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族在与周边各族人民的长期融合中,不断吸收新元素,发展壮大。
魏晋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到大约200年后北魏统一北方时,已经基本汉化了。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带来了一批新的部落,开始了新的融合过程。
孝文帝的改革总结和肯定了历次民族融合的成果,推动了这一融合进程的快速发展。
北魏末年,由于汉文化的影响,少数边陲城镇鲜卑及其控制的少数民族再次进入中原,成为东西方政权的支柱,所以一度有鲜卑之势,但只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洪流中的一个小漩涡。
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基本相同。
高欢的部下有鲜卑、汉族等民族。他用鲜卑语和汉语对军士说话,可见当时各族人民都懂这两种语言。
当时鲜卑人没有文字,诏令都是用汉字写的,各级官员都要会汉字。
北齐一个武将不会写字。当他签名时,他从下往上写。他被嘲讽为“戴着锤子”。因此,他的后代也开始学习汉族的文化。
至于拓跋贵族精英,本土化程度更深。
从方法上看,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包括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统治者的积极政策,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偶然同化。
从内容上看,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优秀的思想文化,如、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女性意识、弱化彝汉差异观念等。为汉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奠定了隋唐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