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党史我来说│张秋艳: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

f4成员2022-09-24  14

家乡党史我来说│张秋艳: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

打开酒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暑假中期,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来到家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旧址遗址,缅怀革命先烈,记录感人事迹,让旧址遗址成为学习的“课堂”,让文物史料成为特殊的“教材”,让英烈成为党史的“老师”。从这期开始,关伟开设了“我给你讲讲我家乡的历史”专栏。

今天,请跟随边肖走近东北抗联冰太鲁阁战役遗址。

作者:张,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

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

-还记得冰塘子之战吗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一座座红色的里程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世纪征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不断奋进。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一群英雄儿女孕育在寒冷的土地上,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地表附近涌动的热流。

北国虽然冷,但北国的孩子热情。在抗日战争时期,尽管艰难险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生动地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伟大的印记。

我要介绍的战斗是黑龙江省北安市通北山林场的反同盟斗争,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斗案例。

“冰堂子”,原名“黑风口”,位于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流淌的清泉,给这座山增添了几分生机。严冬来临之际,泉水顺着地势缓缓流下,在山路以北形成一层层、一片片凹凸不平的冰潭。为此,当地人称之为“冰潭”。这座山、这眼泉,也因80多年前的这场战役——“冰塘子战役”(又称“黑风口封锁战”)而闻名。

寡不敌众的紧急情况。

1937年3月初,对于北方来说,寒风刺骨,春寒料峭,层层冰雪覆盖了东北小兴安岭起伏的群山。为了挫败敌人的“讨伐”计划,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第六师骑兵和张光弟共200余人,从汤原根据地出发,与活跃在此的第五师会合。部队刚一驻扎,就传来消息,800多名日伪军进山“讨伐”,正在向我军进攻。敌人的军事形势非常紧急。

从容不迫的战斗部署

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赵尚志决定立即集结兵力,决定将日伪军引入山区,伺机伏击,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当部队来到一处山路狭窄、山坡两侧林木茂密的地形时,赵尚志命令20多名战士埋伏在前方,诱敌深入;和其他部队一样,经过一段路程,沿着山脊回到山路两侧半腰处被敌人伏击。战士们边打边退,巧妙地将日伪军引入我军在山腰的伏击圈。看到一群群气势汹汹的日伪军冲上来后,赵尚志大喊:“打!”突然四挺机枪一起轰鸣,敌人应声倒地,仓惶逃窜。

永远不要忘记历史。

未雨绸缪的长远眼光

赵尚志仔细分析形势后得出结论:日伪军绝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招来大批军队报复。他决定部队快速前进,消灭敌人。当部队行进到“冰堂子”时,独特的地形吸引了赵尚志,于是他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冰堂子”是进退的好战场。赵尚志决定在这里布下“口袋阵”,重创敌人,让日伪再次尝到抗联战士的铁拳。

血腥的战斗胜利

3月7日晚,竹内军率领的800多名日伪军沿山沟进攻冰堂子木营。已经埋伏在阵地上的士兵没办法了。六挺机枪同时向敌人开火,子弹和手榴弹雨点般落在敌人身上。敌人一个排接着一个排倒下,战斗异常激烈。随着日伪军的不断到来,敌人更加猛烈地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为了牵制敌人,赵尚志派几支小部队从两侧密林和北面河沟突袭敌人。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气温迅速下降,枪炮声冷得响不起来,士兵们的手指麻木得弯不下腰扣不动扳机。士兵们轮流在穆盈的房子里烤火,然后继续战斗。漆黑的夜晚,躺在冰天雪地里的日伪军冻得毫无还手之力。枪声逐渐减弱,敌人停止进攻,开始撤退。抗日将士在沟口与敌人激战一小时,歼灭大量日伪军,取得最后胜利!

这场战斗对日军有很大的威慑作用。提到冰流浪汉就让他们胆战心惊,再也不敢从这里“讨伐”抗日联军了。战斗结束后,抗联战士唱起《野营歌》鼓舞士气,正如歌词所唱:“火暖胸,风凉背,壮士们,努力扫嫩江平原!”

这次访问使我深深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热情忠诚。以少胜多败的“兵桐子”战役,在严寒和寡不敌众的严峻形势下取得了这样的成功。抗联战士的英勇牺牲和奉献,以及他们保卫国家的革命英雄主义,使我受益匪浅。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和平的劳动环境和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珍惜的!

编辑:张艾嘉

编辑:周南

审核:余英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289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