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将军李陵率领五千汉军大战八万匈奴大军,战绩斐然却最终战败

1斤等于多少千克2022-09-24  31

笔记.将军李陵率领五千汉军大战八万匈奴大军,战绩斐然却最终战败

文:子夏记

漫说历史,闲讲创业,论大千世界

五千对八万

天汉二年,漠北浚稷山下,草原已是深秋时节,天地之间一片金色。

与这草原秋景不符合的是一阵一阵羽箭破空的呼啸声传来,紧接是一阵一阵的匈奴士兵中箭的惨叫声。

大汉将军李陵正指挥着五千红衣盔甲汉军对阵三万匈奴单于本部三万大军。

将门出身的李陵保留了先辈优秀的军事素养和能力,他把五千如此布置:

五千大军处在两山之间,用大车作为营墙围成一圈,李陵亲自率军出营列阵,前军手拿长戟盾牌,后军持汉军黑科技弓弩。

李陵下令:闻战鼓声起,大军前进,鸣金声起大军止步

汉军阵型布置完备,自觉人多势众的大单于,下令匈奴骑兵冲向了汉军大阵。

随着一声沉闷的牛角号响彻天空,数千名战马踏蹄而动,发出震天声响,地面开始颤动,这是草原部落的骄傲,就像一股大浪要冲垮汉军大营

但是汉军士兵们依旧镇定如平常,紧紧地拿好自己长戟,盾牌与弓弩。

这支汉军不是一般的部队,他们是将军李陵亲自精心训练的荆楚勇士,剑术一流,弓法娴熟。

匈奴骑兵终于进入了汉军弓弩的射程,李陵一声令下,放

咻的一声

数千只弩机的箭应弦而发,发出一阵呼啸,密集的箭雨带着汉军的自信与愤怒射向了匈奴骑兵

这种密集的火力覆盖下,匈奴骑兵纷纷惨叫倒地

第一轮箭雨刚过,李陵手拿号旗挥动

又是一阵箭雨

满天都是箭雨的呼啸之声

这群汉军弓弩手不愧是精心训练的,操作弓弩是如此娴熟

第三波箭雨又来了

三波火力覆盖下,冲锋的数千匈奴骑兵能够战斗的已经所剩无几,聪明的早已逃走

李陵号旗一动,咚咚咚,战鼓声终于响起,手拿长戟短剑的汉军前阵训练有素的向前推进,剿灭已经被箭雨打击过匈奴骑兵。

汉军依然保持着严整队形,一步一步,发出整齐的步伐声,给匈奴强大的压迫感。

远远看去,汉军手拿的环首刀和长戟一片雪亮的寒光,这种经过百炼钢锻造而成的兵器刺穿匈奴的皮甲轻而易举。

很块这群匈奴便溃不成军, 往山上逃去,汉军追击,第一战剿灭匈奴数千。

第一战下来,匈奴损失惨重,本以为三万大军对战数千汉军步兵轻而易举,没有想到却铩羽而归。

单于感叹道:汉军已经强大到这般地步了吗?

单于召集左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加派五万骑兵 ,一共八万大军,一定要吃掉这股汉军。

一群匈奴传令兵从匈奴大营内出来,他们奉单于命令去召集周边部族的匈奴士兵参战,他们骑着战马朝不同的目标去了。

很快五万匈奴骑兵赶到了,如果当时有直升机在高空一定看到的是这样的震撼景象。

汉军大营呈一个有大车为基础组成的圆阵,手拿盾牌长戟的士兵就依托大车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其后是数千弓弩手,毕竟是八万匈奴大军,李陵命令大军回到阵中,依托车阵进行防御。

而汉军大阵的外围,是数万骑匈奴骑兵,像一股黑色的洪流,他们不断的骑着马来回朝汉军大营之中射箭,密集的羽箭打到了汉军的盾牌之上发生沉闷的声响,但就算有盾牌,也有汉军士兵中箭,但是回报他们的汉军的弩箭,汉军的箭更可怕,铁质箭头轻松射穿匈奴人的皮甲,而弩箭的射程也较弓的射程更远。

匈奴人只见汉军大阵中不断地飞出密集如蝗虫般的箭雨,源源不断地射出,匈奴骑兵中箭者纷纷落地不起。

眼见匈奴的损失不断增加,单于大怒:太窝囊了,打的什么仗,大匈奴的勇士不该如此怯懦。

传我命令,停止射击

剩下的骑兵分为数个万人队,第一队冲上去打光了,第二队上,第二队打光了,第三队上

就算是添油战术也好,给我吃掉这股汉军

匈奴大营传来沉闷的号角声,这是匈奴人冲锋的信号声

匈奴单于也算是带兵有方的人,很快数个万人队快速的排好了,次序分明,也表达匈奴的军事实力并不弱。

此时匈奴人阵中沉默着,第二声号角起,匈奴骑手抽出腰间的长剑,直刀,当然拿短矛的就不用了。

第三声沉闷的牛角号声响起来了,匈奴第一个万人队缓缓开始冲锋,朝着汉军大阵冲来,他们拿着自己武器吆喝着,发出怪吼声,今天他们要为了匈奴人尊严而战。

想想是啊,这之前的十数年了,汉军战神,霍去病把他们打到了北海去了,祭天的狼居胥山也被汉军给攻下,霍去病还在那祭天,表明那是大汉的疆土,奇耻大辱啊。

离汉军大阵还有两百步的距离,汉军的箭雨已经飞出,呼啸着,射中冲锋的匈奴骑兵,不断有匈奴人落马倒地,短短两百步的距离,汉军居然发射了几轮箭雨。

剩余的匈奴人冲到汉军阵前,开始试图用武器试图冲开阵墙,但是阵墙被汉军修的太坚固了,阵墙后来的汉军开始手拿环首刀和长戟刺向他们,明显有着依托和装备优势的汉军的拼刺效果更有效,匈奴人不断地倒下,前面的倒下,后面的补上,就这样连番厮杀,草原上响起刀剑砍杀之声,直到夜幕降临。

草原上的夕阳映照之下,汉军阵前堆满了匈奴人的尸体,鲜血染红了草原,汉军这边减员也很厉害,但汉军依旧维持着阵形。

眼见几番冲锋也没有攻破汉军大阵,这样的赔本生意也不是办法,单于只得命令停止进攻,改为包围汉军,改为小股袭扰。

见匈奴停止大规模进攻,李陵开始了他的计划,全军保持战斗形态,向南行进,数日后,达到一处山谷。

连番作战,士兵们早已伤亡严重,李陵发挥出来他作为良将的素养,如此安排:受重伤的士兵坐车,稍微受伤轻一些的驾车,受轻伤的持兵器作战,就是这样竟然有序的安排下,汉军打退了匈奴一番又一番的进攻。

但指挥的李陵发现,汉军的士气好像变得越来越弱,战鼓声也没有那么响亮了。

李陵向属下问道:军中是不是有女子。

还真是有,都是中原地区罪犯盗贼的妻女被安排给戍边的将士做老婆的,都藏在大车里。

李陵觉得这些女子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做了一件恶劣的事情,把这些可怜无辜女子全部搜出来斩了,这点上,李陵确实是做错了。

第二天军团士气明显上升,一日斩首匈奴三千人。

龙城道

李陵已经到达夫羊句山以北的地带,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按照原计划到达受降城,路程地形平坦,有利于匈奴骑兵作战,思虑之下,李陵选择第二路线从龙城道准备从那回居延。

汉军走了四五天遇到一大片长满芦苇的湖泊,大单于兴奋不已,他终于发现了战机。

大单于下令:给我用火烧这芦苇,火攻汉军

大单于为自己的战法而洋洋得意

眼见匈奴人放火,李陵在阵前烧出一块空地以隔绝大火,匈奴计划落空。

大单于不禁感慨道:汉军将领是个会用兵的,确实有勇有谋,指挥有方,汉朝又出将星,我大匈奴确相形见拙啊

一种使命感涌上大单于心头,自从汉朝汉武帝即位以来,连续对匈奴反击作战,汉朝的两战神在多年以前的漠北决战重创匈奴, 匈奴这个古老的族群势力渐渐衰微了,再难以重振昔日的荣光了。

所以他决定派自己的儿子当先锋进攻汉军,作为匈奴王族本该身先士卒,提升士气。

第二天李陵已经命令汉军在树林里步好了阵型,如此匈奴的骑兵便没有什么优势了。

但匈奴人这边也豁出去了,王子亲自带队,双方又是一阵激烈的拼杀,因为没有地形优势,汉军又击杀匈奴数千人,就连抵进指挥的大单于本人,差点也被汉军的连弩击杀。

其实匈奴们也知道很难消灭这股汉军了,但是已经投进了那么多资本 ,现在放弃不是全亏了吗?

从俘虏的匈奴士兵口中得知,单于认为这伙汉军是汉朝的精锐,把匈奴一直引向汉朝边塞就是想报饺子,打埋伏。

诸位匈奴将领的意见是:大单于八万都吃不掉几千汉军步兵,以后怎么还有脸去汉朝谈判,汉朝就会越来越看不起匈奴,我们的意见是在山谷里面在拼最后一次,还有四五十里才到龙城道,不能吃掉这股汉军,我们也可以退回来。

《汉书》: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我其实很疑惑,为什么匈奴明明在平地更有优势,在山地反而不敢恋战了呢?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匈奴说的平地就是居延到龙城的那条龙城道,只要出了山谷就到龙城道,距离居延所在只有百余里,匈奴是担心那有汉军大部队的援军 ,所以才不敢到达平地。

叛徒告密

第二天匈奴发动了最猛烈的进攻,也不要战术了,就单纯地冲,前面打没了,后面又上,一天发动了几十回冲锋,一天以后汉军又斩杀了匈奴两千人。

这番鏖战以后,匈奴从上到下的士气都垮了,他们决定撤了,如此可见李陵的军事指挥能力是非常优秀的,几千人歼灭数倍之敌,敌人还能拿他没有办法。

而汉军已经到了极限了,没有接应部队,弩箭也快用完了,只要匈奴撤走,他们就可以退回居延,回到家乡,被大汉百姓看作英雄,享受胜利与荣耀,李陵也将重振李家一门的光荣,封侯拜相不是梦想,

可是李陵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军官因为被校尉所侮辱,怀恨在心,在这个时候投敌了,趁人不备,跑到匈奴那边,告诉了大单于李陵军团的实际情况。

大单于,李陵军没有援兵,弩箭已经快用完了,还能够战的精锐只有将军李陵和成安候手下各自的各自八百人,各自是黄色和白色旗帜,只要调集精锐骑兵专攻就可以击败李陵军团。

大单于大喜,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来劲了,就像吃了士力架,一下子元气满了,又调集大军猛攻李陵军团,又命令匈奴士兵高喊:李陵,韩延年趣降

李陵真是叫苦不已,李陵军队在山谷中,而匈奴在山上射箭,四面箭如雨下,汉军的弩箭便没有了优势,只能一边走一边南行,本来走山地去居延是为了抵消匈奴的骑兵优势,现在却成了匈奴居高临下的优势,看来受降城的平路更好。

一路南行,还没有到鞮汗山,最后五十万支弩箭用完了,再也不能对匈奴进行火力打击,也就是说匈奴可以靠近李陵随便射箭,坚守车阵的李陵军团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被动挨打,所以只能放弃车阵。

而此时李陵军能战斗的士兵还有三千多人,他们都是大汉勇士,这个时候战斗精神还这么顽强,没有武器了,斩断车轮的辐条做武器,军官也拿起了短刀与敌人作战。

可是他们却又进入了绝地峡谷之中,匈奴从后面围堵住峡谷,叫人从山上扔石头,可怜数千大汉英雄男儿就在漠北大山中陨落,至此汉军败局已定。

兵败投降

汉军大营内气氛肃穆,此时的景象和当年长平之战秦国围困赵国四十万大军何其相似,匈奴已经不进攻了,他们的目的不是消灭李陵军团而是招降李陵,客观讲李陵和赵括都是有能力的将领。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对李陵来说并不可怕,大汉会记住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所以接下来,李陵的举动就可以解释了。

他想学项羽一人独自战敌军,就算战死,其勇武威名也足可以传之于后世。

李陵身穿便衣,手拿剑戟,独自骑马出营,手下纷纷拦住他,他告诉手下:不要跟着我,大丈夫一人去擒获单于

良久以后,李陵才回营,史书并没有记载李陵出营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我们合理推测,李陵根本接近不了单于,甚至接近匈奴大营,想和匈奴单挑,匈奴会这么讲武德吗?

像电视剧里面那样武将对决,李陵和单于各自骑马决斗,你一刀我一枪的,大战个几百回合,那样不管是李陵战死还是战胜都是李陵期望的公平对决。

但现实是李陵还没到匈奴大营,就会被射成刺猬。

况且自己还有手下三千多名士兵啊,李陵放弃了当万人敌的想法,回到帐中。

李陵开始做突围的准备,把旌旗和珍宝埋入地下,到了这个地步,李陵感叹道:要是每个士兵还有几十支箭,绝对能够坚持回居延了

只能叫大家趁着夜晚各自突围了,带上两升粮,一块冰约定在居延会合。

这个有个李陵不光彩的地方,他和手下约定好夜半鼓声起的时候,各自突围,可是夜半之时鼓声并未响起,李陵就和韩延年集合了手下精壮骑马开始突围。

客观地讲,李陵如此确实有抛弃士兵独自突围的可能,这里不为李陵辩驳。

就说李陵和韩延年骑马突围,应该是一股数百精锐骑马力量,趁着夜晚之时突破了匈奴的包围圈,匈奴反应过来的匈奴数千骑兵直追,在距离居延还有一百余里,按照现在话说也就是50km的地方给追上了,双方激战。

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虏后投降。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了汉朝,汉武帝的愤怒可想而知,给你最好的兵,花费几千万军费,给你舞台和机会,你却投降了。

而且李陵出击的计划的汉武帝批准支持的,李陵投降就是当众把汉武帝的脸丢完了。

不过司马迁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对汉武帝说:老大,李陵是我哥们,他的心思我知道,他只是假装投降,好在匈奴那边干票大的,我敢替他保证李陵绝对不会投降匈奴的

汉武帝冷静了下来,想想也是,李陵战败投降,也是因为没有援军的问题。

他开始想起当初如果当初就按照计划好的,叫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接应,李陵就不会全军覆没,但其实这事真的也不怪路博德,当初路博德建议春天进军确实是正确的思想。

武帝后来派公孙敖楚塞准备把李陵带回来,可从俘虏的匈奴士兵口中得知,李陵在帮匈奴练兵对抗汉军。

这下汉武帝是真的相信李陵投降了,李陵全家被诛,连为李陵打包票的司马迁也给下狱,因为没钱赎罪,给判了腐刑。

其实对于李陵这种沙场征战的职业军人来说,名节比生死更加重要,李陵不怕战死,比战死更难的是带着屈辱的为了更远大的目标而坚持着,所以我觉得司马迁的对于李陵的辩护是有道理的,李陵确实是想卧底匈奴为汉朝做事。

而给匈奴练兵的并不李陵,而是一位叫李绪的投降匈奴的汉朝军官,只是被公孙敖误以为是李陵了。

谁之过

李陵军团的失败,最主要还是汉军的最高决策者汉武帝和高级将领的骄傲自大。

经历了汉军拥有卫青和霍去病两大战神时期对匈奴的连续胜利,让此时的汉武帝和汉朝高层认为匈奴不过如此,对匈奴实力严重低估。

本来李陵的五千人部队是给五月出击右贤王部的李广利担任后勤任务,李陵主动请婴,要率五千精锐单于本部牵制单于主力。

武帝非常高兴,这位一生雄才大略的皇帝就喜欢这种胆大豪情,出奇制胜的青年军事将领,当年他就敢把几万精锐骑兵交给二十多岁的霍去病,现在他认为这个李陵一定也可以如当年的冠军侯一样再创丰功伟绩。

五千以步兵为主的军团,就敢直捣单于大营,虽然后来这五千人确实战力强悍,但和匈奴本部几万部队相比,依旧是实力悬珠。

史书中这里有个疑点,李陵向汉武帝说出了这个计划是李广利出征天山的时候,是天汉二年的五月夏天。

汉武帝被李陵的豪情所打动,就召镇守居延的路博德将军给李陵打下手,路博德上奏的一句话“方秋马肥,未可与战”,表明此时时间是八九月了。

根据《资治通鉴》里的记载在五月的时候汉武帝同意了李陵去兰干山分兵匈奴的计划,就会马上下令路博德去给接应李陵,这是军事计划,不可能给拖到八九月。

而之前路博德在李广利天山之后与将军公孙敖出西河,会涿涂山,无所得。

那就说明路博德在上奏武帝的时间确实已经是八月的时候。

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

武帝本来要李陵给五月出击天山的李广利将军负责粮草后勤任务

但李陵却上言,自己愿意五千人到兰干山找匈奴大单于干仗

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计划,但这之间不知道什么原因,武帝并未叫李陵立刻出征,也就是到匈奴大单于本部那里牵制,给李广利打配合的计划并没有实行。

等到了八月秋天的时候,武帝下诏书让强弩都尉路博德负责在居延接应出击回来的李陵,就是准备让李陵这个时候出发了,但路博德上奏:表示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匈奴马肥,未可与战。

路博德上书让汉武帝产生了怀疑,认为李陵是怯战了,于是叫路博德去守西河,守住钩营之道,所以在居延没有接应 。

但武帝决定了事不可能更改,就叫李陵九月从居延出塞,到浚稷山执行侦查任务,伺机歼敌,如果没有收获,就退回受降城修整。

总结来说就是:汉武帝本来是叫李陵给天山之战的李广利先是运粮草,后是打配合牵制单于兵力,然而李陵的一番话改变汉武帝的想法,他决定给李陵一个机会,一个当主角的机会,他想培养这个年轻人,再培养一个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战神出来,毕竟当年李广在漠北决战后自杀,现在也是汉武帝对李家一门的愧疚吧。

所以另外安排时间让李陵独自出击匈奴,还派强弩都尉路博德给负责接应归塞的李陵,可是路博德表示此时出击匈奴的困难,于是武帝怀疑,改变了作战计划,因此按照原来计划,李陵如果退回居延有着接应,就不会全军覆没,甚至可以聚歼匈奴单于。

但因为计划改变,离居延还有百余里的李陵战败投降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弩箭,对李陵来说, 他更多的觉得自己完全不需要接应,他敢于以五千人就直捣单于大营,在于他的军团携带了上千万只弩箭,这就是他敢于五千人之道单于本部的自信所在。

他的计划是这五千精锐军团先从居延出发行进三十天到浚稷山,进行侦查作战,就算遇到了单于本部大军,他组成军阵守而不攻,以弩箭射敌,一直南行到受降城即可,因为到受降城是武帝的命令,武帝可能在那安排有接应大军。

只要到达受降城,匈奴便无可奈何,以五千步兵击杀上万单于本部大军并回归边塞,那就是可以与封狼居胥媲美的功业,也可以告慰爷爷李广一生未能封侯的遗憾。

一切都很顺利,按照计划进行,但是到夫羊句山的时候,李陵面临了两个选择,一是按照原计划去受降城,虽然路程近,但是平原对匈奴骑兵反而有优势。

二是走龙城道回居延,路程远但是山地利用步兵作战。

李陵改变了原定作战计划,决定去往居延,就这样一路打,一路走一直快到鞮汗山

弩箭就用完了,李陵的最大错误就是弩箭带少了,此刻离居延还有一百多里的路程,按照现在计算也就50km的距离。

没有箭了,就无法对匈奴进行火力压制,只能被动挨打,车阵反而成了负担,于是只能放弃车阵,尝试这最后突围回到居延,但是没有了车阵的依托,步兵在骑兵面前完全没有优势,剩余这三千人被匈奴大部歼灭,逃回居延的只有四百余人。

所以李陵的战败两个根本原因:

一、汉军最高统帅汉武帝,同意了以步兵为主的数千军队深入匈奴腹地的冒险计划

二、李陵对匈奴实力的认知不足,没有携带足够多的弩箭,不然李陵可以到达居延

还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改道去居延

二、叛徒告密

如果按照原定计划去受降城路线,路程更近,弩箭也就足够用,就算在平原地区,汉军的军阵也足够应付匈奴的骑兵,而且最重要的是受降城方向或许有汉军的接应。

还有谁能想到李陵下的大棋盘就被这个小角色给破坏了呢?

其实还是李陵对于部下的管理问题,李陵本人是善待属下的好将军,但他没有教育自己的部下也善待基层士兵,以至于部下叛变。

所有的一切都是细节问题,说到底还是实力差距问题,就像踢足球一样,你们球队只有五个人,对方一个满编球队,在这个情况下,你非要打对方一个九比零,那就不现实了,能打个平手已经可以了,李陵带的这只汉军也确实是战绩斐然了。

少年壮志

如果说霍去病是大汉最绚丽的烟火,那么李陵就是大汉最凄婉的乐章,两个少年将军,却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生经历。

李陵,将军李广之孙,典型的将门出身。

当年李广的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都进宫为郎,李陵就是李当户的遗腹子。

作为将军李广之孙,根红苗正的李陵少年时期应该是在皇宫之中作为郎官度过的。

但是作为遗腹子的日子并不好过,在亲人之中可以依靠的就只有叔叔李敢的儿子,自己的堂兄弟李禹。

李禹在太子是面前的红人,混得很好。

但李陵觉得要想成功,还是要靠真本事,他苦读兵书,练剑骑射,苦练家族专业技能,他的抱负很大,他不光想成为爷爷李广那样的武将,还要建立媲美冠军侯的功业。

因为表现优异,李陵第一个工作就是建章宫负责人

平心而论,大家都喜欢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简直就是小说男主,出身低微,遇到贵人,然后平步青云,天生的军事家战术家,打得匈奴屁滚尿流,一切都顺风顺水,皇帝又是你姐夫或者是老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啥资源有啥资源,这是成功者的故事。

但我却觉得失败者也可以值得讲述,毕竟失败者也曾经奋斗过努力过,李广终身都在为封侯奋斗,却得不到候位,自己的孙子想振兴李家荣耀,结果也兵败被俘。

我们普通人哪有那么多贵人呀,哪有那么多天生的才能,又哪有皇帝的宠信?

认识个村长都是个很不容易的事了。

所以我们普通人更能理解失败。

由于学识,天赋,资源有的人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比如想当老板的创业成功了,运动员想得奥运冠军的成功了,立志考研考公务员的成功了,但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为了梦想理想付出汗水和努力的人同样值得尊敬。

再说李陵,后来娶了单于的女儿,封为右校王,后来在匈奴度过了余生。

推荐关注这篇文章的作者子夏记。子夏记一位青年作者。现在主要的作品是漫谈华夏系列,以通俗易懂的文风讲述悠悠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且该系列作品已经被全历史平台选为优质专栏作品。除了漫谈华夏系列之外,子夏记主要是写国际国内的热点事件,与各类书籍内容的解读。欢迎各位朋友关注

作者简介:子夏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用文字带来温暖和力量的作者

文章创作不易,点个在看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99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