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信念之变”,揭示了中西领导力的区别

冬季奥运会2022-09-24  23

曾国藩的“信念之变”,揭示了中西领导力的区别

曾国藩是中国式领导的典型。他的经历和信念的变化尤其能体现中国式领导的核心,揭示中西方领导的区别:寻求自助和领导他人。

真理什么都不问,如何提高领导力的答案也是如此。中西方领导思想在反思成就和成绩的下一站交汇,都把领导者自身的提升作为领导发展的核心。

Vista如何用中国的故事和理念,西方的制度和方法,帮助领导者提升自己?听听Vista持证人吴强和Vista教练刘宏宇。

本文整理了曾国藩与中国领导层,一次老椅子上的夜话。

作者|旧椅子

来源|老椅子蔻驰

说到对国人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曾国藩肯定是无法回避的。人们可以通过传记、家书甚至蟒蛇化身等传说来了解他们眼中的曾国藩。他的魅力在哪里?

◎曾国藩(1811-1872),晚清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来源网络)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得到了蒋介石和毛泽东的高度赞扬。蒋介石以他为榜样,毛泽东则高度赞扬他的能力:“曾国藩不像一般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经商’和‘传道’都可以兼顾的人,既能建功立业,又能传播思想。”

曾国藩一直是中国官商效仿的对象。中国领导力往往缺乏西方领导力的标准模式,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构和提炼。更多的是从经历和想法中去实践和表达。曾国藩领导能力的螺旋式增长和信仰的“人生三变”读来耐人寻味。

朴寿卓是家训。

有人说曾国藩天生愚笨。传说他曾经花了一整夜背诵岳阳楼的故事。结果所有连夜拜访他家的梁上君子都背得滚瓜烂熟,他却没有背下来。但是,愚蠢的曾国藩也把自己练成了一个书生。22岁进士,23岁举人,26岁殿试排名前三,第四十二,后入翰林院。一路向上,直到37岁,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十年七升迁,创清朝纪录。

说曾国藩笨的人,不是说他真的笨,而是说他聪明却愚蠢。他在率领湘军的时候,“立了一个硬寨,打了一场傻仗”。他从来没有用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父亲的反复经历也更加坚定了世人对曾国藩天生愚笨的印象。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读书一辈子,43岁才考上秀才。他看起来只是个书呆子,但曾林书也不是一无是处。后来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又是大学士,还坚持在田里辛勤劳作,在父亲临终前无微不至地服侍他,还办私塾教育后代,这一定离不开父亲的影响。他曾在家书中自称“守吾愚”,即知其聪明与否,量力而行,这在今天是非常可贵的品质。

曾在家庭教育上的“简而拙”,常为世人所称道。曾经有一句家训:“早起、扫地、赶考、宝书、菜、鱼、猪”,就是早起、打扫卫生、孝顺父母、做好邻居、学习、保持农耕生活方式。

◎图来源网络

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是提倡简朴,不提倡给他们提供奢华的环境。他在家书中说:“不为儿子的衣食攒钱,若造一个好儿子,不用官口袋,也能找到自己的衣服和饭。”儿子不配,就积了更多的钱,运河就造了更多的恶。后来他通奸作恶,就在家里大吵大闹。"

地方宗族观念下的美德与成就

家庭的成就就像树上美丽的果实。人们只看果实,而忽略了地下的根。但是,要想不断取得成绩,关键点还是在于根基扎实。曾家显赫的官位、财富和名声,都来自于每一代人积累的德行。

在曾国藩生活的时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根植于原生家庭和邻里,获得功名是全镇人的荣耀。每个人都背负着整个家族的名声,有责任影响和教育他们的后代。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道德,会毁了所有村民的名声,会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所以中国领导的背后,更多强调的是“道德至上”,人们追求的是道德上的成功,而不是财富。

人生“信念的三次转变”

儒学:曾国藩早期以儒学要求自己,具有强烈的自省精神。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抽过烟,好色贪吃,后来凭着自己的毅力把烟戒掉了,还觉得参加各种饭局浪费时间。

法家:太平军进入长沙后,左推荐曾国藩作为团练带地方民兵作战。由于太平军和各路土匪在湖南引起了民众的大量反感,曾国藩为了显示严格的军法,实行了法家。曾国藩对下属和违法人员要求极其严格。有一次有人抢劫了一家米店,他下令杀了13个人。人们抱怨他剃了光头。

道教:曾国藩的无情无私也引起了官场的不满。针对太平天国,法家也不行。曾国藩屡败屡战,被解除兵权。这时,父亲又去世了,47岁的曾国藩回家忧心忡忡(指官丧),内心十分抑郁。在异国生活的一年半里,太平军捷报频传,加重了他的心脏病。

这时,曾国藩的老朋友向他解释,指出他的心脏病只能用黄老的办法治好。听了这话,曾国藩开始了真正的反思。他思考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日夜苦读,希望从《左传》、《史记》等儒家经典中找到诀窍,但没有任何新的发现,仍局限于过去的思想。直到他重读《道德经》,突然觉得出奇的通透。

再出来的时候,曾国藩的行为完全不一样了。他曾经非常厌恶官场的欺诈、虚伪和腐败作风,所以对人总是毫不留情,冷嘲热讽,处处与人发生矛盾。他以为自己是唯一最正直最正直的人,却处处碰壁。

也是生活方式。孔孟主张率真,沈晗主张硬碰硬,老庄主张以柔制刚,以弱制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他的善良。”(江海能成为百川汇聚之地,却因为善于在低处,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曾国藩从《道德经》中得来的智慧,让他一下子从黑暗走向光明,豁然开朗。50岁时,他在日记中说:“过去他很自负,很灵活,很可行,很隐蔽,总是错别人。既然丁思和五五犯了很大的遗憾,就知道自己一点本事都没有,看到别人什么都有些成功。所以,戊午以来的九年,和四十年之前是不一样的。”

这是我们过去在私人董事会上常说的话。在参加私董会之前,我们一直觉得自己很优秀。当我们进入私人董事会时,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没有太多技能,但我们通过观察别人发现了许多优势。这种转变使曾国藩走过了愚昧的顶峰,走出了绝望的低谷,最终走上了希望的斜坡。

曾国藩“一生三变”的成长轨迹,也是他中国领导螺旋的核心。

他在做公务员的时候,奉行儒家思想,以道德为核心,相信道德的力量,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他声称“要么是圣人,要么是禽兽”,而他非此即彼。他完全忽略了圣贤和禽兽之间的选择。他认为事情太宽泛,无法落地。他在一开始带兵的时候,就按照法家的行事,以利为核心,相信实力,讲求严格霸道的约束,以竞争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后来人到中年,他从道家的刚柔并济中选择了遵循自然规律。时候到了,变化自然发生,他从纠结中走了出来。“夫妻无争,天下不能与之争。”

中西领导“求同存异”

西方领导学派主张向外寻求,以身作则,分享一个愿景,挑战现状,使人行动,激励人。(卓越领导力,Kouzes,Posner)强调如何影响他人,激励团队,实现目标。典型的中国领导模式,曾国藩,就是向内求,不断求自救,修身,治国,层层推进。

Vista所强调的领导力虽然源自美国,但也非常重视自我力量。一切问题都要先从自己身上找。要成为更好的领导者,你可以领导别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获得更好的领导力?不被命运摩擦,很难实现真正的改变,就像曾国藩一样。如果你不想辜负你的痛苦,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首先,我肯定是错的。怎么了?

二、我该如何改变?

认真回答这两个问题,人生自然会越走越深,越走越顺。就像曾国藩一样,一生历经波折,终于建功立业,立言立德。

回顾曾国藩三次转变的历程,可以看到每一步都不是简单的从头再来,而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他始终坚持道德原则,这也来源于儒家思想的背景。比如最后平定太平天国。他执政时,幕僚曾暗示要取天下,但最终选择了削兵权。复出后,他通过“打哑巴战”耗尽敌人的精力,在部署将领时,让自己安下心来;与皇室、官场的和谐沟通,是儒、法、道的融合。

虽然曾国藩个人有过人的领导才能,在军事、政治、思想等方面留下了巨大的遗产,影响了很多国人,但他的大起大落与历史背景和慈禧太后重用汉官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曾国藩不可能有所成就;没有两次毁灭性的鸦片战争,也没有他兴办洋务的成就。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环境,当前的技术条件,个人努力的错综结合,成就了他在历史上的辉煌时刻。

当一个人遵循正义的道路去做事,即使不断经历失败,最终也会成功;违背正义原则的人,即使一时成为世界首富,也未必有好下场。

如果环境、条件、个人天赋都不尽如人意,那就努力做好自己。我们可能不会马上得到回报,但就像曾国藩的父亲或者很多利他的人一样,回报总会在某个时刻让自己、家人甚至更多的人受益。

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曾国藩。在Vista组,你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看清自己。他们犀利的观点和挑战会把你拉下无知的巅峰,也会陪伴你战胜挑战,走出绝望的低谷,迎来蜕变。

曾国藩一个人完成了朝圣之旅,加入Vista集团是一群人在攀登,与同伴携手攀上巅峰,每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702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