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清军海岸炮台及守军装备情况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与清军沿海炮台发生过多次攻防战。面对英国舰队的坚船利炮,最后是清军的惨败,但是堡垒丢了。这有很多原因。鸦片战争爆发前,本文将具体介绍清军的海防要塞以及守卫这些重要地方的部队装备。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沿海堡垒大多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根据档案来看当时的情况。浙江乍浦西山嘴炮台具体样式有记载。堡垒是实心的圆形堡垒,周长八英尺,高一英尺五英尺,婴儿床三英尺。它配备了一个炮位。堡垒后面是围城,四周二十尺,高一尺,高二尺。这是守堡官兵的宿舍。有十二家,总经理一个,兵三十个。鸦片战争前,浙江、福建等地的其余沿海炮台也差不多。一般来说,每个堡垒有4到10个炮台,20到50个守军。
虎门鸦片被毁后,为防止英军进攻广州,钦差大臣林则徐积极备战,巩固海防要塞。虎门靖远堡于1839年春建成,是战前最坚固的海防堡垒。宽度是六十三英尺,高度是四英尺。石头是钉上去的,垛墙和炮孔是混凝土做的,安装了六十个炮位。这种堡垒是千夫所指,有90个炮手和枪手守着。无论是乍浦西山嘴炮台还是虎门靖远炮台,只是大小不同,本质上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还是古代战争时的样子。
鸦片战争前,清廷和地方官员普遍对西方军事技术的进步、西方火炮的威力及其先进的作战方法一无所知。堡垒主要被垛覆盖,所以很容易被火炮轰击摧毁。岸炮只装备重炮攻击敌船,缺乏小型速射炮攻击敌登陆艇,也没有战壕等设施阻止登陆部队。而且对侧翼和后面都没有有效的防御,只是筑起一道围墙。没有考虑战时后勤。清官以为建个石台,装几门炮就万事大吉了。
说完,清军的堡垒和沿海装备。1841年2月26日虎门会战牺牲的知府关天培,曾任道光八年(1828年)宿松镇连长。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充分理解下属。关天培考察了他率领的镇马克左、右、吴淞、川沙四个营的装备。大约有280把大刀,950把大刀,213把弩,11570支箭,120个喷桶和917支猎枪。分炮、果断炮、山炮、红炮、山炮等240余门。火药8940斤。宿松镇地处长江口要冲,每营1100人。乍一看,武器装备还不错,但各种火器还是明末清初的样式,有的已经铸了几十年了,威力极其有限。
因为多年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清当局自命不凡。落后的内部体制也遏制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军事观念的更新,以至于清朝海防松懈,以至于在鸦片战争中每战皆输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