白山。这从项羽最后的结局就可以看出来。笔记之战的最后时刻,项羽有机会乘船渡过乌江,但他拒绝渡过江东,最后在乌江岸边自杀。
而如果是项羽,大概也不会发生。彭城之战,项羽只用三万骑兵就能打败刘邦领导的五六万军阀联军。刘邦攻打匈奴的时候,带了32万人。匈奴虽然在数量上超过了汉军,但是双方的实力并没有达到悬殊的地步,汉军只比匈奴少五分之一。
如果项羽率领三十二军,你认为西域霸主项羽和匈奴单于谁胜算更大?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
接下来,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邓白之围和刘邦的婚姻。
邓白、刘邦、秦之围
注之战,刘邦歼灭楚军,取得最后胜利。持续四年多的楚汉争霸战争结束了。之后刘邦称帝,建立西汉。
然而在刘邦和项羽争权夺利的同时,北方的匈奴也没闲着。秦二世即位的时候,匈奴首领的儿子杀了他的父亲头曼,他的父亲擅长此道,还杀了所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和兄弟。他成了匈奴单于,史称“莫顿单于”。
茅盾利用中原战事后,也开始了统一北方草原的战争,先攻灭东湖,后赶走西部的岳氏,再征服楼兰、乌孙、曲社、定陵等数十个国家。河南(河套以南的地区)之前被秦始皇下令由蒙恬收回,也被茅盾占领。在刘邦平定中原的同时,匈奴在茅盾的领导下,也发展成为北方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统一了北方草原。
刘邦平定中原后,派韩王信去戴迪保卫太原以北的地区。但是,韩王信只有几万军队,哪里有冒顿的对手。所在的都城很快就被冒顿率领的军队包围了,所以韩王信不得不向刘邦求助,同时寻求与匈奴的和平。刘邦虽然发兵,但怀疑韩王信谋反,责怪他。结果,汪涵认为刘邦会攻击他,所以他干脆反叛,与匈奴联合起来攻击汉。不久之后,刘邦被困在邓白。
刘邦对此很生气,匈奴在家,直接率领32万大军北上迎敌。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不擅长阵地战。茅盾假装失败,故意引诱汉军。匈奴多次撤退逃跑后,刘邦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想法。尽管辅导员刘晶劝阻,他还骂他是“懦夫”,并命令将他拘留。刘邦亲自脱离军队,率领轻骑追赶茅盾。
结果,刘邦被困,被莫顿率领的40万大军围困在邓白山达七天七夜之久。这期间很多突破都失败了。此时正是隆冬时节,汉军所剩粮食不多。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刘邦危在旦夕。最后,听了陈平的计划后,他用一大笔钱贿赂了他心爱的妻子。在阏氏的建议下,加上韩王信部下的军队没有按时赶来,正好开了一个缺口,让汉军撤走。
刘邦这才躲过了这一劫,但是刘邦回到中原之后,他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剿灭或者驱赶匈奴,从而彻底解决匈奴对边民的入侵和掠夺。起初,刘邦杀了十几个先前建议匈奴可以进攻的官员。然后在刘晶的建议下,想把自己和吕后的长女陆院公主嫁给冒顿,以缓和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但是,吕后坚决不肯同意,于是刘邦只好找了一个皇族的女儿来代替吕远公主,完成了这桩婚事。从此开创了汉朝与匈奴联姻的先河。刘邦虽然最后没有娶到亲生女儿,但他确实是这么想的。而且刘邦之前为了逃命,也曾多次抛弃自己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地位,他还抛弃了自己的父亲,宁愿看着刘太公被项羽煮死,甚至让项羽煮死父亲后给他一片肉汤。(稍后详细描述)
如果换成项羽,你会像刘邦一样选择嫁给匈奴吗?
以项羽的脾气,几乎可以肯定他不会像刘邦那样向匈奴低头亲吻。据史书记载,项羽从未向任何人低头。即使自己一方处于劣势,项羽也会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比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
巨鹿之战,面对强大的秦军,几十万诸侯联军居然不敢打,而项羽只率领5万人,却敢进攻40多万精锐的秦军,结果大获全胜。不仅全歼齐王留下二十余万秦军,而且巨鹿之战后,张寒及其部下向项羽投降,基本上消灭了秦朝最后一支主力部队。如果是刘邦,恐怕也只会和诸侯联军一样,军队驻扎在巨鹿城北,只是坐以待毙。
彭城之战,刘项羽率领主力攻打齐国时,集结了56万诸侯联军攻打楚国都城彭城。因为彭城只有几千守军,还是老弱病残。当他听说刘大举进攻北京城时,他直接逃走了。然而项羽知道后,并没有选择回避。他反而一马当先,三万骑快马南下。半天之内就击溃了56万诸侯军,前后杀了几十万汉军。
可见项羽的字典里没有“弓”字,项羽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人依然无所畏惧。而项羽面对的是统一天下的始皇帝。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始皇游会稽,渡至浙江,梁与家人同观。纪:“他可以取而代之。"
《史记·高祖纪》记载:“高祖常死于咸阳。他看着秦皇说:“哦,君子应该这样!" . "
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县时,项羽说:“我可以代替他。”这个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都没有多少实力了。同样的场景,刘邦在咸阳服役时曾经遇到秦始皇,说“唉,君子当如是”。
从这两个人说的话来看,项羽自信自己能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人,但最后项羽还是做到了。项羽虽然没有自称皇帝,只是自立为西霸王,但他就是不承认秦始皇的帝制。项羽当时的地位其实和皇帝是平等的。刘邦只有羡慕和向往成为秦始皇那样的君子。他从来没有想到他有一天会成为皇帝。
如果项羽统率30多万大军,怎么会怕40万有难之人!根据项羽以往的战绩,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茅盾最终很可能会失败,即使不会被项羽全歼,但四十万人可能会有一半以上的伤亡。
即使退一步讲,项羽也被匈奴军队围困在邓白山。项羽不会向匈奴低头,更不会用一大笔钱贿赂一个女人来换取活命的机会。项羽很可能会率军突围,这一点从戍之战就可以看出来。项只带领800骑兵从数十万汉军中突围而出,而且不止一次。
如果不是一个农民故意欺骗项羽,导致项羽误入沼泽,被汉军追上,项羽很可能已经成功返回江东了。如果是刘邦,别说八百人,就算是八千人对他来说,也很难爆发。邓白之围就是最好的解释。就算退一步讲,项羽没有突围,但他也不会向匈奴低头,更不会以友好的方式讲和。
《史记》记载:“乌江阁待长船”,意思是王祥说,“江东虽小,地虽千里,有数十万人在其中,足以为王。愿国王快点。今有舟,汉军到,无道渡之。”向晓说:“江东有八千子弟渡江西进,一个也没有回来。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我怎么见他们?如果他什么都不说,难道不值得独立吗?" . "
这一点从音符之战也可以看出来。当项羽终于突围到乌江岸边时,恰好乌江亭长正好在船停的岸边等候。但项羽说,当年渡江西征的八千子弟无一幸免,他也没脸见江东父老。项羽宁死不渡江东。又杀了数百汉军后,终于在乌江岸边自尽。
著名才女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为英雄,死为鬼英雄,犹念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是刘邦,你觉得刘邦会放弃这个生存的机会吗?他有勇气自杀吗?
可见项羽是很在意面子的。正如项羽开头所说,“富贵不归故乡,如一夜锦里游。”反之,可以理解为“若无富贵锦缎,何以还乡?”。项羽那么在乎面子,怎么会选择羞辱亲吻的方式与匈奴讲和呢?以项羽的性格,面对屡次入侵掠夺中原的匈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打败匈奴,要么被马革裹尸。
刘邦是不会选这个的。如果乌江阁的船只能载一个人,刘邦会毫不犹豫地放弃部下,选择独自出走。这不是给刘邦抹黑,而是刘邦以前就是这么做的,而且抛弃的对象是他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和吕远公主。
《史记》记载:“楚骑马追汉王,汉王急,推小惠、出车,滕公常取之。如果是第三种。”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战败。后来刘邦在逃亡的过程中,看到汉军在后面追赶,就多次把自己的孩子踢下车,以减轻马车的负担。最终目的是帮助他逃脱。之后,刘邦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再次放弃了亲生父亲刘太公。如果项羽真的要煮死刘太公,刘邦甚至要求项羽给他一块肉汤,这就是“分我杯羹”的典故。
以刘邦的性格,在“邓白之围”后,他选择了与匈奴友好媾和,以缓和与匈奴的关系,换取和平。这不是很正常吗?虽然刘邦选择嫁给匈奴是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难道没有刘邦个人的私心吗?
此外,匈奴人没有诚信。即使在刘邦结婚并交出大量财物后,匈奴也没有停止对中原的入侵和掠夺。人们仍然担心被匈奴人入侵,生活在恐惧之中。低头求和只会让匈奴看不起汉朝,更加肆无忌惮。刘邦死后,茅盾甚至给吕后写了一封情书,要同居,这是极大的侮辱。
只有彻底消灭匈奴,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迎来真正的和平。中华民族不可欺。如果它在很远的地方犯罪,就会受到惩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直都是这样。
文/历史Zimoge
多享受历史,下一期更精彩。
欢迎您的关注和好评,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