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灭了秦国免除后顾之忧?

大唐芙蓉园门票2022-09-24  26

战国初期,魏国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灭了秦国免除后顾之忧?

魏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实力远强于秦国,长期压制秦国。为什么不干脆灭了秦,彻底摆脱后顾之忧?

战国初,魏国的本意是进攻并消灭秦国。归根结底,这主要是因为魏武侯的怀疑和贪婪。

魏文侯时期,魏国已经吞并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为了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秦国多次攻打魏国的西河郡(原秦国西边的土地),但都以失败告终。秦龚辉继位后,又调集50万大军攻打西和县,意图夺回河西地区,但未能如愿。

五万秦军在殷金王朝被姜维吴起率领的五万魏武祖打败。秦国遭受这次惨败后,再也无力抵挡三晋的进攻。之后吴起率军继续向秦国腹地推进,眼看秦国就要被魏国灭了。但接下来的两件事,大大减轻了秦国的压力,从而避免了魏国的灭亡。

由于听信谗言,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导致吴起离开魏国转投楚国,秦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与此同时,开始插手赵国的事务,派兵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结果,这两个国家反目成仇,开始互相争斗。结果三晋联盟瓦解,秦国压力大减,短时间内不会有灭国的风险。

因为魏国要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就不得不考虑赵会不会乘虚而入。此外,魏武侯之前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对外战争,他已经成为诸侯的敌人。失去赵这个盟友后,魏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守住河西地区就好了,之前攻下了秦国,他怎么还有精力灭秦?

魏文侯侵吞了秦以西的土地,窥视了关中。

三晋之后,原晋国的魏家成了诸侯,魏国的首领魏国成为了魏国的第一个君主,也就是魏文侯。

但魏国虽然建国,但地处中原腹地,大国环绕,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韩国和楚国,北有赵国,属于四战之地。魏在地理上处于劣势。面对这种艰难困苦,野心勃勃的魏文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内修宪上,于是重用卫道士李悝在国内进行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进行变法以壮大自己势力的君主。

变法后,魏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得富裕起来。军事方面,建立军卒制度,实行精兵战略,建立了强大的军队(魏武祖)。这支军队的实力是当时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比拟的,魏国因此变得富强,而李悝的变法也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以增强实力的典范。

内部改造完成后,魏国决定向外发展,但离魏国最近的是韩国和赵。魏文侯认为,如果说韩、赵、魏三族只是在内斗中互败,那么,他们与赵、南朝鲜达成了放弃内斗、独立发展的共识。由于北有赵国,南有韩国,东有齐国田家与三晋友好,决定向西发展,攻打秦国。

《史记·魏世家》记载:“在六年,城中无梁。十三年,使子击众,庞,出其人。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公元前419年,魏军西渡黄河,在秦国少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建城,作为攻打秦国的军事据点。经过几年的准备,决定进攻秦国,包围繁峙和庞地区。然而,由于秦国在黄河沿岸修建了防御工事,秦军拼命阻止魏军西进,两军在河西地区一直僵持不下。

《史记》记载:“吴起听说魏文侯圣贤,想做点事。以为可击秦,拔五城。”

这时,魏国闻贤明,爱国之士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在和的推荐下,吴起被任命为攻打秦国的统帅。吴起上任后,河西僵局很快被打破。吴起率魏军突破秦军西河防线,连战全胜。先后攻克秦国临晋、元里等五城,并在临晋、元里建城。

之后,吴起又率军攻打秦国,直抵秦国的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咽喉郑县。然后吴起率领的渡过黄河的魏军,清除了秦国在河西地区建立的军事据点。最后,魏国完全占领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建立了西河郡。吴起被魏文侯任命为西河节度使,以对抗秦国。

不久,魏攻下了秦国的函谷关。秦国被迫退守北洛水以西,在洛水西岸修筑工事(秦东长城)加强防御。秦国失去河西之地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无法与中原交流。此后,秦国多次攻打西和县,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吴起离开魏国,秦国一直没有机会夺回河西失地。

《史记·魏时嘉》记载:“三十二年,秦败。三十八年,伐秦,败我,得其识将军。是时候了,侯文死了,黎姿站起来了。是为武侯。”

魏国在夺取秦国以西土地的同时,北攻灭孙国,集结晋陕联军攻打齐国。结果,它获得了大片领土,魏成为第一个强大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魏文侯并没有放弃进攻秦国。直到他去世,魏国还在攻打秦国。

但战国七雄势力盘根错节,魏旁边还有两个强邻赵、韩。不敢倾全国之力对抗秦国,所以时期魏灭秦失败。

魏武侯过于贪婪,四处树敌,失去了灭秦的机会。

魏武侯(魏文侯之子)继位后,没有继续攻打秦国。当时,赵刚建立,他的堂兄(赵武公的儿子)赵朔就造反了。失败后,他逃到魏国寻求魏武侯的帮助。贪婪的魏武侯开始插手赵国的事务,派兵协助赵朔攻打赵国邯郸,结果没有取得胜利。魏和赵的联盟逐渐瓦解。

《史记·魏世家》记载:七年,齐被伐,归桑丘。九年,吴起伐至灵丘。”

此后,决定攻打齐国。公元前389年(魏武侯继位七年),魏军攻打齐国。秦趁魏国国内空空虚之际,调集50万大军攻打西和县,准备夺回河西失地。结果吴起率领五万魏武祖在殷、晋一败涂地,几十万秦军被五万魏武祖屡次攻破,最终溃逃。

《史记》记载:“武侯多疑,信以为真。吴怕得罪,便去,即楚。”

此时魏国正在与齐国作战,而当时并没有进攻秦国。吴起攻打齐国灵丘,准备攻打秦国的时候,是魏相公叔设计的。因为嫉妒吴起,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不再信任他。为了躲避灾难,吴起去了楚国。再加上魏、赵反目,三晋联盟瓦解。

史记·魏记载:“魏武侯十三年,在县溧阳。十五年,赵贝林战败。十六年,伐楚,取鲁阳。”

由于魏武侯的错误决策和吴起的离楚,魏国失去了灭秦的机会。此时继位,为便于与魏作战,收复河西失地,将都城由永城迁至更东的溧阳。此时的赵国正在攻打魏国的附属国魏国,于是开始出兵攻打赵国,夺取了赵国东边的大片土地。当楚国派兵援助赵国时,魏国在第二年开始攻打楚国。

此时的魏国处于四面树敌的局面。魏武侯得罪了周围的诸侯国,西边的秦国和北边的赵国不和,出兵攻打东边的齐国和南边的楚国。面对这种多线作战,魏武侯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战争。正是他犯了许多战略错误。直到他去世,他还是没能攻灭秦国,或者说魏武侯没有把秦国当回事。

魏武侯死后,因为没有指定继承人,他的两个儿子争夺皇位,导致中国大乱。为此,韩国和赵介入。两国联军趁机攻打魏国,包围了魏国首都安邑。后来因为韩和赵意见不一,最后都撤兵了,于是活了下来。然而,三晋联盟基本上完全崩溃,魏惠王于次年对两国发动反攻。

《史记》记载:“若以魏晋之势与邵梁作战,必被公孙措所败。”

此时的秦献公已经对秦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秦国国力增强,于是秦献公开始进攻魏国,在少梁与魏交战,活捉了魏主公孙胜,夺回了庞城。然而,魏国没有时间向东看,因为在魏武侯时期,对外战争使诸侯们成为敌人。虽然魏惠王后来从秦国夺回了河西的土地,但是魏国已经不如以前强大了。马岭之战后,其实力大大削弱,已无力再进攻和摧毁日益强大的秦国。

结论:

战国初,魏是当时中原的霸主。但由于种种原因的相互作用,魏最终错失了灭秦的良机。虽然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从根本上削弱了秦国,但魏武侯在位期间做出了许多错误的战略决策,不仅错失了灭秦的良机,还与诸侯为敌。

到了魏惠王时期,在周边诸侯国的攻击下,国力耗尽。经过桂陵和马陵两场战争,魏国彻底衰落,从此一蹶不振。但魏这个地理位置不利的国家,却在战国时期一鸣惊人,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文/历史Zimoge

多享受历史,下一期更精彩。

欢迎您的关注和好评,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97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