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评论/注释
军人是神圣的名字,也是光荣的责任。
在战争年代,他们为保家卫国而流血牺牲;和平时期,他们守卫边境,保护家园。
脱下军装,他们依然在祖国的各个领域,默默无闻地继续贡献。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南方日报梅江之窗推出“致敬最可爱的人”专题报道,一起走进军人的生活。请注意。
“当时我带了三个兵,穿过防线给前线部队送弹药和食物。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澎湃的。”回忆起往事,张东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张东海,1930年出生,辽宁铁岭人。1947年参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轻时跟随东北41军一路南下,参加过泰山阻击战、衡保会战等战斗,荣立一等功两次,1983年从一名普通士兵成为武警梅州支队首任政委。
回顾自己的当兵生活,“感恩”是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作为一名党员和军队离退休干部,我会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为社会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张东海说。
参军的坚定决心
我第一次见到张东海是在他的家里。他年近90,仍然精神矍铄。笔者一行刚进家门,他就操着一口东北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和记者打招呼。“你在这里。坐下来喝杯茶。”
谈到在部队的日子,张东海开始侃侃而谈,眼里闪烁着不同的光芒。“在部队的日子真的很难忘。虽然生活条件艰苦,有时吃不饱穿不暖,但精神饱满,心中有信仰。”
张东海的老家是铁岭市昌图县,但他对家乡的记忆并不多,这与他童年的经历有关。“我两岁时母亲去世,我十岁时父亲去世。爷爷把我养大的。”张东海说。早年失去父母让他学会了自食其力,劈柴、烧火、做饭...尽可能帮他爷爷奶奶分担生活压力。
由于家乡缺乏教育资源,家庭条件不好,张东海几乎没上过学。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求坚定了他参军的决心。抗战胜利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通过与他们的不断接触,1947年,张东海如愿以偿,参军了。
参军时,张东海因年龄小被安排在轮换训练队,负责后勤工作。为前线送去食物,弹药,挖战壕,运送伤员...张东海无所不为。“我参军的时候,班长跟我们说,上前线就像把头钉在腰带上,随时准备牺牲。”
“每场战斗都有危险。那时候我们在战场上没有任何伤害和恐惧。我们只想尽力而为。每个人都不怕受苦或牺牲。这就是军人的精神。”张东海说。
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18岁参加中国解放战争“三次封锁战”中的塔山封锁。
辽沈战役,蒋介石编11个师东进援锦州。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以两个纵队、两个独立师封锁塔山(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地区。
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在司令员、政委的指挥下,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多次挫败兵团的进攻,歼灭其6000余人,在友邻的配合下完成了阻击任务,确保了主力攻克锦州。
年仅18岁的张东合带领3名战士和80多名民兵到前线送弹药和食物。张东海清楚地记得,当时敌机不断飞过空,地面上到处都是硝烟和枪声。但是张东海和其他士兵无所畏惧,多次穿越战区,为前线送去支援。“在战场上,根本没有恐惧,只是尽力而为。这就是军人精神。”张东海说。
成为“新客家人”
1963年调任汕头-梅州地区,先后在汕头-梅州公安局、梅县公安局工作。最后第二次加入武警梅州支队,直到1988年退伍。张东海说,自从他在梅州定居后,他很少回辽宁。
当笔者问他为什么选择定居梅州而不是回到家乡时,张东海坚定地回答,“因为我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
张东海一家住在福乐花园。因为年龄原因,他只能坐着轮椅带着儿子出门。每当他出门,附近的居民都会热情地迎接他。“附近的居民看到我都会亲切地和我打招呼,让我感觉很温暖。”
作为“新客家人”,他见证了梅州城市的变迁。“梅江大桥、东山大桥、剑英大桥...从梅江上建桥,到河对岸的时间从半个小时到十几分钟。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看起来越来越漂亮。”张东海说。
“我和弟弟都在深圳工作,孩子也在深圳。好几次,我们都想带父亲去深圳住,但每次住不到一周,他就吵着要回梅州,觉得住在梅州还是舒服的。”张东海的儿子告诉笔者。
【来源】南方日报梅江之窗
【南方日报记者】梁世贞
[通讯员]王
【作者】梁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