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弃吾民守汉州”:北汉山城筑城小史


“何弃吾民守汉州”:北汉山城筑城小史

熟悉朝鲜历史的读者对南韩山城不会陌生:它是17世纪丙子之战(1636年)爆发时朝鲜的应急首都,在城下见证了朝鲜与清朝的结盟。因此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但对于朝鲜时期的统治阶级来说,这座山城代表了一段外敌入侵、君民逃亡的悲壮历史。南韩山城位于首尔东南约25公里处。逃到这里基本上意味着首都的丧失——这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只能是不幸。所以,丙子之战后,朝鲜当局自然会把重点放在首都的防御工事上,其中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北汉山城。

北汉山城与南汉山城的相对位置

山城:军事要塞和庇护所

山城因巧妙利用自然灾害,历来是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被欧洲人誉为“上帝断鞭之地”的中国重庆钓鱼城就是一个例子。朝鲜半岛约四分之三的土地属于山地或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所以山地城市在韩国特别普遍,历史悠久。今天能看到的很多山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后,北汉的山城也是如此。

寒山(又称寒山、三角山)位于今天的首尔北部,横跨京畿道西北部的高阳市和首尔北部的冯道区、江北区、城北区。历史上,高句丽、新罗、百济并存的时候,首尔北部已经是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场所。北寒山作为天然要塞,自然吸引了各方的觊觎。案《北汉实录》原属高句丽的北汉郡,后为百济王文佐所占,城建于文佐王十四年(公元前5年)(另《三国志》记载“百济王盖楼于五年(132年)建北汉山城”,为都城而非山城);百济于孝姑二十六年(371年)由南汉山迁都;盖王陆二十一年(475),高句丽长寿王围来,盖王陆逃跑被杀,城被弃;之后,新罗真兴王十五年(554),到北汉山城“设边”;罗镇平二十五年(603),高句丽入侵山城,“秦望引一万兵拒之”;罗武烈王八年(661年),高句丽与磨憨联手围攻山城。从以上历史来看,北汉山城作为首都及其外围防御要塞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北寒山视野(因其“三峰”:白云峰、仁寿峰、万景峰,又称三角山)

朝鲜王朝早期(918-1392),改辖区为扬州。1989年韩国文宗晋升南京,1989年韩国肃宗建宫后,山城防御避难的特点再次凸显。为了应对契丹(辽)的入侵,韩宪宗在将安太祖子贡迁到祥林寺时,重建了山城。十九年(1232年),李在此与蒙(元)军激战;公元1387年,王老仁十三年,“会盟建汉阳山城”,山城再次重建。朝鲜李茂成贵建都首尔,改首尔府后,北汉山城承担了守卫汉阳都城的任务。但由于早期朝鲜北部边境外敌威胁减弱,平安和咸镜足以应对,北汉山城的防御功能逐渐搁置。

但朝鲜宣祖二十五年(1592年)爆发的仁臣战争,给了当局一个打击。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玄祖王也不是没有顾虑:“且看贼势,甚凶。如果你比较尴尬,直接去北京。那又怎么样?”当时国王脑海里浮现的是北汉山城:“三角山脚下,有中兴洞,前朝显祖避乱之地,曲折情况不明。万一情况特别好,靠近京都。如果建了山城,里面积了谷,就要任命守备司令,招人,开荒。作为保证,其余日子遗民避乱,或助兵丁看守,堵钞。”于是,李德新(1561-1613),曹操手下的一个士兵,奉命去视察。李德新奉命彻查后回来报告,指出北寒山山势险峻,山势众多,“贼欲攻城,势难。”他感慨道:“京城附近也有这种情况,可惜弃之可惜。”但由于道路极其险要,修城需要大量人力,却很难动员正处于战乱中的民众来修城!好在在明军的帮助下,朝鲜结束了仁辰战争,山城的修复不了了之。

朝鲜当局还没从仁臣之战中彻底喘不过气来,各种战争接踵而至:朝鲜仁祖二年(1624年)爆发“李之乱”,仁祖王弃都逃往;三年后,在清军发动的丁卯之战(1627年)和丙子之战中,仁祖王分别逃往江华岛和南汉山城。在素有天险之称的南汉山城坚持了近两个月后,仁祖王终于出城投降;江道也被清军攻陷。这些都为以后北汉山城的重建埋下了伏笔。

“资本辩护理论”的兴起

外敌入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韩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开始。子C之战后,朝鲜进入战后恢复期,从军事制度到税收管理,原有的社会秩序亟待调整。在此期间,朝鲜分别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90年代末的两次大饥荒,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异常的气候和自然灾害使许多人流离失所;在这些流民中,“不以务农为业,而想升到现在的地位,背井离乡去土地,流入资本的,不能算。”此外,由于税收政策的变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汉阳人口急剧增加。如果君主再因战乱而弃都,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当时汉阳的新阶层都希望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财富,国君肃宗王对此心知肚明:“以今之民心,不可有离都之势。他们会依靠什么,会指向哪里?”在这种情况下,围绕首都保卫战的讨论也变得活跃起来。除了军事制度的变化,另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北汉山城的重建。

北汉山城南门视觉

当时“资本辩护论”的兴起,确实有其内在的政治因素。自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17世纪后期中朝关系逐渐缓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鲜对北方边境安全的压力。都城的防守更多的是为了防止内忧:除了朝鲜肃宗国王统治时期饥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外,饥荒前的几次“局变”(主导政局的派系之变的现象)也暗示了国王加强王权的需要。加强王权力的手段之一,自然是争取民心。当时的右撇子政治家(1646-1707)提出了“与民同在”的主张,这正是王所要的:“若思保上下之道,则为与民同在之计,若不固守京师也。”当然,这里的“人”还是狭义的汉阳居民,肃宗王也强调:“匡杜民是我的儿子,面对乱局你就不想想怎么保平安?”以示永不弃都的态度。“亲民”也成为“资本辩护论”的重要基础。

“资本防御论”兴起的另一个背景是前面提到的南汉山城和江华岛。朝鲜肃宗二十九年(1703年),曹操的判官金构(1649-1704年)指出,此前一直被视为退路保障的南汉山城和江华岛已被证明完全不可靠,需要做其他准备来应对突如其来的战争。但北寒山的地形优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都城相连,其高崖多为。......从地形上看,千枝万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虽然有楼梯,但是没有努力,所以真的是持之以恒的情况。没有比这更紧急的了。”沈浩在文中还指出了北汉山城在战斗中的优势:“北城是靠近都城的土地。”若兵坐于俯瞰之地,炮石可触,不能袭于背,而我则依北山之势,弯下腰,控制其死命。他怎么敢留下来?而且伙食费都在北城,他凭什么要在这里待很久?“苏王在分析了江华岛、南汉山城和另一个可供选择的地方洪福(位于京畿道中北部的扬州市,是一个群山环绕的盆地地形)的优劣后,决定重建北汉山城来守卫汉阳。

汉北建城还是修都?

但也有朝臣反对建城,理由有四:(1)建城应由朝臣集体讨论,而不是由一两个朝臣决定;(2)江华岛和南汉山城难以直接被废弃,而北汉山城如果新建,以当时的兵力很难同时守卫它和汉阳;(3)北汉山城环境也险峻,相当不方便;(4)凶年之时,劳力难,先解决民生。

但肃宗王的建城意志十分坚定:“此事思之再三,绝不能一劳永逸。”看到这一点,反对派以搬出清朝为借口,认为城池的设防逃不过清朝使臣的眼睛,必然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C之战后,清朝向仁祖王下诏,其中一条是“不修不筑新旧城墙”。对此,执念如苏总也只能“沉吟不答”。然而,当反对派趁机继续强调拯救民生刻不容缓,“兵变之事”暂时无忧时,肃宗王生气了,说:“没有眼前之忧,真是可笑。自古以来,军事革命的警察,不论丰歉。是不是真的不会饿着人,后方才是防御策略?......如果对方有什么问题,我会处理的!”反对派一时语塞。

北汉山城宫殿位置图

尽管如此,反对北汉建城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不久,司因也(1656-1710)到尚书那里,重新列举了城市建筑的五大弊端。其中水源问题(北汉山夏季干旱,冬季干燥,地质以砂石为主,不利于蓄水)和风水问题(北城东麓为首尔龙脉,建城可能侵土脉)恰好击中了现实和意识形态的要害,使肃宗王再次犹豫不决。特别是风水的问题,就像喉咙痛一样,于是国王毫不犹豫地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召集地质学家反复讨论。结果是“北城之战一开始,克日之战就要开始了,争的人很多,多年未决”。

建城毫无进展,赞成的朝臣开始动摇。考虑到当时“国家经济、人民力量风起云涌”,这些人反而建议“先建都,用剩余力量建北城”。在这样的情况下,肃宗王也不得不妥协:“当初我是想建一座北方城,但是我说的是把两个人合在一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决定。......如今的都城,如果是好造的,那么宗社就在这里。百姓虽是他们的父母妻子,也会想尽办法,尽最大努力保卫自己,不会受土匪之苦。建都是可以的。”于是,肃宗三十年(1704年)春,朝廷在北寒山举行祭奠仪式,基本建设工程开始。

不幸的是,在夏天,该项目因干旱而中断;再加上资金紧张和劳动力过剩等因素,一些朝臣开始请愿要求停止施工,相关论证也反复进行,但工程始终停滞不前,最终只修复了东大门附近受损城墙的一小部分。可以说,由于朝廷不同派系的内斗,建城计划一直无法向稳定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五六年。

北汉山城防御体系的建立

正是在肃宗三十六年(1710年),朝廷重新讨论北汉的建城计划,机会来自海上环境的变化:自康熙帝开海禁(1684年)以来,朝鲜海域开始出现大量主体不明的“荒唐船”;18世纪初,中国沿海地区经常出现海盗。为此,清廷当时通知朝鲜,令其“略修军备”。苏王抓住这个机会,说:“如果他想让我在他的地址防御,他会借此机会固定城市,措辞会更好。”朝臣们还指出,近年来清廷使臣访韩时,在东大门城新址并未表现出任何惊喜,说明清廷使臣最近或者还不知道之前有“不建”的约定。由此,北汉建城时机成熟,国王开始推进相关进程。

第一种是派几个朝臣到现场参观几次。虽然考察回来的官员意见不一,但总是让金崇启和李宇恒(?-1722)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两人指出,反对建城的理由主要集中在水口低、内路窄、水泉不足等方面。但实际上,山上陡峭的山峰和陡峭的岩石可以削弱石块或炮弹的攻击强度;山路上有成堆的岩石,稍加铲除就能扩大半壁江山的面积;至于水源,山上有30多口井和15条小溪。挖水不成问题。最后,两人得出结论,尽管有缺陷,“所有的山城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不幸,就留在邮局,未必过分。”许多朝臣附和,敦促国王下定决心。终于在肃宗三十七年(1711年)决定了建城计划,北汉山城进入重建阶段。

2008年4月,城墙工程首次开工。国王动员士兵、僧侣、工匠等。他曾训练都监、禁卫营、御营堂三个都城守卫军营,并在六个月内建成了11.6公里长的城墙。次年五月,建宫;两年后,相对薄弱的山城西侧得到加固。此外还有粮仓、寺庙、庙宇、桥梁等。已全部建成,山城自此形成规模,远眺汉阳都城。

北汉都城卞容大,来源:东国地图。

但是,如果要在北汉山城和汉阳都城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还缺少连接它们的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始于王人山东北,止于北汉山西南的当春台城。1720年宗王崛起后,山城设防一度中断;三十三年后,苏宗的儿子,英国祖国的国王,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至此,汉阳都城-当春台城-北汉山城的都城防御体系终于建立。

早在肃宗三十八年(1712年),王巡北汉山城,留下六首御诗,其中一首吟诵道:“京师近在咫尺,汤固何弃吾民守汉州?”几百年后的今天,北寒山已经是国家公园了。当人们爬上白云露台眺望首尔,感受城墙废墟旁的历史温度时,心里或许会有些感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54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