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定的寿命。如果他们活到大岁数,他们就会老。当然,有人英年早逝,有人四五十岁就死了,有人自杀等等。那么,多大才值得活下去呢?
可以说,人是无法衡量自身价值的。毕竟人是无法预测自己的寿命的,除非自杀,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离开这个世界。人活在世上是为了充分体验生活和快乐,而不是痛苦。然而,痛苦和快乐是相伴而生的。当你经历快乐的时候,你也经历了痛苦。也可以说,快乐和痛苦是硬币的两面,属于一体两面的现象。但是,无论生活是快乐还是痛苦,无论快乐和痛苦是不是交织在一起,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属于自己的过程,与他人无关。
古人云:“人活七十年,自古少有。”那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不会有高档的营养品,也不会有好的医疗。当然,它们的寿命相对较短。当大宋刚刚建立的时候,许多跟随赵匡胤南征的将军只活到40多岁就去世了。如果他们能活到50多岁,他们就老了。而活到70岁的人,一定会长寿,享受好的物质生活。皇帝是权贵阶层的代表,但长寿的皇帝不多。乾隆皇帝活了89岁,算是长寿了。康熙皇帝活了68岁,算是长寿了。大多数皇帝都活得不够长,有的只活了十几岁,有的在登基没几年就去世了。他们有的得病而死,有的吃了丹药,有的被宦官或外戚杀死,有的被大臣杀死,有的被宫女杀死,有的被农民起义军逼死,等等。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活到更老。那么按照现在的说法,皇帝肯定是高危职业。
皇帝纵情享乐,吃得最好,玩得最好,在后宫与众多美女厮混,甚至对国家大事视而不见。如果他吃了一些灵药什么的,他会死得更快。因此,养生的做法似乎不适用于皇帝,而只适用于许多大臣或平民。皇帝喜欢长命百岁,却无法限制自己的欲望,也无法及时消除下属篡位的危险。当然,他活不了多久。而一般人享受不到这么多的繁华和财富,也不用整天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危险。他们得顺其自然,天人合一,顺应四季规律,饮食清淡,有益健康。然而,问题随之而来。人的心态是好的,整天不着急,但是要努力。他们要种地养活自己,要纳税,要服兵役,要做徭役,还要交一些地方官要求的苛捐杂税。然后,一年的辛苦,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这样的农民还有心思养生吗?各种粮食除了粮食都被官员收走了,第二年还是要这样过日子。那么,除了贡献劳动力和谋生,他们还能做什么呢?努力看不到头,痛苦看不到头,哪里来的快乐?如果生活失去了快乐,还有什么值得活下去?
于是,很多人在饥荒的时候搞革命,揭竿而起,就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这样一来,人就活不长了。他们有的饿死,有的在战争中死伤,有的因逃亡而死。只有他们真的逃出来,在其他地方站稳脚跟,才活了下来。如果起义军能成为胜利者,建立新的朝廷,就有可能活得更好。但开国将军大多死伤,活得不够久,更别说建国后皇帝杀英雄了。后来,当人们享受和平的生活时,他们就会知道如何养生,并在吃喝时意识到这一点。
然而,一个人无法预测自己的寿命。就算有些算命的预测一个人的寿命,那也一定是扯淡。因为人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当人的寿命不可预知时,死亡就变得神秘了。有了孩子就死的很尴尬。古代生育率比较高,但是孩子死亡率也比较高。一个家庭有五六个孩子很正常,但是能养两三个就不错了。活着的人连命都保住了,英年早逝的人只能算是自己命运的结果。有十几岁死的,有二三十岁死于意外的,有因病去世的,有白发锯掉黑发的,只能让人叹息。但是,人不能干涉他人的死亡,除非有人生病去医院治疗。医生可以治疗他,但不一定能保证延长他的生命。古人云:“燕王谓人三时死。谁敢留人到五点?”人们似乎相信掌管生死的神灵,认为神灵可以决定人的生死。
其实死亡是生命的一种常态。不管你是死于疾病、事故,还是老死于床尾,你们都是要死的。只是早走和晚走的区别。因此,为了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人们试图赋予死亡一定的意义。所以有“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人死得痛快,而不是做出不必要的牺牲。然而,与牺牲相比,大多数人都做过无意义的死亡。换句话说,死亡不是功利的,它也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终结状态。那么从人生价值的角度来说,就看一个人一生创造了多少价值。如果一个人三十岁就死了,但是他创造的价值非常大,甚至比活了九十多岁的人创造的价值还大,那么就说明他死得值。当然,如果他能活到九十岁,他创造的价值会更大。但是,他的生活是不会被别人干涉的,什么时候结束是无法人为决定的。所以,人只能从自己一生创造的价值来衡量人生的价值。
从年龄上来说,年龄越大,对自己来说越值得。如果一个人活得很痛苦,生不如死,不如自己结束,或者至少不痛苦。但不是说要鼓励自己结束,而是鼓励人们去创造人生的价值,并充分享受人生。否则,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只能空留下一份惆怅。
当你活着的时候,发现生活的乐趣,并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