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是怎么收复台湾的?

通草鲫鱼汤2022-09-24  20

郑成功是怎么收复台湾的?

1662年1月25号,台湾省内,荷兰人困守在热兰遮城(现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镇)里已经足足有半年多了,城里的荷兰人每天都在病死、饿死。

外面的军队虽然一直没有进攻,但封锁了所有的海路陆路出口,只要荷兰人敢突围,就会被痛打一顿。荷兰人的海军陆军多次失败之下,已经早就放弃了突出去的想法,只是还对天边的援军心存幻想,苦苦支撑。

然而,这一天,台湾城北边、东边和南边的阵地同时传来巨响!对方调来了几十门大炮,两个小时内发射炮弹2500发!热兰遮城内顿时成了一片火海,炮火连天。

对于早已山穷水尽的荷兰人来说,这一轮密集的炮火彻底摧毁了他们最后一丝负隅顽抗的念头。

3天之后,29个荷兰高层举行会议,25个人同意投降。

这个让侵略者输得一败涂地的将军,叫做郑成功。

1

1624年,郑成功出生在日本。

他的父亲叫郑芝龙,在日本期间娶了一个日本媳妇田川氏,生下了他。

后来,郑芝龙回中国闯荡了,一直由母亲照顾小郑成功,日子过得很艰难。

母亲常常跟他说,他的父亲在中国是大豪杰,大英雄,要继承父亲的事业,郑成功必须要先学本领。

郑成功读书和练武都非常刻苦,直到他7岁时,父亲终于派人回来找他们母子俩了。

原来,父亲郑芝龙以前是个海盗。1630年,郑芝龙接受明朝招安上了岸,就急不可耐地要来接回儿子。

日本不允许国民离开日本,郑芝龙带着舰队来软硬兼施,也只被允许接走了郑成功,田川氏还留在了日本。

说是“回家”,可这个家似乎并不温暖。

叔叔和郑芝龙的部下们见到了郑成功,有的毕恭毕敬,叫他公子爷,和他有距离感;有的当面就敢叫他杂种,比如叔叔郑芝豹。

只有叔父郑鸿逵对郑成功很好,尽心尽力地教导他。郑成功也非常渴望表现一番,得到大家的认可。

十五岁的时候,郑成功就过了县试。

1644年,郑成功从福建北上来到南京,不仅进了国子监念书,还拜了文坛领袖钱谦益为师。

他的诗文气魄宏大,很得老师的欣赏,钱谦益专门把他的名字从福松改为“郑森”,字“大木”,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深沉整肃,丛众茂盛。

一开始郑成功还能在书斋里埋头苦读,但随着时局的动荡,他不能置身事外,必须着眼看国家和民族大事了。

当时的明朝已经日薄西山,郑成功来南京不到一年,李自成就攻陷了北京,灭亡了明朝,不久之后,清兵入关南下,又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清军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郑成功是在钱谦益这里学了忠君爱国的思想,他也深信不疑。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些读书人嘴上说一套,背地里做得却是另外一套。

崇祯死后,东林党人和马士英各自想拥戴一个皇帝,说是为了社稷,其实是给自己捞政治资本,哪怕大半国土的百姓在清军铁蹄下哀嚎,这些老爷们还是忙着内斗,党争。

即使是老师钱谦益,除了忙着内耗,剩下的时间就是在跟小妾柳如是吟风弄月,秦淮河上的欢歌笑语还是如往日热闹。

1645年,清朝率军南下,忙着党争的南明朝廷不管不顾,清军很快攻破了史可法镇守的扬州,清军入城以后,烧杀劫掠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清军攻占南京后,各路明军看着城池失陷却相互倾轧避战,长江天险在侵略者面前如同坦途。

许多被打散的官军,不仅没有自发组织起来继续抗清,反而正忙着劫掠百姓,杀良冒功,或者跳反助纣为虐。

等郑成功退回到福建时,他爹郑芝龙已经靠着数十万军队,力保隆武皇帝坐上龙庭,成了军政一把抓的强人。

隆武皇帝为了拉拢郑芝龙,特地接见了郑成功,还给他赐姓“朱”,起名“成功”,让他执掌禁军,朝中都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郑成功原以为,自己的父亲和那些人不一样,一定有魄力和清军打的。

可是,郑成功慢慢发现,他看错了父亲。

郑芝龙一辈子都是商人思维,他表面上是隆武朝廷的“柱石”,但心底里早就准备润去清朝,顺手把隆武皇帝卖个好价钱,只要新朝廷让他继续当闽海王,他才懒得管政权如何更替。

浙江到福建的仙霞关地势险要,隆武皇帝再三劝郑芝龙北上镇守,郑芝龙却敷衍了事,不仅不肯增兵,反而指使仙霞关守将准备迎接清军。

在郑芝龙的府邸里,清朝派来的使者被当作座上宾,按照郑芝龙的计划,投降计划万无一失,只等把皇帝卖个好价钱。

可郑芝龙千算万算,却唯独算漏了自己的儿子。

在郑成功看来,他不想学“良禽择木而栖”,也不懂郑芝龙那套当海盗的“生意经”,他眼见清军的残暴,心里只想带兵抗击清军,保国安民。

一开始,郑成功还想忠孝两全,郑芝龙让仙霞关守将和清廷往来,郑成功就借着“巡边”的名义,打着父亲的旗号突然赶到军营,诛杀了清军头目,重新夺回了军队的控制权。

郑芝龙四处暗示部下北上降清,排挤那些不听话的人,郑成功就在暗地里联络叔叔郑鸿逵和其他将领,团结了一大批人。

做好准备以后,郑成功当面找父亲摊了牌。

可郑芝龙不仅没听儿子的劝告,反而大骂郑成功“痴儿”、“傻子”,执意要投降清朝。

听到这里,跪着恳求父亲的郑成功一跃而起,义正词严地反驳道:

从来只有父亲教儿子怎么“报国”,没有听哪个父亲教儿子怎么去当“二臣”的!我不会跟你去投降,父亲此去如果有什么不测,儿子只能披麻戴孝,起兵复仇!

到此,父子俩彻底决裂!

果然,一切如郑成功所预料。

一开始,清军主帅看到郑芝龙来投降,就好酒好肉,可等郑家军被控制后,他立马翻脸,把郑芝龙挟持到了北京。

在郑芝龙北上时,清军趁着郑家军回援不及,攻打了郑芝龙老家南安,侮辱郑成功的母亲,母亲不堪受辱,在乱军中自杀。

没多久,给郑成功赐姓的隆武皇帝也在战乱中殉国了。

几个噩耗接连传来,郑成功伤心不已,一度哭到昏厥。

但是,第二天,郑成功就召来了追随自己的郑家军将士,剑指苍天,发誓要报仇雪耻!

在此之前,郑成功没有什么实际行军打仗的经验,只能跟着叔叔们从头学起,吃了不少败仗。

1647年攻打福建海澄,清军在野外展开伏击,郑军不敌败退。整顿部队后,郑成功转攻泉州府,又被清军掏了同安县的大后方。

最惨的一次,是郑军在厦门基地的补给被清军全部截获,郑成功只保住了祖宗牌位,和全舰队在海上饿了整整两天才逃出生天。

每一次败退回海上,郑成功都会对着地图一言不发,默默思考。部下都以为他被清军打怕了。

可每一次郑成功从营帐出来,都会拿出新的作战计划,带着大家又一次发起进攻。

正是郑成功这股子执着,让他成为了当时汉人心中的最后一面旗帜。

清军残害百姓的事干得太多了,所以只要郑成功坚持对抗,哪怕他也打了一些败仗,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的百姓们还是支持他,也有越来越多郑芝龙的旧部,不断从海外赶回来投奔他。

几年的军事生涯里,郑成功也摸索出了和清军对抗的套路。

史料估算,郑军有20万左右的人马,有金木水火土“山五路”,仁义礼智信“海五路”,合计十大商行这种专门负责搞钱的商业网络。

也有深入内陆无法撤回,改组成“天地会”,把持漕运等生意,暗中反清复明的敌后组织。

金庸小说里天地会的总舵主陈近南,原型就是郑成功的谋士陈永华。

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下,郑军不仅没有覆灭,还在南方沿海扎下了根。

长江战役,郑成功打得清廷闻风丧胆,顺治皇帝甚至都动了收拾包袱回东北老家的想法。

厦门之战,郑成功3万水军以少胜多,击溃清军的水师,斩杀数十名满洲八旗高级将官。

影视剧里能文能武的陈近南形象,其实更像是历史上的郑成功。

在周星驰版《鹿鼎记》里,有一个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剧情,就是总舵主陈近南跟韦小宝说:

小宝你是聪明人,跟外面那些蠢人不一样,那些蠢人我们可以用宗教的形式催眠他们,用“反清复明”的口号让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是对的。

但我们跟清朝斗,其实是因为清朝抢了我们的银子和女人,所以我们要打回去,抢回我们的银子和女人。

其实,以历史上陈永华的所作所为来看,总舵主对韦小宝说的这段话才是假话。

真正爱“钱和女人”的,都是韦小宝这样的人,总舵主混了一辈子江湖,知道跟这种人讲民族大义没用,只能投其所好。

对总舵主而言,以他的文采武略,随便去干点别的,都会比现在的人生舒服得多。

可他却固执地选择了要去当那个“蠢人”,不要荣华富贵,也不顾及身家性命,也要为那个已经越来越缥缈的理想而奋斗。

历史上的天地会生命力极强,一直到清朝末年还活着,坚持斗争了上百年,它还有个名字叫“洪门”,黄花岗72烈士里,有68个都是洪门弟子,洪门弟子里有一个姓孙的,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理想。

回国头来看,陈近南跟徒弟说起自己名字时的那段话,才更像是他的心里话:

“为师真名叫陈永华,永远的永,中华的华”。

为了困死郑成功,清朝不惜放弃万里海疆,还颁布了“迁海令”。强行派军队掳走沿海地区的百姓,凡是不愿离家的就地杀掉,给郑成功的部队留一座座空城。

为了围攻郑成功,清军不惜勾结外国人,他们和荷兰人组成了“清荷联军”,以台湾省为基地,在郑成功北上时,从台湾出发的荷兰人会把船开到台湾海峡,袭击过往的中国商船,杀人越货。

面对两头夹击的困境,郑成功认为,要想巩固后方,就不得不拿下台湾,赶走荷兰人!

在台湾省,荷兰人一直是老殖民者的作派,逼当地人信天主教、学西方文化,不许当地百姓自认“中国人”。

当地汉民领袖郭怀一,早年在郑芝龙的组织下带着大家来台湾开垦,他因为不满荷兰人的奴化教育,曾带领大家大举起义,但最终失败了。

郭怀一战死后,荷兰人在台湾报复性地搞了大屠杀,光是在赤嵌地区,就杀了数千人之多。

台湾省的百姓受够了荷兰人,一听说郑成功有收复台湾的意思,他们都主动跑来给郑成功提供情报。

荷兰驻台殖民总督有一个中国籍的翻译官,叫何斌,之前也跟过郑芝龙,荷兰人侵占台湾期间他为了糊口,去给荷兰人当了翻译。

现在听说郑成功有收复台湾的意思,他喜不自胜。恰好,这个时候,荷兰人派何斌来大陆跟郑成功谈事,何斌一过来就主动表示,愿意给郑成功当内应。

回台湾以后,荷兰人怀疑起了何斌,何斌知道不能待久了,就暗中测绘了一份台湾沿海地形图,趁着元宵节果断开润,回来投奔了郑成功。

郑成功一边让人从情报分析荷兰人的军力部署,一边抓紧造船,练兵,筹备粮草,演习。

1661年,郑成功趁着顺治皇帝病死,清朝发丧的时间,立刻亲自带两万多人东渡大海,直奔台湾岛!

岛上的荷兰人只有两千多人,人数和战舰数量上是劣势,但他们装备精良,多是大战船,荷兰人在岛上修了赤嵌城、热兰遮城当要塞,有多门大炮。而郑成功的部队很多还是冷兵器,拼火力是处于下风的。

但郑成功经过长期的分析,早就制定好了战术,准备各个击破。

郑成功兵分三路,第一路从台江向南,在一鲲身和台湾岛之间的水域照应,切断热兰遮城和赤嵌城的联系。

第二路驻扎在鹿耳岛,守住北航道的外口,阻击过来的援军,保证郑成功军队后续的粮道,确保主力打赤嵌城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路,也是郑成功自己带的一路,直奔赤嵌城,兵贵神速。

1661年4月30日,荷兰人的海军和陆军倾巢而出,和郑成功的部队一场恶战。

海上,荷兰人船大火力强,郑成功就用灵活的小船专门破坏荷兰战船的帆,让荷兰船失去航行能力,同时让人带着小火船偷袭,这种船很小,里面装满火药,开船的人靠近荷兰人的大船以后,就用铁链把小船拴在大船上,点了炸药之后就跳船跑。

海战一开始,荷兰人的火力让郑成功的船队落了下风,但很快,这种灵活的打法就让荷兰人的战船起火了,荷兰人的“赫克托号”火药库被击中,当场被炸成粉碎。

荷兰人很多是雇佣兵,有优势的时候凶相毕露,一看见劣势,都不愿意给雇主卖命,眼见不妙就马上灭火逃窜,直奔荷兰东印度公司报信。

陆地上,荷兰人的陆军火力虽然不错,但人数远远处于下风,郑成功正面让藤牌兵和弓箭手配合,另一路从侧面包抄。荷兰人的火枪还没有放上几轮,就被郑成功的部队包围了。

荷兰上尉贝德尔240人的火枪队被击溃,贝德尔本人被击毙。

另一队荷兰上尉阿尔多普的部队和郑成功的“铁人军”正面碰在了一起。

根据荷兰人自己在《荷兰人占领下的台湾》一书里的描述,荷兰人碰上铁人军的场面,大概是这样的:

“有些士兵执弓负矢,有些左臂负盾、右手持刀,更多的是双手执住一张长柄大刀,锋利可怕。每个人上身都有铁片保护,铁片上下相联缀,既可以避枪弹,而甲又到膝而止,各关节处皆可伸缩,因此可以活动自如。”

“那些长柄大刀手,我们荷兰人称之为‘肥皂刀’,因为砍人如砍肥皂一样容易。当地人溃乱的时候,这些大刀手就一冲而上,在乱军中来往冲杀,犹入无人之境。”

战斗打到中午,荷兰人就溃不成军,三路部队全部被郑成功打败,缩进赤嵌城里。

郑成功立刻让部队切断赤嵌城和外界的联系,然后派人进城,命令荷兰人无条件投降。

赤嵌城里的荷兰人负隅顽抗了三四天,穷途末路,只能选择投降。

拿下赤嵌城之后,郑成功转而包围了荷兰人最后的热兰遮城堡,围点打援。

郑成功分析认为,如果直接进攻要塞损失会很大,所以他根本不急着进攻,郑成功封锁了海上和陆地上的出口,让部队在当地就地屯田,开始种菜,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热兰遮城里的荷兰人刚开始被包围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觉得自己有巴达维亚的援军,有强大的满清当队友,只要撑一段时间就能突围。

很快,巴达维亚的荷兰人选了700个人和10艘战舰过来想要解围。

1661年9月14日,荷兰援军和热兰遮城的守军分水陆两路主动出来进攻,想要消灭郑成功的船队,从海上突围。

但郑成功的军队早就设好了埋伏,荷兰船队刚进埋伏圈,这边就万炮齐发,和荷兰舰队激战一个小时,击沉了科克伦号,俘虏100多人。荷兰人的援军逃回巴达维亚,再也不敢来了。

陆军眼看海军失利,没怎么进攻就缩了回去。

清朝福建巡抚李率泰知道荷兰人被围之后,给皇帝上书,主张给荷兰人提供物资,让他们进攻厦门,逼郑成功回救,就可以解热兰遮城之围。

荷兰人收到消息以后大喜过望,他们选了三艘最大、最快的帆船和两艘小船,带足了弹药,准备前往大陆和清军汇合。

结果带队的人一看到郑成功舰队对海域的封锁,完全不敢接触,丢下城里的人直接往巴达维亚逃,清军满口答应的援助也成了空话。

从此之后,荷兰人全面转为防守,龟在城里等死。

很快,因为物资短缺,城里生病的人越来越多,不断有人偷偷出逃向郑成功投降。

龟到最后,荷兰人死伤1600人,弹尽粮绝,疾病流行,还能战斗的只剩几百人,大势已去,全凭“郑成功还没进攻”这一点幻想欺骗自己。

但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故意组织了28门巨炮密集开火,对着热兰遮城一顿炮火洗地。

震天的炮声把城里荷兰士兵最后的抵抗意志摧毁了,荷兰高层也意识到了,他们不做点什么的话,士兵们就要哗变了。

3天之后,荷兰高层一起开了个会,有个议员说,昨天,为了鼓励士兵工作,我告诉他们,你们如果把工作做完了,就赏你们每个人一箱酒,结果他们回答说,如果不让他们做那些工作,他们愿意给我一箱酒。

最终,荷兰高层投票决定向郑成功投降。

到了这一步,荷兰人还耍了一点小心思,一开始说让郑成功先停止攻击再谈判,失败以后又提出给郑成功交大量的赎金,让自己继续待在台湾,留下军事设施,准备以后找机会卷土重来。

但郑成功掐灭了荷兰人所有的想法,坚持荷兰人必须从中国的领土上滚蛋,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商量的余地!

1662年2月1日星期三,荷兰人和郑成功完成协议换文,在热兰遮城里飘了38年的荷兰旗落下,台湾岛重归祖国怀抱。

可惜的是,常年征战沙场,郑成功身体本就不好,再加上他留守在家的儿子不孝,和乳娘通奸,气得郑成功病情加重。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时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本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

在收复台湾后不久,郑成功在台湾岛上病逝,年仅39岁。

据说,郑成功病逝之前,陈永华曾过来看望他,在病床上的郑成功交待完后事之后,忽然提起了笔,给自己写了一幅挽联:

独去独来,看粒种传遗,众生独立;

主征主战,问藐躬何事?还我主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80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