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松锦大决战,洪承畴为啥一败涂地?锐利的刀子却敌不过笔杆子

活火山2022-09-24  20

明清松锦大决战,洪承畴为啥一败涂地?锐利的刀子却敌不过笔杆子

在这场大决战中,洪承畴输得很憋屈,但没什么意外。纵观明朝末年,明军从来不缺优秀的指挥官,但战场上的敌人并不是他们唯一的对手。他们背后的朝廷被牵制,身边的同志挖坑,往往更致命。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宣布告天庭七大仇,进攻辽东明军。第二年,由于低估敌人的侵略性和军备松懈的问题,明军在萨尔胡战败。

这次失败虽然出乎意料,但并不是世界末日;明朝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资源、人力、物力的总量远非后金可比,在人才方面也不是问题。同年6月,熊廷弼奉命经略辽东。

熊廷弼就位后,很快得出以下结论:辽东的明军虽多(他就地集结了十八万大军),但装备不足,缺乏训练;军队虽小,但准备充分,战斗力强。基于此,他制定了专门防御的方针,先稳住阵脚,再找机会反攻。

不得不说,熊廷弼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思维,可以说是深谙战争逻辑的精髓。随后的时间里,虽然明军毫无进展,但后金也不敢轻易出兵,这对努尔哈赤来说并不是一个有利的局面。

但当时在北京城内,党争和宦官的祸害越来越严重,辽东战场难以独善其身。天启元年(1621年),熊廷弼因政敌诽谤被迫离职不到一年。仅仅几个月后,他的继任者袁应台就顶不住努尔哈赤的进攻了。沈阳、辽阳等70多座城市相继沦陷,袁应泰自杀。

目前,熊廷弼已再次启用。当时辽东的明军分为广宁、天津、三大区,以广宁总督王化贞为上,熊廷弼驻守山海关,牵制三方。但是,对于当时的兵部尚书张,王化贞是自己人;所以当熊和王之间就防守和进攻路线发生冲突的时候,张果断的支持王,尽全力的压制和打击熊空。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在战场上取胜的。次年,广宁失陷,明朝在辽东战场再次遭遇大溃败。退入山海关的熊廷弼和王化贞相继被处死。

同年八月,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兼大学士孙承宗被任命为冀辽的运行特使。在他掌管事务的四年间,辽东的局势被刷新:9座大城市,45座城堡被修复,11万军队被训练。“设车营、水营,节省六十八万,造甲、器械、弓箭、炮石、运河、木筏数百万件,开荒五千顷。”孙承宗稳步渐进推进,收复失地二百里;努尔哈赤甚至被迫放弃都城辽阳,北迁沈阳。

然而,公元1625年,孙承宗因为宦官的污蔑,不得不辞职。魏忠贤的心腹高第继位后,下令明军退守山海关。但面对努尔哈赤的大举进攻,袁崇焕、满贵、祖大寿等将领顽强抗敌,在宁远大获全胜。努尔哈赤负伤而亡。皇太极继位后,于公元1627年再次被宁远击败,明军在宁晋大获全胜。

但战后,由于魏忠贤的不断攻击,袁崇焕被迫辞职。崇祯继位没多久,又被重用了。虽然曾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但在魏忠贤余党的多次弹劾下,于崇祯三年(1630年)被疑心极重的灵芝皇帝处死。

袁崇焕死后,不断有明军会投敌,而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内政外交艰难。清军的气势一度势不可挡,四路迂回入关,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实力。其中,公元1638年,清军连续两次入侵中国,在首都周边横冲直撞,卢象升、孙承宗相继去世。

崇祯皇帝见形势危急,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将正在镇压陕西农民起义、几乎将李自成打到底的洪承畴调了过来。公元1639年初,洪承畴正式出任冀辽总督。

当时辽西自北向南散落的锦州、松山、兴山、塔山、宁远、山海关,形成了明朝唯一的薄弱防线,称为“宁晋防线”。皇太极以锦州为突破口,采取长期围困,稳扎稳打的模式,试图侵蚀明军最后的战线。

公元1640年,皇太极下令清军“屯田,使明朝山海关外的宁晋不能耕种”;次年三月,清军向锦州外围推进,采取深沟高谷的策略,试图将明军困死。然而城内祖大寿顽强抵抗。外城被破后,他继续防守内城,并试图派人向朝廷求救。

锦州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朝廷不敢怠慢。7月,崇祯调集总兵的杨、大同的王普、密云的唐桐、冀州的白关根、玉田的曹边蛟、山海关的马哥、前屯卫的王、宁远的吴三桂,共8镇13万兵马,几乎囊括了当时明朝东北的精锐。统帅是冀辽总督洪承畴。

就这样,时隔多年,明朝为了挽救政权的命运,再次组织大规模的野战军在贝萨尔面对更强的清军。这就是晋松战役,也是明、清王朝在山海关外的最后一场大决战。

洪承畴不愧是一代名将。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军事经验和对战场敌我力量的分析,拟定了稳扎稳打、边打边防的战略方针。这个决定是基于军事层面的,理论上最合理。但朝廷中的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经济压力。他们命令洪承畴速战速决,加速救援锦州,不得延误。

你不能违抗你的命令。洪承畴只能硬着头皮改变策略。当时他已路过兴山,于是把辎重和粮草留在兴山和松山之间的笔架山,率领六万大军行军。8月初,洪承畴在冯如山向清军发起进攻,对方伤亡惨重,为多年未见。清军战败有多严重?史书上众说纷纭,但皇太极的反思证实了事态的严重性。据说他拿到战报后“急得吐血”,冲到前线亲自指挥。

皇太极真的很擅长。他到了嵩山前线后,敏锐地抓住了明军弃粮草不顾侵略势力的特点,派兵进攻笔架山明军补给,切断了兴山与嵩山之间的通道;

粮绝之时,洪承畴决心决一死战,当场与皇太极展开决战。然而,王普、唐统、白关根、马可、吴三桂先后领兵出逃,明军顿时溃不成军,暴跌千里。清军追截五万余人。吴三桂等人退守宁远,洪承畴率领曹卞姣、王及余部一万余人逃往嵩山,成为清军包围的孤城。

连续五次失败后,1642年2月,松山城粮草断绝,副将夏成德投靠清军,打开城门。曹卞姣、被杀,洪承畴被俘。被困锦州的祖大寿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塔山、兴山相继失陷。至此,晋松决战以明军的彻底溃败而告终,明朝只剩下宁远在山海关之外。从此,明朝彻底失去了与清军正面军事对抗的可能。内忧外患之下,它的灭亡已经进入倒计时。

从熊廷弼到孙承宗、袁崇焕,再到洪承畴,我们可以发现,明朝日益被动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军事上的软弱,不如说是政治上的失序。明朝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并不缺少国家力挽狂澜的栋梁之才,但这些人才,几乎无一例外地在皇帝和朝廷的控制和约束下挣扎,或被杀,或战死沙场,或大败敌军。可惜明朝就这样灭亡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93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