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2年4月,经浙江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被盗古墓进行了紧急考古发掘。
随着古墓不断浮出水面,古墓中的文物和相关历史也浮出水面。经专家考证,发现古墓中棺材的材质是价值连城的金丝楠木。
考古学家立即对这座古墓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他们发现了一个千年之谜,这证实了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传说。
那么,为什么这个谜团会在一千年后浮出水面呢?
小偷出现了,村民举报了他们。
这件事还是要从古墓的发现说起。
2011年7月,浙江省宁波市文物保护部门接到村民举报,称在该村发现盗墓贼踪迹。工作人员接到消息后,立即驱车前往宁波河姆渡镇五莲村了解情况。
据当地村民介绍,最近五莲村经常出现一些奇怪的噪音,然后村官就蹲在村口调查情况。
一天傍晚,几名巡警发现一些鬼鬼祟祟的陌生人拿着一些奇怪的工具,他们来到山坡上活动,好像在找什么东西。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人知道这件事后,想起了早些年村里流传的“地下藏着一座先祖古墓”的传言。
村官听说后,为了制止违法行为,立即向宁波市文物保护局汇报了这一消息,并要求工作人员来村里查看情况。
所以,这是文物保护局的工作人员来村里调查时的情况。
宁波的工作人员来到河姆渡镇五莲村车居坳地区后,按照盗墓贼通常的作案习惯,立即将目光锁定在了西天剑身上。
西天涧,从风水的角度来看,是当地的宝地,最符合古人选墓的标准。
锁定考古范围后,考古队立即行动,对当地进行勘察。
不久后,工作人员发现了两座古墓。
但由于古墓已经被盗墓贼挖掘,暴露的文物已经风化,随时可能被破坏。
于是,考古队立即联系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要求立即对古墓进行发掘。
经文物局批准后,考古队立即展开了古墓的发掘工作。同时,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浙江省文物局专门派员支援发掘。
考古队发现,西天剑山脚下有四座墓葬,分上下两层,存放着两个朝代的墓葬。上部是两座清代古墓,下部是两座宋代古墓。
据考古人员分析,由于两个朝代相隔时间较长,他们并不知道古墓的存在,所以在古墓之上又造了一层古墓。因为清朝的墓葬很常见,不值得深入研究,但是宋朝的墓葬,引起了很多考古学家的注意。
前进古亭,金色楠木
古墓底部木棺的底座部分已被破坏,但整个墓室相对完整,未被盗墓贼肆意破坏。
这座古墓的建造方式不同于普通的坟墓,可能是为了防止盗窃和破坏。墓的上方有大量的石条,墓的周围有很多石头。此外,坟墓周围有墙可以阻挡风沙。
经考古队发掘,除盗墓贼盗掘的文物外,共出土金钗、棺钉、玉佩、墓葬四件文物。
但古墓里最值钱的就是这口棺材——金楠木棺材。
金丝楠木是中国特有的木材。在历史上,这样的稀有木材只能用于皇家宫殿和少数寺庙,而不能用于普通百姓。
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色的楠木像金丝一样,闪耀着耀眼的黄光。在古代,它显示出皇家的威严,是皇室独有的。
金丝楠木是一种稀有的木材,不仅因为其表面有明亮的金光,还因为木材本身的特性。
一、耐腐蚀,黄金楠木千年不腐。
二、防虫,金丝楠木本身有香气,可以防蚊虫。
第三,“冬天摸起来不凉”,具有常温的属性。是其他木材不具备的特性,在古代宫殿的床中也经常使用。
历史上,楠木被称为四大名木之首,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高级的木材,而金丝楠木是楠木的总称。有三种不同特性的木材。
第一种是湘南,木材的颜色略呈紫色,带有淡淡的清香,木材的纹理也很漂亮;
第二种是金丝楠(镇南和紫楠的别名),是楠木中最好最稀有的一种。木纹有金线,有的木纹甚至呈现自然景观人物。
第三种是水楠,材质为软木,多用于制作家具。是古代帝王制作龙椅的必备材料。
北京故宫和现在保存完好的建筑大部分都是用楠木做的,比如著名的太和殿就是用楠木和紫檀木做的。
那么如此名贵的木材就可以用来做棺材,可想而知当时墓主人的地位。
据考古学家考证,这具价值连城的棺材的主人并不是当时的皇子,而是南宋的一位宰相——石松之。
南宋名将,金灭。
据史书记载,石松之出身名门,被国人寄予厚望,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
石松之年轻时升入高中。他是一个很有策略和雄心的人。然而后人对他褒贬不一。
石松之家是当时北京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他家有三任宰相(包括石松之)。
蔡州之战,蒙古派遣使节到镜湖,与石松之商议灭金事宜。谈话中,为保证双方盟约牢固,石松之作出承诺,将河南的管辖权移交给蒙古。
同时,作为诚意的表示,蒙古同意出兵与南宋结盟,出兵攻灭金。
公元1234年,蔡州失陷,金爱宗自杀,石松之带着尸体凯旋而归。一战成名,让宋理宗看到了自己的勇气,为自己铺就了一条光明的职业道路。
金死后,蒙古不愿意把河南归还中国。为了统一朝鲜的力量,朝鲜的大臣们在守将赵逵的建议下,一起上书宋理宗,准备出兵攻打蒙古。
松石得知这一消息后,考虑到当时的形势,急忙写了一封反对的信。尽管当时朝鲜和宋理宗的官员以他升官为由参加了对蒙战争,但他并不想参加。最后,由于“少数服从多数”,石松之的建议没有起到任何阻挡作用。
公元1234年,如松石所料,南宋军队大败,三都(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河南应天府)再次失守。
当灭金时,石松之看到了蒙古人的凶猛。他们生活在草原上,骑射更是不在话下,与当时的南宋军队大相径庭。再加上南宋军队刚刚灭金,士兵疲惫不堪,没有足够的精力再与蒙古军队作战。
正因为如此,石松之强烈反对与蒙古军队作战。但朝中大臣大力支持楚洛,使南宋与蒙古的联盟破裂,成为敌人。同时让联盟抗金期间谈判的石松之食言。
收复三京的失败和石松之当时试图与蒙古媾和的态度,导致他在朝鲜受到排挤,同时民众对他怀恨在心。
公元1240年,石松之当上了当朝宰相,实现了他多年来振兴家业的愿望。
为了防止朝中大臣对他采取措施,诬陷他,石松之提前一步提拔亲信上位,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随着石松之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开始独断专行,行事雷厉风行,令朝中许多大臣不满。大臣们极力反对石松之的刚毅和跋扈,但换来的是他被降职或退居他乡。
后来一旦有人或其他当事人对石松之的职业生涯构成威胁,石松之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报复。
淮西使杜高曾说:蒙古兵是有计谋的,表面上是为了和谈,实际上是另有所图。
当时,石松之是参与蒙古使节谈判的官员。杜高的这番话立刻让石松之尴尬不已。
松石对此怀恨在心。当石松之被提升为总理时,他写信给宋理宗。弹劾杜高,降低他的职位,并取消军事权力。
公元1243年,石松之的父亲病逝,但他贪恋权位,不肯回乡守孝。让民众再次加深对他的恶念,导致对立和谩骂。
与此同时,杜范、范仲因其政绩被宋理宗任命为新宰相,与史松之在朝鲜并置,共同掌管职权。杜当上宰相后,颁布了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受到了全城人民的欢呼。
然而不久之后,宰相杜范不幸去世(具体死因,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石松之被毒死),朝中大臣都认定石松之是凶手。长谈之后,石松之选择了退役回国。
石知回到家乡,知道自己已经成了朝中大臣的眼中钉,早晚有一天会被陷害。于是,石松之为自己策划了一场“偷龙换凤”的戏码。
历史之谜被解开了。
在这次考古发现之前,民间一直流传着南宋宰相石松之的故事。
根据这一考古发现和专家证实,民间关于松石被砍头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相传石松之回乡后,因为树敌太多,民间江湖人士受朝中官员指派,来到石松之家中行刺。但石松之在朝鲜多年,早已预料到朝鲜官员的打算。所以他在家里设置了很多防御,避免刺客的攻击,化险为夷。
后来为了解决石松之的这个难题,江湖人士聚在一起,策划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一举干掉石松之,完成各路官员交给的任务。
据说石松之死于这场天衣无缝的暗杀,连头都被仇人砍了下来。松石家的人知道后,专门派人带着重金去找,但是最后都没有找到。
石松之的家人敢怒而不敢言。他们知道石松之在朝鲜有太多反对的人。如果他们知道这件事,他们会大惊小怪的。他们放弃了寻找,花了很多钱为石松之造了一个全金的头像,与他合葬。
但今天,石松之墓的出现,推翻了民众的这种错误说法。
考古学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但没有发现任何关于石松之死因的记载。但是,通过石松之死前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推论。
退役回国后,为了避免受到敌人的迫害,松石在病重前提前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家人。他死后故意放出此番言论混淆是非,断绝朝中民众对他的伤害。
当然,这只是我们对民间传言的猜测和假设。究竟是什么情况,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考证这段历史。
以史为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石松之与蒙古人谈判共同灭金,我们看到了南宋一个机智从容的官员。
当石松之从战后士兵的精力和士气出发,独自去讲学要求和谈、收复三井时,他看到的是一个从容不迫、“舍小顾大”的官员;
但自从他当上总理后,多次干涉朝中官员的升迁和拉帮结派,看着一个朝臣也是正邪分明。
历史上,每个人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石松之从本国出发,与蒙古谈判灭金。另一方面,石松之升任宰相后的独断专行。
从金楠木棺的发掘中,我们确认了千年前的谜团和石松之头像之谜。
然而,当一个谜团解开时,另一个谜团出现了,被层层包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的每一处痕迹都可以追溯,每一件文物都有关联。只有一步一步探索,探索,发现,才能在世界上重现千年文化。
每一件文物和历史都是我们祖先的记忆,是我们民族存在的痕迹。
看了「浙江挖出一口黄金楠木棺材,价值千元,专家解开一个古老谜团」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