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字是怎么发音的?
比如唐朝的李柏年这样念《静夜思》:
汉语方言种类繁多,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以下几大方言区:北方方言、晋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和广东话。还有无数进一步的细分。方言是当地的语言。所以古代宫廷里有五湖四海的人。他们用什么语言交流?
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法定的官方语言。在古代被称为“雅言”或“发音”或“通用语”。用什么样的声调作为发音?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洛阳读调”。
洛阳读调不是现在的洛阳话,也不是古代的洛阳话。西汉都城在咸阳,东汉都城在洛阳。国子监是西汉武帝时建立的。是当时的贵族学校,官二代读书的地方,学生3000人。为什么三千人,不多也不少?据说孔子有三千学生,所以是为了模仿孔子。一个3000人的学校,在现代太大了。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后,在洛阳南部重新建立了国子监。后来人数最多的时候是三万多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匈奴和西域的人也来听课。并且经常举办1000人的大班。所以老师授课的时候不会说自己的方言,都是按照统一的发音标准。这个发音标准叫洛阳读音。
从汉代到唐宋,无论其都城是洛阳、开封还是Xi安,官方语言一直是以洛阳读音为准。讲这个小故事:
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有个叫侯思之的人,没读过书。他凭借高密度成为高官。我的家乡是陕西礼泉,离咸阳很近。有一次,他在法庭上说“猪”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当时的标准读音,也就是“洛阳读音”念成“dyo”,而是按照长安读音念成了“jyu”。男人武文哄堂大笑。有人把这个笑话讲给武则天听,武则天听后笑个不停。所以在当时,一个官员如果不会说发音,是很难生存的。
元朝时,由于蒙古少数民族统治,蒙古语是官方语言,但毕竟汉族人多,所以汉语被官方称为“世界通用语言”。高层汉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以洛阳读调为主。
到明朝时,朱元璋规定中原雅音为官方语言,这是以南京话为基础的江淮方言。朱元璋的老家是安徽凤阳,南京是明朝的都城。凤阳离南京只有100多公里。这两个原因促成了明代的这一规定。
明朝第三任皇帝朱迪篡位后迁都北京,下令全国人民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40万,占北京人口的一半。所以南京官话一直沿用到明朝。朱迪为什么迁都北京?因为朱迪的封地在他成为皇帝之前就在北京,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所以中国人的乡土情节很重,即使是皇帝。
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但这并不能阻止整个皇族或者八旗的所有子弟逐渐汉化。皇太极只会说满语,多尔衮排斥汉文化,顺治提倡汉语,康熙提倡汉语,到雍正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要说普通话。这时候已经是北京官话了。到了乾隆年间,皇帝发现八旗子弟已经把满语和满语忘得差不多了,开始要求满族官员重新开始学习满语,但是大势已去,收效甚微。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只会说一小部分满语。溥仪的北京普通话特别好,英语很溜,除了满语不太好。
(视频号里的视频最后,有一段溥仪原声的视频片段。可以听听皇帝是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