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地名中带有“唐”的地方很多,但最知名的还是集中在宾阳方向,比如二塘、唐三、泗塘、武塘、六塘、唐七、八塘、唐久等等。
当然,现在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地方行政体制的拆并,这些池塘的发展是不一样的。除了唐三和五塘是镇的建制外,其他的都已经在社区和村里建立了,甚至取消了,比如二塘社区和六塘村等。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抛开这些,我有些好奇。为什么南宁那么多叫“池塘”的地方都往这个方向聚集?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南宁九塘圩
其实了解南宁一塘到九塘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古代驿站、驿递体系、制度的一个缩影。
南宁古称永州(方便书写,以下简称南宁),自唐代永州总督署以来,一直是广西历史上重要的区域政治中心。是连接中原,管理岭南西部广大地区的重要中心。在长期的发展中,南宁建立了三条重要的古道,即驿道:
一条是东北至大昆仑关至古宾夕法尼亚(宾阳);
一条是西南到上思州;
一个是隆安县西北。
其中,这条向东北贯穿昆仑关至宾夕法尼亚的驿道,历史故事最为丰富。
昆仑关
什么是邮政投递系统?
相信看过历史剧的人都知道“六百里急工”、“八百里急工”这种说法,其实是古代公文、书信、信息传递的方法和制度。
六百里、八百里不是指具体的距离,不是从六百里、八百里之外送来的公文,而是一个系统,表示公文、信件送达的紧急程度,意思是“急、急、特急、急得要命”,表示发生的事情非常重要,由此产生的公文要尽快上传或下载到各级政府,让法院的决策者或执行者尽快知道事情的原因。
在古代,在交通和通讯环境的自然制约下,不像现代,从A地到B地,再到远方,都是非常容易的,更不用说早高峰和晚高峰了。通讯就更不用说了,一部手机在手,几秒钟就能知道几千里的信息。
在古代,信息传递主要靠人力。A地发生的事情,应该蔓延到b地,人骑马,一切顺利。三两天知道很正常,十天半月知道也不迟。没办法。人和马各有局限。人要吃饭,马要吃草,要休息。一人一马不可能从起点跑到终点。这样的信息传递速度往往会破坏肉汤。
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古人建立了驿传系统。邮路发展起来后,a地有事要转到b地,派出的人只需要沿着邮路绕一圈,到了驿站就要换马、换人,该吃就吃,该休息就休息。人马不停蹄传递的公文信息,极大地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600英里的冲刺,800英里的冲刺,实际上是通过这些驿站从一个路段到另一个路段的接力传输。
在历史发展中,这些驿站又叫驿递、塘铺,驻守的人又叫驿兵、塘兵、铺兵。他们是由政府支付工资的人员之一。他们主要从事传递公文和信息,从县内各级公文的日常公告到农村的传递,再到六百里或八百里的加急公文,都是哨所士兵和池塘士兵的工作。
从南宁到昆仑关的一至九塘就是在这个体系下慢慢形成的,是南宁与宾夕法尼亚乃至中原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
这条古道是何时由谁开发的很难考证。但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汉代的马援南征、唐代的裴兴礼平、宋代的狄青南征、明代的王守仁平遥起义、民国的昆仑关战役等。,都与昆仑关和这条古道、驿道息息相关。
按照古人的计算,从南宁古城到昆仑关,全程一百二十里。为了交通和官方信息的传递,根据沿途的地理环境,沿途设置了十多个驿站,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村落。最后,终于形成了九个重要的驿站。因为有人驻守,程镇才慢慢发展成集市。
南宁巴唐旭
这些地方为什么叫“唐”呢?
其实古人设驿站,有“十里一塘”之说,所以“塘”也是指距离长度的单位!“,这也是一个行政单位的名称。
但由于自然环境和地形的限制,设置驿站的地方必须始终适合驻守驿兵的生活需要,所以古人不可能严格按照“十里”的距离来修建驿站。每个驿站和池塘店之间的距离是不一致的。
只有老一辈的人,老一辈的人,才体会到了“十里一塘”这句话。上世纪80年代,周迅省会的欧新森·姚年轻时,随父亲到桂平楠木的姑姑家喝酒合伙。
那时,汽车、公共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都很少见。在县城里十几二十公里的距离,用两条腿来回走,本来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一件事。虽然年纪小,但想到走路去喝几杯,一开始自然兴奋。我本来精力充沛,但是走了半个小时,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于是边走边问爸爸,到姑姑家要多长时间。父亲回答:还有两个池塘呢!
这个“池塘”其实指的是两个驿站之间的标准距离。池塘路有多远?正常的定义是五公里,五千米!
南宁七塘圩
为什么古人会选择十里之外设立驿站和池塘?
现在的人走路十里五公里,快的40到50分钟,慢的一个多小时。哪怕是军队里全国五公里,最快也要二十分钟。人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果他们连续走三四十里,一般人就不够用了,而且走得越远越慢。
但是在古代,那种人走来走去的历史条件,原始不便的交通环境,各种山坡,石山,树林,都是很复杂的东西。所以每隔十里设置一个哨所和一个池塘,也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身体条件,也能保证哨所士兵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但如前所述,由于人们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要求和限制,南宁到昆仑关路的九个驿站与池塘商铺的距离也有所不同。
南宁城到昆仑关,120里,在差不多的距离设立驿站,其实就是石塘路。但今天,现代人最熟悉的名字是二塘、唐三、四塘、五塘、六塘、唐琦、巴塘和唐久。
光绪末年宣化县地图
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南五二级公路,从宾阳进入南宁。南宁段基本就是沿着这条古道修建的,几乎穿过了每一个集镇的中心。公交车每次经过宾阳,基本都是倒着数这些水塘,就知道离南宁有多远了。
年轻的时候在南宁读书,经常坐公交车经南五二级路去南宁。当时很奇怪。为什么我在宾阳之后看到了九塘八塘,却很少看到七塘?经过三个池塘,我看不到两个池塘和一个池塘。这些地名你怎么说?
一般认为,前九塘南宁的称呼是在民国时期,南宁建市,宣化县合并,永宁县建制开始。为了管理方便,而且从南宁到昆仑关一路上依次有九个池塘,所以开始有了前九个池塘的名字。
但翻阅南宁,从永宁地方志中得知,其实一至九塘的名字都是很久以前起的。
南宁府志长版
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政府发文,已经将这些驿站从南宁城改制到宾阳,唐久的名字一到就出现了。
一塘,又名头塘,意为第一。古时候叫刘公庙头塘岗,是九潭中最早消失的一潭。毕竟离城市比较近,很容易在城市发展中被融合消失,所以后世的文献基本上就不提了。
二塘,古称高静邮政,又称高静邮政,但仍有文献记载。也叫低位。不知道二塘这种高岗低岗有什么样的故事?同一个地方怎么会有高低之说?
第三塘,原名东路马查堂,清代叫马查堂,民国叫马查堂,形成了一个市场,叫归仁市场。这也是一个发展良好的和著名的池塘在唐久,现在被称为唐三镇。
四塘,原名朝天岗,又称朝天四塘,民国后形成了一个朝川市场,所以后来的一些文献也误称朝天四塘市场;
武堂,唐朝时,这里是衡山县的所在地,宋代又叫金城驿,明代叫涩谷,清代叫金城寺。民国时这里形成了一个市场,叫展辉,后来叫五塘市场,现在叫五塘镇。
六塘建于明代林村,六塘驿建于清代林村。
七塘,宋代叫大家岭,明代叫大家铺,清代叫马岭七塘驿,周边市场叫大路市场,也叫大路市场。这是沿途九塘中唯一偏离古道的驿站,所以后来过了九塘,八塘就看不到七塘了。
山腰塘,其实这是古道上塘,位于七塘八塘之间。也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但是,它被排除在九塘之外,而不是被列入十塘。可能是它以前讲究九十九这个数字,十是整数。所以,在选择之间,只有九个池塘。不管十塘,山药堂被边缘化了。
八塘,明代常山铺,清代常山八塘岗,八塘岗八塘岗。后来民国时期形成的市场叫巴塘市场。
唐久,明代称李月浦,清代称李月堂、李月九堂驿,后形成九堂圩。但由于古代文献的刻字技术和人们的阅读习惯,…
南宁四塘圩
因为历代都有人定居驻扎,在一个小小的驿站周围,逐渐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到这里谋生,最后都发展成了市场。
唐久这个名字只是现代人简化,截取前人取的名字,方便现在使用的一个地名。只是名字太简单太普通了,大家都不太在意。
众所周知,这是广西记录较为完整,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古道。它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有什么样的故事?
翻翻史书,应该更多。
改天再说吧~ ~
永宁唐久镇
我在桂平,我是新森的姚,周迅的省会。你愿意的话可以跟着我!告诉你更多关于这片土地的过去!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