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程故里:“二程理学”圣地

巴士底狱2022-09-24  9

两程故里:“二程理学”圣地

二程先生祠堂纪念碑

由洛阳市文物勘探中心、洛阳师范学院编写的《洛阳明清碑(宋县志卷)》载有二程先生祠堂的纪念。碑立于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高100厘米,宽62厘米,位于嵩县天湖镇程村二程寺。

二程寺是什么时候建的?为什么要建?

“侍奉殿中圣贤,所以任重而道远。”《二程先生祠堂》开篇就说得很清楚,修建二程祠堂的目的是为了繁荣道教。主义是儒家说教体系的一种说法,指的是儒家说教的语境和体系。

《二程先生祠堂》写道:“大一统的佛教(指儒家)从尧舜传到孔孟……一千多年了。至于宋代,有二程先生。”意思是儒家道统源于尧舜,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之后,此起彼伏,到了北宋,又有了第二次征途。

程指程颢、程颐两兄弟,生于黄州黄陂县(今武汉)。他们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创始人。程颢,本名伯春,人称明道先生;程颐,本名郑叔,人称一川先生。两兄弟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的学说也叫洛学。

朱继承和发展了程开创的理学。程朱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程朱故里的名声变得响亮。

《二程先生祠堂》载:“景泰义海旧,以为例,建(筑)石鲁后裔二程先生祠堂,充大夫之职,以祀物……庙为第三座,萧中二程先生塑像……”景泰义海是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年,明太宗诏书为纪念二程圣贤,修建了二程先生祠堂(即二程庙)。

二程寺之所以建在程村,是因为程村被定为二程故里,又被称为二程理学圣地。

在北宋,政府官员和文人之间有着良好的朋友圈。例如,北宋哲学家邵雍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关系密切,他们在洛阳为邵雍买了一座花园住宅。邵雍被称为“安乐窝”,因为他被称为“安乐先生”。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程颐拟在洛阳龙门讲学,上书于西京的文彦博。文博把他的“伊阙南高铭镇小庄”连同“十顷粮田”送给了程颐。此后就有了举世闻名的高益书院,也就是现在位于宜川县高铭镇的宜川书院。当时,高铭镇属嵩县管辖。从那以后,程颐大部分时间都在洛阳和高铭之间旅行。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将司马光等人的“罪行”记录下来,竖立在李端门,史称元佑党史碑。程颐被列入元佑党员名单,宋徽宗想毁掉他的著作和作品。程颐为了躲避皇党的迫害,举家迁往程村,也就是今天的天湖镇。后人为了纪念程颢和程颐,将程村称为梁城故里。

明朝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明英宗在程村东关道修建了一座双向的家乡石坊,上面有“圣旨”二字。明清官员路过,有“文官下车,武官下马”的规定。2006年,凉城故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二程先生祠堂记》还有谱牒的功能,因为“碑左有范先生后裔及与金有关系者之名”。碑的左侧镌刻着二程后人和为二程寺建设捐款捐物者的名字。《二程先生宗祠》末尾提到“翰林院五经博士程可仁,为程第十七代孙,知府程思明所授”。程可仁和程思明都是二程的后代。(融媒体洛阳网记者余/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08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