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的普奥战役。双方在波希米亚的决战兵力大致相当,都在20万以上。总军主力分为第一和第二军团,后者在西里西亚边境发起,较弱的易北河军团(3万至4万人),位于普鲁士-萨克森边境。它的早期任务是迫使萨克森沦陷,然后进军波希米亚。将军们的军队分散在边境线上,呈巨大的弧形,整个战线宽达250英里。另一方面,奥军的战线只有40英里左右宽,可谓典型的内外对峙。
究其原因,在于毛奇打破了当时偏重内线的传统,实行了宽战线的分进合击。这样可以利用新兴的电报技术和普鲁士相对优越的铁路系统,从而抢占先机。由于蒲军住在弧形分界线旁的外线,而奥军按套路走内线,蒲军两支主力部队只需要合理配合,第一军吸引敌人,第二军包抄时,就有可能一举包围奥军。这大概是毛奇最初的想法和期望。
大幕拉开后,易北军迅速占领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然后向东南进军,进入波希米亚(腓特烈当年也是这样,大国欺,小国悲),逐渐向左翼第一军靠拢。6月22日,两军建立联系并合并,与左机二军形成双向分割之势。但是,蒲军的整个战线还是比奥军宽好几倍,而且两个军团相距甚远,所以兵力还是相当分散的。对奥军来说,在内线取胜是基本的方式,就是集中兵力,一个一个打,以最快的速度迎敌决战。
然而,事实是,奥军在向边境推进的过程中,与蒲军军的左右河北前锋接触,立即撤退,没有发生任何严重的战斗。应该说,奥军指挥官贝·奈杰德克是意识到了蒲军的意图,以避免对方的合击,但他的决定过于保守。当时,他的一些下属建议进攻,但贝·奈杰德克战前信心不足,决定谨慎行事,声称要“以绝对优势击败入侵者”。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这个人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可惜他放不下,被对方打败了。
纳伊德克率领奥军主力于30日向东南撤退,7月1日夜奥军到达易北河上游西北岸的萨多瓦高地。从后续发展来看,贝纳吉德克似乎想在这一带与迎面而来的蒲军第一军团会合。在击退或消灭它之后,他将转向东北,对付从这个方向来的蒲军第二军团。集中打击分散确实是“绝对优势”,再加上地理优势,于是他命令奥军摆开阵势,分散迎敌。贝纳吉德克的想法和布局可能有其合理的考虑,但它不仅是一个内线作战,但不是一个快速攻击和各个击破。反而是退而待敌,不可理喻。之前的撤退可以说是因为局势混乱,但这次应该不会了。
奥军主力依靠在萨多瓦的既定阵地,还不能等到蒲军第一方面军进攻,而蒲军第二方面军还相距甚远,但由此带来的侧面威胁越来越严重,于是贝奈迪克决定当天渡河南下撤退。它的主要考虑仍然是避免合击和徐图战胜敌人的策略。不幸的是,在奥地利军队撤退之前,蒲军的第一军已经到达,战斗开始了。原蒲军之前,由于奥军主动撤退,预期中的合击不仅失守空,还失去了敌人的踪迹。7月2日晚上才知道奥军的动向,好吃。于是毛奇甚至命令第一军在这一天的凌晨出击敌军,正面牵制奥军,而还在行军途中的第二军则在奥军到达后,冲到战场阵地,直接攻击奥军右翼。
3日晨,蒲军第一军向奥军当面发起进攻,但被奥军炮火阻挡,双方激战。与面对面的奥军相比,第一将军军团在兵力上处于一比二的劣势,奥军占据优势地位,自然形势不顺利。当时,将军大本营里气氛紧张。俾斯麦拿出他的雪茄盒,递给毛奇。毛奇冷静地选择了一个。俾斯麦后来回忆说,“当我看到毛奇如此平静时,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转。”
王朴国王威廉一世不耐烦了,甚至想撤退,但他不好意思出口,所以他问毛奇是否有撤退安排。毛奇简短地回答:“没有退路。”当普王再次表达他的担忧时,毛奇说:“普鲁士的未来就在今天。陛下今天不仅会赢得战斗,还会赢得战争。”有意思的是,据毛奇后来回忆,战争期间每当有意见分歧的时候,他都会对溥王说:“陛下现在要亲自下命令了,我没有什么意见”,然后溥王就让步了。这位将军,难怪普王想退兵又不好意思这么说。于是大家都希望第二军团早点到达,从而扭转战局。俾斯麦伸长脖子朝第二集团军的方向望去,这支部队真的是翘首以待。
而纳迪克先生此时此刻,恐怕更加矛盾和痛苦。因为如果我们亲自与蒲军的第一军团作战,我们可能还没有打败它,而蒲军的第二军团将从侧面过来。毕竟已经过了一天两夜了,这件事让人极度担忧。如果按照刚刚做出的决定,从易北河往南撤,就很难摆脱眼前的战斗,追击对岸。此外,奥地利军队的撤离已经对士气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到中午时分,蒲军的第二集团军终于到达,然后向奥地利军队的右翼发起了进攻。至此,奥军大败,贝奈迪克在骑兵的掩护下,率领主力向科尼格格拉茨东南方向撤退。
由于种种原因,蒲军无法组织有效追击,导致15万奥军安全撤退(这场战争中蒲军伤亡约1万人,奥军被俘损失约4万至5万人)。虽然奥军大败,主力安全撤回,但从这个结果来看,贝奈迪克一般都是两手准备,不敢全力还手,再一次说明这个人是一个谨慎多于勇敢的将军。
在这场战斗中,双方实力相当,却形成了典型的内外对峙,极为罕见。虽然奥地利军队的指挥有问题,但蒲军实际上是险胜。不仅战线太宽,而且兵力平分秋色,两大主力相距太远。如果你遇到像拿破仑或隆美尔这样勇敢的将军,蒲军很可能会输。特别是由于各军战线广、分工远,受复杂的地理环境影响,后续的后勤补给、指挥通信等。,推进和进攻都很不协调,相当混乱,以至于经常有人评论说,毛奇从来不指挥,而是听从下属的命令独立作战。毛奇自己也承认,萨多娃的胜利有很多偶然因素。
当然,蒲军的战斗过程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毛奇的原计划被不合理地修改了。其原计划是在边境发动四个军团,结果其中一个军团被撤掉,覆盖西南边境。为了掩护西里西亚,方便打击敌人,第二军团的部署位置没有靠近第一军团,导致两者差距过大。毛奇曾称萨多瓦战役是他最成功的战役,但这个作战计划不是杰作,是有内涵的;他还说“如果部队在原来的集中(实际上是原来的扩大)中犯了错误,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就很难改正”,这显然也是感觉到的。毛奇这个人,虽然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的对手都比较穷,但还是挺有文化,挺有能力的。
今天到此为止。本文选自晨星兵史作品,仅代表作者观点,谢绝转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或者留言交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