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有一大片陆地一直延伸到大西洋,这就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欧洲最大的半岛。
在半岛的东部,有欧洲最大的一块铁矿石,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运载着大量的矿石,不断为整个欧洲的工业机器提供新鲜血液。
这座丰富的“工业金矿”位于北欧五国之一的瑞典。凭借着国内有矿的优势,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以作为中立国存在,不断向交战国输出战争资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欧几乎没有存在感。尽管东西欧战事激烈,北欧人民依然可以享受到和平带来的安宁。
随着二战的爆发,欧洲再次陷入战乱。北欧人民本以为这次可以置身事外,但无情的战争还是烧到了这片寒冷的土地。
1939年9月28日,波兰在纳粹德国“闪电战术”的降维打击下迅速沦陷。开了个好头之后,希特勒把矛头转向了西线的法国。
希特勒无意染指北欧的这些中立国。只要矿区瑞典能源源不断地为纳粹战争机器供血,北欧国家的人民就能像一战时一样过上正常的生活。
然而,时过境迁。二战和一战是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战争,纳粹德国已经不是一战中的德国,波兰28天的战败让英法巨头感受到了希特勒带来的强烈压迫感。
所以,希特勒虽然想不到北欧,但英法在得知德国装甲师的力量后,一直在寻求切断德军资源补给线的机会,以求自保。
很快,苏联给了英法这个机会。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立即以支援芬兰的名义提出出兵北欧。只要能控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使德军有威胁欧洲的闪电战术,造坦克也只是纸上谈兵。
但是苏联给了英法出兵的机会,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在英法远征军上路之前,苏芬战争就已经结束,如果英法再试图介入,无异于军事入侵。
英法的鼓动给希特勒敲响了警钟。虽然北欧一直处于中立地位,但一旦落入英法控制,德国的处境将变得岌岌可危。
在开始收拾法国之前,希特勒决定先发制人。1940年3月1日,他制定了入侵丹麦和挪威的“威瑟斯堡行动”。
丹麦位于德国北部,与英国隔海相望,而挪威和瑞典一起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来自瑞典的铁矿石需要通过挪威港口运输。
一旦德军能占领这两个国家,就能孤立英法北欧,保证瑞典的铁矿石能继续供应纳粹军队。
1940年4月9日,“威瑟斯堡行动”开始。在这次行动中,德军在闪电战中加入了一些新花样,以配合装甲师的快速推进。他们首次使用空空投作战,利用空空投部队的突然性和机动性,快速夺取军事要地。
德国在丹麦的行动进展顺利。伞兵部队一登陆,就成功占领了丹麦北部的机场,控制了哥本哈根的交通要道,配合主力部队的登陆,还有盘旋在丹麦上空的各种轰炸机空。丹麦变成了裂纹间的瓮中之鳖。
面对强大的德军,军力薄弱的丹麦无力抵抗。面对德军的投降,70岁的丹麦国王克里西尔经过4个小时的思考,果断选择投降。
丹麦的极度配合也赢得了它宝贵的生存空。德国占领丹麦后,前丹麦政府仍然对其进行管理,丹麦人民能够照常生活。整个战争中只有12个丹麦人死亡。
在入侵丹麦的同时,德国运输船也从四面八方向挪威驶来。在德军空部队的帮助下,他们占领了挪威的纳尔维克、特隆赫姆、卑尔根等城市。在4月9日的某一天,他们在当天中午把部队开进了首都奥斯陆。
像往常一样,德国人给挪威国王送去了投降书,投降书的送信人布劳尔博士甚至一个人去了皇宫。
我以为挪威的情节会和丹麦的一样。在纳粹钢铁师面前,任何抵抗都是耻辱。
但我从不认为挪威国王是个难对付的人。在英法联军的保护下,他允许德军狂轰滥炸奥斯陆,但拒绝投降,并号召全国人民奋起反抗。
国王的坚定和不屈也强烈感染了挪威军队。虽然寡不敌众,但不畏强敌的挪威军民的频频怒吼还是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挪威一战,德军伤亡5000多人,损失多艘战舰。其中一艘主要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在下水仅六个月后就在挪威水域沉没了。
挪威的顽强抵抗大大延缓了德军的步伐。国王虽然被打得离开了首都,但他在流亡途中继续沿途组织军队,与德军相处了近两个月。
直到6月10日,德国人占领了整个挪威,北欧也陷入了纳粹的势力范围。
丹麦和挪威的沦陷不仅挽救了德国的后勤补给线,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法对德国的海上封锁。
德国是欧洲强大的陆上强国。希特勒扩军备战时,在陆军和空陆军上花费了大量军费,对海军建设并不重视。
所以德国虽然有几乎无敌的装甲兵和强大的空军队,但是一旦到了大洋,最终说了算的还是英国人。
希特勒要想实现称霸欧洲的伟大基础,英伦三岛必然成为不可回避的目标,与英国的海战将不可避免。
要从大陆进攻大西洋,德国海军只能通过北部的波罗的海和北海进入大西洋。一战期间,这条生命通道被英国舰队牢牢封锁。
丹麦和挪威被攻占后,守卫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海上航线掌握在德国手中,德国军舰可以从挪威港口直接出航,在广阔的大西洋上寻找英军作战。
这也是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控制挪威的一大原因。从结果来看,此举确实是一个妙招。在未来的北大西洋战场上,部署在挪威的德国潜艇和军舰真的成了英国海军不可忽视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