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客谢灵运(一):传奇谢氏

司空见惯造句2022-09-24  8

狂客谢灵运(一):传奇谢氏

中国诗人故事第61集

一个

36年,司马晔在长安投降韩、赵,西晋灭亡。

37年,杜东人司马睿乘势建立东晋,带着弟弟们到了长江左侧,在长江天险的保护下,他王然叶大获成功。但日子并不那么太平。小弟多,总有荆棘挑战权威,争取头把交椅。

细数东晋的历史,其实就是司马家轮流坐庄的流动政权史。百年来,琅琊王、桓氏、陈郡谢先后登上舞台。

早在公元307年,西晋政权就已衰弱,边疆少数民族屡犯。司马王朝的实际控制人司马岳敏感地嗅到了危机。作为司马王朝的合作伙伴之一,王氏宗室的首领王彦(当时的太尉)为了保全家族,也把目光投向了和平的江南。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有了司马睿的东渡。

在北方与司马炎携手,而与王导正在建立联盟。于是,“王与马”这对金代的强力CP,搭起了一南一北的双中心格局,从而完成了历史转折。

2

公元311年,司马越病死。同年,王彦在率领宗室子弟前往东部老家时,遇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军队,被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压死。一代风雅名流,死得极其不光彩。即使晋朝皇帝司马晔于313年在长安勉强继位,仍然无法挽救西晋的崩溃。

政治舞台的南移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上这一笔是大写意,极其潇洒。对于历史的见证者来说,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是温暖的,也是自知的。

司马睿初到江东,没有任何基础。江左的几个大家族从吴栋时期就深陷其中,根深叶茂,根本不买司马家的面子。不得不说,王氏两兄弟为东晋初年的政局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在公元309年,司马睿镇守建功的安东将军时,王敦就是扬州刺史。他和他的哥哥王导,也就是当时的司马安东,一起帮助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了自己的威望。

到311年,洛阳失陷皇帝被俘,永嘉之乱导致大量皇族士绅南迁。司马睿被提升为首领并任命官员,但有许多鞑靼人不面对他。朝廷势单力薄,任何人手里有几个兵的人都会认为他是一根葱,于是王敦就像个救火队员一样,带领身边的所有士兵进行平乱。对于东晋初年局势的平定,也算是大功一件。

陶渊明的祖父陶侃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有所建树的。

37年司马睿登基后,琅琊王家的势力也达到了顶峰。除王导为宰相外,王敦控制了长江中游的军事防御,牢牢控制了兵权;朝野官员中,有四分之三是王家人或与王家有关系的人。

政客的蜜月期总是短暂的。

王家的势力逐渐让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他开始用自己的姓氏任命官员,试图压制王氏家族的势力,逐渐疏远王道。国家大事进入微妙的博弈局面。

王敦从小就才华横溢,天生有英雄气概,永远有老子第一蜜汁的自信。后来娶了公主,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尴尬,但从来没当回事。他控制着泾阳,手里握着一个兵,以为自己为大津冒了生命危险,最后落得个被怀疑的下场。以他拖屁的性格,不生出叛逆才奇怪。

王敦的落败,其实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在经历了北方战乱的祸害后,南迁的士绅们太需要休养生息了,所以他们反对一切破坏稳定的因素。由于天气的损失,王粲将军即使能活下来也无法与他人相处。最终,王家断臂,斩断了王敦的脉搏,以不太惨痛的代价盘活了这个死胡同,君臣皆大欢喜。

王导作为王家乃至贵族的领袖,以极大的智慧引导着政权的走向。王家以退为进,在朝廷其他宗族中分权,政权的马车才得以重回正轨。作为王道士族的首领,他提出三代皇帝,以保持国家大事的清明。他在调和南北士绅、弘扬崇文、安置侨民、发展经济等方面卓有建树。

东晋中兴名臣王导,名气不算太大。

在南北氏族的共同维护下,东晋开始在南方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并逐渐茁壮成长。中国虽然小摩擦不断,但基本面还是和谐的。

直到东晋另一大杀手桓温的出现。

桓温的祖先是汉代大儒桓荣,安徽谯国人。乔康桓的家庭是个罪犯,但他在西晋并不是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桓伊,南渡后结交名士,成为长江边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立志建功”,与明帝合谋平定王敦之乱,使自己的家庭地位上升。他是《桓温》中桓伊的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受到了著名学者温峤的称赞,因此被封为文。

桓温慷慨大方,端庄优雅。后来,他娶了南康长公主,一个姓徐的。

从345年,当他掌管泾阳时,桓温一次又一次地用他的战功滋养他的野心。37年,巴蜀以少胜多被灭,一战树立了威信。三次北伐,最后一次失败了,但他依然挡不住自己的野心和脚步。在晚年极度膨胀的时候,他擅长无所事事。他几次想为金站台,无奈之下,在62岁时止步。东晋通过这个惊心动魄的游戏。

在这场混乱中,谢家乘势而上。

当时,许多顾颉儿童在军队和朝鲜服役,但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顾全大局。家族首领谢安没有仕途,整天在东山游荡。后来,他的哥哥谢万在桓温第二次北伐中战败,被贬到庶人,他的家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40岁的谢安别无选择,只能成为一名官员,在桓温的军队中服役。这就是著名的“东山再起”的典故。

真正奠定了陈世家大族地位的,是传说中的淝水之战。

公元373年,桓温病死。他死的时候,北方的前秦在苻坚带领下,已经发展了近20年,国力已经很强,统一了北方边境。拥有天下之心的苻坚大帝盯上了江南的东晋。桓温死后,谢安逐渐成为东晋朝廷的实际控制人。此时长江上游的军队还在桓家手中。面对前秦的威胁,谢安急需建立一支自己能掌控的武装力量。

东晋在江南扎根后,中原人民也渡过淮河,渡过长江,向江南进发,如同决堤的洪水。当时山东和苏北移民人数最多,大部分集中在苏南的镇江和长江北岸的扬州。

据史料记载,当时南徐州总人口42万,其中外籍人口22万,这些外籍人口占东晋总人口的90%。这些侨民生活在山东,他们的民俗一直很浓厚。再加上长期的流浪生活,养成了他们勇敢坚韧的性格。

谢安果断出招。他推荐自己的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兼兖州刺史,负责在长江下游建立新军。这支武装就是著名的“北府军”。

375年至382年间,长江两岸的居住冲突从未停止。对于东晋朝廷来说,这样的小规模战斗有利于锻炼北府兵的作战能力。泼水之战看似侥幸,实则蕴含着谢安这位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公元383年,已经在马庄拥有强大军队的苻坚大帝并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野心丸”。他不听大臣和宗室的一再劝阻,一心要给东晋弱小的贵族一个突然出现的机会。他信心满满,号称百万雄兵,甚至提前拟好了东晋投降后的大臣官职,提前在长安为他们建了府邸。

一个传奇皇帝的胸怀是如此的宽广,他甚至敢让东晋领袖朱序做先锋,去东晋大营投降。

一战时,不仅苻坚大帝赌上了所有的财宝,东晋的顾颉也是老少通吃,谢石、谢玄、谢衍等年轻人几乎都上了前线。可以说,淝水之战既是东晋的最后一战,也是陈的最后一战。

这场传奇之战的关键是投降朱序。他“住在曹操的营盘里,心却在汉”。他一到金英,就把自己的军事情况透露给东晋军队。他认为虽有百万人口,但战线太长,如果集中兵力,晋军将难以抵抗。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要利用秦军未能完全到达的机会,迅速发动进攻,击溃其先头部队,瓦解其士气。当时的领袖谢石谦恭地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他赢得了第一场战斗,双方的势头突然转向。

到了全面决战的时候,也是这个朱旭在秦军背后喊着“秦军输了”,把秦军的状态搞砸了,打了一场漂亮的“无间道”。前秦的战败让人措手不及。苻坚大帝在后方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儿子苻容的捷报,却不想等到儿子的葬礼。

这一战为华夏文明贡献了很多成语,战战兢兢,鞭笞,草木皆兵,都出自这一战,窥一斑而知其妙。

后来,苻坚自己也受了损失,自己逃回洛阳,又收集了十几万残兵返回长安。淝水之战不仅毁掉了苻坚一生的辉煌,给关中人民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安定生活,也让北方大地重新回到了一盘散沙的局面。淝水之战后,前秦和东晋以淮河-汉水-长江为界的局面改为黄河,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纳入东晋版图。

这场战役之后,顾颉名噪百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40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