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刘体纯自缢而死,“夔东十三家”败亡

甲鱼蛋2022-09-24  21

清史:刘体纯自缢而死,“夔东十三家”败亡

1663年,明军弹药耗尽,刘体纯拒不投降,全家自缢身亡。清军夺取东阳山寨,奎东十三家岌岌可危。李来亨继续浴血奋战,但他无能为力。

刘体纯,李自成麾下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1644年,李自成在燕京称帝,册封刘体纯为“光山伯”。

山海关、潼关战役,大顺精锐将士死伤惨重。李自成、刘宗敏领兵南下湖北,企图夺取左良玉的地盘,东山再起。

在大军重重围困时,刘体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议李自成联合明朝对付八旗,保存有生力量,遭到拒绝。

李自成以南,刘体纯留在陕西打游击战,牵制清军后方。李自成倒台后,刘体纯、郝一琦、高、商议“联明反清”,接受南明封爵。

刘体淳和易浩启的部队战斗力很强,在湖北打了一些胜仗,又与明朝总督贺腾蛟取得联系,实力不断增强。明朝为了拉拢刘体纯,封他为“皖公”。

1647年,张战死,、李定国、、艾能奇等“四将”也决定归顺明朝,共同抗清。

大军过剩,大西军过剩,马庄强大,在明朝还是有号召力的。如果这些势力能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还是有可能把清朝赶回关内的。

明朝内部有冲突,大顺军和大西军之前有仇。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注定了明朝难以东山再起。

贺腾蛟战败后,孙可望与李定国在“联明抗清”问题上再次发生分歧,抗清大业遭受挫折。刘体纯、郝一琪、李来亨、王光兴、谭文、覃逸、谭红、袁宗迪等。迁到四川东部,形成“十三魁洞府”。

“魁地奇十三派”成分复杂。为了抗清大业,他们一开始比较团结,推举刘体纯主持军政,建立新的反清根据地。

川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土地贫瘠,山高林密,物产并不丰富。刘体纯来的时候带了二十万人,粮食物资供应非常困难。

为了抗清,就要征兵,要征兵就要有“人口”。如果我们希望川东有更多的人,我们必须确保他们的生存。

针对川东贫穷落后的现实,刘体纯下令保障商旅,发展商贸,互通有无。进行“屯田”,边种田边练兵,实行“兵农合一”。

为了扩大根据地,刘体纯还派兵突袭附近州县,设置官营。此外,还派兵劫掠清朝的官船和粮船,从外界获取物资作为兵饷。

清朝忙于应付李咏朝廷,在西南与李定国作战,无暇顾及“奎东十三家”。刘体纯迎来了和平时期,得以休养生息。

1658年,洪承畴、吴三桂大举进攻西南,李定国上书刘体纯,请其领兵突袭重庆,牵制清军。刘体纯率六万兵马出征,直扑重庆,击溃清军援军。

在渝战的关键时刻,谭红、覃逸和谭文发生了矛盾。谭红和覃逸接受了清朝的邀请,但谭文不同意,并上书刘体纯商议对策。

谭红和覃逸恼了,在河上刺死了谭文,去找清军,把刘体纯部队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清军。内地发生兵变,粮食供应困难,刘体纯不得不退兵,李咏朝廷的处境更加艰难。

1662年,吴三桂俘虏了李咏并绞死了他。李定国伤心欲绝,悲痛而死,抗清事业遭受重大挫折。此时,清朝再次劝说刘体纯投降,建议“奎东十三家”接受朝廷邀请,共享荣耀。

明廷不复存在,朱内廷也没人了。反抗有什么意义?在困难的情况下,刘体纯并没有放弃反清斗争,即使“奎东十三家”已经是一座孤岛。

李,左良玉手下的一名将军,于1645年投降清朝并成为四川总督。李上奏康熙帝,建议派四川、湖广、陕西等三省兵马围攻“奎东十三家”,被采纳。

1662年,为了一举剿灭“奎东十三家”,清朝调遣川、豫、陕、鄂等四省兵马,南调xi安八旗、史静八旗,共计十万兵马。

清军大举进攻,刘体纯和李来亨商议克敌制胜之策。他们首先攻击清军在湖广,然后消灭李,占领四川和安全后方。

刘体纯和李来亨团结协作,采取诱敌策略,歼灭清军万余人。清朝杀了四个总兵,湖广的清军被打退。不过,李很能打。他坚守巫山,明军攻势受挫。

穆里玛(的弟弟)、和李联手,清军从三面围攻“魁地奇十三家”。明军粮草供应困难,经不起持久战,逐渐陷入下风。

刘体纯据守东阳山寨,掩护茅庐山基地,与十万清军激战三个月。明军以密林为掩护,用火枪和弓箭射杀。清军死伤万余人,无法接近营地。

李采取“攻城战术”,在数十里山麓下挖长壕,修筑堡垒和围墙,并派兵切断明军的补给线,从而切断了刘体纯与外界的联系。

明军并没有放弃战斗,而是没有粮食,士兵疲惫不堪。清军炮火毁营,刘体纯拒不投降,全家自缢。奎东的十三个家庭的情况更加困难。

1664年,李来亨守卫的最后一个据点失守,明军弹药耗尽。李来亨率部与清军展开肉搏,除少数突围者外,其余皆战死沙场。李来亨安置了他的母亲,自焚,“奎东十三家”毁于一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89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