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和大家谈了一系列关于江西省与周边省份区划变动的故事,比如江西省与安徽省、江西省与福建省的区划变动等等。今天,我们来谈谈湖南省和江西省的划分变化。20世纪50年代,湖南省1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先后划归江西省管理。那么,为什么200多个村被纳入江西省?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下湖南省的基本情况。湖南省属于中国中部省份,也是中部六省之一。湖南省地理位置非常好,粮食和蔬菜产量丰富。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南省总人口为6640多万。在中国各省,这个人口基数都不小。2021年,湖南省GDP总量超过4.6万亿元,在全国各省中达到非常好的水平。
湖南省共有14个地级以上市,包括13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分别是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娄底、湘西自治州。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湖南省最大的城市。近年来,长沙发展非常迅速,逐渐超过了一系列老牌省会城市。
接下来说说湖南省和江西省的关系。纵观湖南,很多地方都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请注意,这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亲切的称呼,类似于东北人口中的“老铁”。或者陕西、甘肃等地的“乡党”和鲁豫等地的“老乡”。湖南人和江西人的关系很深。很多人曾经是一家人。
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来历很有意思。基本上都起源于北宋。宋朝统治时期,全国分为镜湖北路、镜湖南路、江南西路等23路,基本对应现在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唐宋时期,中国长期沿用州县两级区划。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后,疆域面积空才算辽阔。依靠唐宋时期的州县划分,无法有效管理各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借鉴金国推广书架的经验,建立了行省制度。全国分为10个省,如江西省、湖广省、江浙省等等。其中湖广行省管辖范围较大,包括当代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粤西和海南岛的大部分地区。
至于江西省,管理着整个江西和广东中东部。元朝在划分各省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指各地的河流、山川、湖泊。湖广省与江西省交界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十分复杂。1368年,明朝建立后,沿袭了元朝的行省划分,并进一步调整完善。因为明朝有南北直隶和十三省两个都城。
明朝统治时期,许多省份的大体区划格局基本形成,如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当时明朝沿用湖广行省的名称。但明代湖广省大致相当于湖南、湖北两省。湖广省粮食产量很高,出现了“湖广熟,天下丰”的说法。至于湖广省会,设在武昌府。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一旦发生饥荒,朝廷的第一反应就是从湖广等地调运粮食。
17世纪中期,清朝逐渐消灭了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清朝进一步细化省制,全国分为十八省,史称“汉十八省”。湖广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形结构复杂,水网密布,管理难度很大。康熙6年,清朝废湖广省,设湖北省、湖南省。由于战争中环节的破坏,湖南、湖北等地人口大规模减少。
当时两湖等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为了扩大人口增长,清朝启动了著名的人口迁徙计划,出现了“湖广填川,江西填湖广”的说法。邹华恒在《湖南族谱简牍》中考证后认为“迁湘先民多来自江西。”谭启祥先生在《湖南人源流考》中认为,到清朝乾隆年间,90%的湖南人都是从外省迁移过来的。
可见湖南省和江西省的历史渊源真的很深。清末,中国总人口超过4亿。当时在湘赣边界地区,出现了村落犬牙交错的情况。一些由湖南宣传和政治事务部管理的村庄位于江西省的一侧。还有其他村,江西省各州府管理,住在湖南省这边。由于地形限制和测绘水平有限,湖南、江西两省的省界一直没有完全划分。
1912年,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军阀混战,不可能调整不同地方的划分。此外,在湖南省的一些地方,大量的土匪滋生,到处残酷压榨人民,人民生活十分艰苦。转眼间,建国之初,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湖南部分地区的土匪被剿灭,全国各地基本稳定,进入休养生息和战后重建阶段。
随着一系列重要项目的开工,中国对石油、钢铁、煤炭等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50年代初,湘赣边界地区开始测绘。随后,两省的区划调整相继进行。湖南桂东县桥东乡、迪达乡等13个镇200多个村划入江西遂川县。
但由于实际需要,1957年10月,江西遂川县将桥东乡和迪达乡交还湖南桂东县管理。但其余11个镇仍留在江西省遂川县。目前,遂川县共辖23个乡镇,其中11个乡镇是当年从湖南省陆续调入的,约占全县的一半。
江西和湖南的很多地区在口音、习俗、因素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其中很多甚至可能属于同一个家族。有些同姓的江西人和湖南人,甚至可以找到家谱的分支。江西的一些年轻人会选择到湖南长沙工作生活。不得不说很多年轻人对长沙的渴望。笔者的一位大学同学从英国伯明翰留学回来后选择定居长沙。
关于中国的区域分工调整,有很多故事。以后的文章,作者会慢慢和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