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就有一系列的选官制度。但它们被一一淘汰,大多是因为一个共同的原因:选官的对象被某个阶层所垄断,导致选官制度的功能最终丧失。有鉴于此,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与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客观地说,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那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为什么要废除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呢?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在改革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废除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经历了四个阶段。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增加实用科目。
鸦片战争失败后,传统教育空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改变过去脱离实际、追求名利的科举制度,改变科举制。除了常规的科学考试之外,还应该设立另一个科目来招聘科技人才。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两广总督启功请巡抚打开控制仪,做一个大概的计算。冯桂芬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的“聪明伶俐之人,穷且老,精疲力尽,厌于试文章,厌于写楷书”。他建议“每一个通商口岸都要拨款成立船炮局,并雇用若干外国人。从大陆来的善于思考者,应受其法,分不清其成果与外国人所作之成果者,应判给举人,皆应审判;在蛮族制度之上者,赏以进士,并纳入宫考”。洋务运动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受到冲击,发生了很大变化。洋务派认为,科举的文武考试,用弓马套用到洋务上,差距太深。建议对科举稍加修改,“再一次西化进步,以培养之”。早期的维新派也明确提出了改变科举的要求,极力主张“文武部另立一部,专修西学”,力争将西学加入科举考试。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呼吁改革科举制度和考试实用科目的奏折。
摒弃八股,用规律模式法选士,改变审判策略论。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兴起,科举制度作为旧封建文化的堡垒,阻碍了维新变法的实施,维新派主张改科举。在舆论上,他们尖锐地批评了科举制度,尤其是八股文制度的弊端。严为文人总结了八股的三大危害,即“堵智”、“坏心”、“养手”、“使人间虚度年华于无用之地,使人在蒙昧中失去理智,使人柔弱娇媚,使人无意识”,并疾呼“废八股,传西学”。在行动上,敦促光绪皇帝颁布法令,改革科举制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废除八股,乡试全部改,子弟适龄组考全部改。很快,诗歌的小楷被明确取消。八股、诗词赋、小写字母等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都被改了。之后由于1898年的政变,这些改革都落了空。但当时人们对科举追求八股的兴趣大减。这种变化显示了科举制度的衰落,维新派改革科举制度的思想和实践加速了它的灭亡。
清政府适应科举制度的措施
八国联军以义和团运动侵华后,为支持其摇摇欲坠的腐败统治,以西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初开始了所谓的“新政”。随后,改革科举制度的呼声再起,清政府不得不对科举制度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科举增加中外政治、历史事件、谋略。废除八股;停止武术考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二月一日,下令在首都大学堂招收所有新进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专经考试举行。与此同时,在省级官员中,每年都有减少科举考试人数的要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在《为第一折养政才》一书中提出:“科举旧章,宜略改,使之与学齐头并进,不致有偏废。只要学校人才多了,科举的考生人数就会按科目减少,学校的考生人数就会减少。”也就是说,建议减少科举考试的考生人数,由在校生补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张柏芝、荣庆等。写了《在减少科举中注意校折》,建议“从下一届丙午节(1906年)起,每年减少三分之一中量”,直至完全废除科举。清政府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科举制的任用内容、形式和来源。然而,所有这些补救措施主要是基于科举考试,学校的补救措施仍然不能发挥作用,选择真正的人才。
正式废除科举
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更不用说资产阶级维新派了。就连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清廷官员也觉得科举制度太深,都极力主张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存在阻碍了新学校的建立。当时舆论认为,如果不废除科举制度,就没有举办新学校的希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赵尔逊等人联名上书,要求中止科举。他们在奏章中说:“科举考试一直进行下去,士子有幸得第一名,可以分享修行之志...学校没有兴旺的希望。”迫于各方压力,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二日颁布诏书,“停止科举,以广学堂”,“自下午三年级考试开始,停止一切乡考,停止各省年度考试。”从此,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封建时代旧教育制度的正式结束,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