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莞尔设想:建设东北,一步步蚕食中国,为何最后没有被采用?

大卡千焦2022-09-24  22

石原莞尔设想:建设东北,一步步蚕食中国,为何最后没有被采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进行了一百多年的反侵略战争。其中,从1931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最大的民族灾难,但中国人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彻底站了起来。

但鲜为人知的是,作为二战日本少有的军事家,石原先生也曾有过打算。他认为东北应先于华北建设,全面侵华的时间应定在19年后。

只是下面的军官想学他“独行”,于是1937年爆发了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

提出侵华的“石原构想”,不顾上级阻挠,策划了“九一八事变”。

下关与其他臭名昭著的日本战犯相比知名度不高,但说到他策划的“9.18”事件,全中国的人都恨他的根。

石原观二1889年出生于日本山形县和歌山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接受父亲石原的“武士道”精神教导[1]。

石原观二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1届毕业生,1915年考入陆军大学。

当时,日本刚刚打赢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即将正式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列强一员。石元儿天生聪明,努力学习以全校第二名毕业,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军刀团”成员。

下关毕业后,日本享受着一战带来的繁荣,整个国家的军国主义极度膨胀。但后来很多军官,包括微笑的石原,被迫在和平的环境下证明自己的才能。

石原冠二

让石原难得一笑的是,他利用二战期间的机会,认真思考日本未来的发展。

1920年,石原到中国勘察地形、刺探情报,还去了德国学习军事史。其实这是当时很多日本军官的必修课,比如坂本诚二郎等有过这种经历的军官。

通过对日本国力的分析和对中国刺探情报的经验。石原莞尔提出了先征服中国,再与美国竞争的“石原构想”。

石元儿有一个很神奇的理论,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中亚,然后慢慢发展成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以及欧洲、欧洲人建立的美国等西方国家。

因此,未来将爆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与以日本为主导的东方争夺霸权的决战。

石原冠二

如果要对华作战,首先要占领中国东北,这样“日本的繁荣自然可以恢复,失业的有识之士也可以得救”。[6]

事实上,许多日本军官认为,所谓的最后一次世界大战只能算是欧洲的“内战”,他们决心打一场扩大到太平洋地区的真正的世界大战。

1928年,由于对石原的才华的赏识,高级参谋坂本诚二郎将他调到关东军任参谋,1928年对关东军来说是充满挫败感的一年。因为他们虽然杀了张,但仍然没有阻止张学良选择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

事实上,这破坏了他们以和平方式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长期计划。石原加入关东军后,开始研究先武力夺取东北的计划。

张学良(左)

1930年,蒋介石的私心导致中国各强大派系空之前规模的“中原大战”爆发。当双方都筋疲力尽时;张学良响应蒋介石号召,率领东北军主力入关,造成东北防御空空虚,给了石原微笑在东北大动干戈的天赐良机。

之后整个关东军开始兴风作浪,频频挑衅东北军。即使日军当时并不想与中国开战,但阻止他们变得越来越困难。

1931年9月,为防止石原冠二和邦加清次郎破坏日本的整体规划,日本军方派遣第二任陆军部长官美智子剑川前往东北。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美智子剑川竟然是石原微笑的好朋友,并且长期崇拜他的理论。因此,他故意透露自己去东北的目的,故意拖延行程,石垣则在到达时把原定于9月28日的行动提前到9月18日。

半正四郎

事后看来,“9.18”事件的发生确实有很大的偶然性,石原观二的冒险大获成功。

张学良后来回忆说,当时没想到日本人真的来了,就像对待自己的挑衅一样“不抵抗”。

虽然日军多名军官对石原擅自行动表示不满,但天皇和军中只想眼前利益的人最终还是默许了石原和板垣占领东北的行动。与此同时,驻扎在朝鲜的日军没有接到命令就迅速行动,军队也没有再严格制止。

这使得关东军在三个月内就以劣势兵力占领了整个东北,石原微笑也成为了几乎所有日本人眼中的英雄。

九一八事变期间的东北沈阳

认为东北应先建华北,因反对全面侵华而退。

纵观“9.18”事变等侵华罪行的策划,战犯石原万二是逃不掉的。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后来美国主导的东京审判中,石原微笑只是作为证人出现。

原因是石原的意外成功彻底毁了他后来的计划,导致他在1941年后彻底退出军队。

“9.18”事变使日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但按照石原的设想,占领东北后应该停止军事行动。

毕竟中国是一个大国。一旦得到其他国家的动员和支持,日本很难以当时的国力吞并中国。所以按照石原领导的关东军司令部的设想,中国只能被蚕食而不能被吞并。

日军入侵东北三省。

当时由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完全寄希望于国联而不是主动出兵东北,关东军把防御重点放在了苏联。接下来在军事层面重点打压包括东北义勇军在内的可汗武装,更加集中精力进行经济殖民。

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本动力是国内资源极度匮乏;日本通过占领东北,几乎一下子就解决了煤炭和铁矿石的问题。同时,日军在东北占领了大片土地,使其国内民众以“开拓团”的形式移民东北。

在石原的计划中,同化东北是重中之重,必须长期给予。只要中国军队不武力收复东北,日本就要打着“和平”的旗号,试图策动华北靠近东北的几个省独立,以复制第二个“满洲国”。

在国际形势对日本有利后,我们将以发展壮大的强大军队对中国发动最后的打击。

蒋介石

由于石原整个计划的完善,最后一次全面进攻定在了1956年。

然而,石原想不到的是,他的冒险破例了,他被提拔了,这刺激了一大批想升职的中下层军官。

1937年7月7日,日军“支那警备队”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欲搜查宛平县城,导致“卢沟桥事变”。

那时候,笑容满面的石原已经被提拔到了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的位置上。他听到华北发生的事件感到震惊,并立即建议不要扩大冲突。

但当时驻守屯的日军步兵第一联队联合队长むたぐち れんや和步兵第三大队长一木伊藤都选择了扩大冲突,对石原微笑等总部首长的命令置若罔闻。关东军和韩军实际上没有请示就开始动员战争,就像“9.18”事件一样。

石原冠二

中国政府也改变了以前对日妥协的政策,蒋介石命令中央军主力做好增援华北的准备。

虽然石原一再微笑,而幕僚长菅伸宫亲王也是不扩张派;但他们属于整个日军高层的少数。于是在七月底,日军终于决定向华北派遣三个师,全面侵华战争也就这样提前爆发了[2]。

“七七事变”演变成全面侵华战争,让石原笑很生气,得罪了一大批高级军官。

结果1938年以后,石原再也没有得到重用,甚至在1941年被迫提前退休。所以他并没有错误的参加太平洋战争,在美国主导的东京审判中也没有被认定为战犯。

尽管如此,石原对自己未能阻止全面侵华战争感到恼火,1949年因膀胱癌去世。

1937年七七事变

种种因素让石原难以应对,他的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是石原万二为日本策划的一个比较靠谱和阴险的计划,以至于二战结束后,很多日本高级将领反思为什么不听他的。

但是,只要回顾一下当时日本国内外的形势,就会清楚,即使石原薰升任日军一号首长;恐怕同样难以压制日军中的极端分子,最终导致侵华战争的提前爆发。

史观尔的计划,是占领东北后,全面建设东北至少十年。他的计划得到部分实施,1937年日本一半的钢铁产量来自中国东北。

但是,石原没有考虑到,即使有更多的时间,日本也缺乏全面开发东北所需的资金。事实上,1931年至1937年日本军费的快速增长已经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石原冠二

从皇帝、政府到军事部门,都很难容忍花大价钱在东北建设基础设施,然后慢慢获利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七七事变爆发后,膨胀派迅速成为主流。毕竟直接出兵抢比慢慢建容易多了。

很多人在研究日本旧日军的时候,都不能忽视著名的“制敌倒寇”现象。

也就是说,在军队这个理论上等级森严的地方,下级敢公然违背上级的命令,擅自行动。但实际上,这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侵略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

在侵略者看来,获取利益是第一位的,具体手段是次要的。而石原莞尔策划了“9.18”事件,大获成功,让所有后辈都认为“克敌制胜”是建功立业的必由之路。

日本军队

据说,微笑的石原曾经严厉斥责下面的军官。他为什么要违抗自己“不扩张”的命令?但是他们很自信的说,你当初就是这么做的!

可以说,在1937年,通过扩大侵华战争获取利益是所有日本陆军军官的共识。就算更高级的将领支持石原微笑,恐怕也比不上汹涌的“民意”。

第三个问题是考虑日本是否通过侵略中国东北得到了它所需要的一切。

日本虽然侵占东北获取了大量资源,但只是失去了现代战争的必备石油。

战后资料显示,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不久就发现了辽河油田,但其深度超过了日本当时的技术能力,无法开采。

日本军队

虽然有军民在今天的大庆油田附近发现了油花,但当时日本石油界的理论认为大庆地区不可能有含油构造。

就这样,东北被占领了,石油却没有得到。入侵中国东北导致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孤立无援,甚至在1933年愤怒地退出国联[3]。

这使得通过正常的商业渠道获得石油和其他资源成为可能,而由于国际制裁,这种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因此,1937年后,日本试图一举吃掉中国,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弥补九一八后对中国东北的占领。

此外,国际形势的发展使许多日本军官不耐烦了。

1936年,重新武装的纳粹德国出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英法实际上选择了绥靖政策。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7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中,德意公开支持法西斯西班牙佛朗哥军队,英法经营的国联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这一切都给了日本政府和军界一种错觉,认为西方国家根本不敢对德日这样的法西斯政权采取实质性措施。

事实上,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英法等西方列强确实选择了在一段时间内隔岸观火,似乎给了他们取胜的机会。

日本士兵

到1956年,日本已经没有机会了,不反思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石原的计划因为日军的短视而破产,这让今天很多日本学者都为之惋惜。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时日本真的侵略了中国东北,它不会前进;有足够的耐心等到1956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会更有可能胜利吗?

无论在任何时候,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的几率取决于双方的实力。

假设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与国际社会搞好关系,逼迫中国与之签订互不侵犯协定;那么日本就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在东北建设工业项目,东北的煤和铁就会变成更多的战争机器。

那么理论上,到1956年,日本海军将拥有更先进的军舰和战斗机,陆军也将拥有与西方列强性能相当的重型坦克和更多速射武器。

从这个角度来看,1956年日本再次侵略中国的时候,准备更充分,战争手段也不会那么极端。

石原冠二

但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个日本。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国力会发生变化,世界其他大国的形势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没有日本全面侵华,中国的局势将走向何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如果蒋介石在没有侵华战争压力的情况下,用更多的兵力“包围”红军,中国革命就更难成功。另一方面,没有日本灭亡的压力,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会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后,中国共产党至少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建立更强大的红色政权。

那么,在日本全面侵华后,我党将有更多数量更多装备更好的军队进行抗战。这样的力量对比变化,很难说会不会对中国更不利。

日本军队

更大的变数其实远在欧洲。从后来的历史来看,由于日本自身实力有限,决定太平洋局势发展的只是欧洲局势的变化,亚洲不会反过来影响欧洲。

1937年后,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和战争阴霾的出现,英法等大国被迫减少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以保卫家园,这使得日本得以继续展开军事冒险,走向太平洋战争。

德国当然不会顾及日本的感受,改变1939年对波兰的侵略。这样,直到1941年,欧洲的战局都不会改变。由于日本在1956年后全面侵华,意味着更不可能提前挑衅美国。

那么美国就可以动用一切资源支持英国和苏联,欧洲的战争大概会在1945年之前彻底结束。

入侵波兰

如果1956年日本选择侵略中国,就不会对美苏宣战,同盟国似乎也没有理由直接歼灭日本。但在日本没有全面侵华的情况下,美苏可能会进攻中国。

毕竟1945年以后,美苏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日本不参战的情况还是可以发生的。当时美苏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日本要全面侵华还是会得罪美苏的。

所以1945年后,日本没有全面侵华,违背了其占领东北的初衷,如果侵华得罪了美苏,还是会遭到联合打击。

但总的来说,1956年让日本人侵略中国是违背这个民族本性的。毕竟大部分日本人都逃不过所谓的岛国思维。他们长期忍受着资源的匮乏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外来侵略有着本能的热情。

东北

但是,对生命的轻视,让他有了立刻享乐的冲动,根本不会慢慢的去执行几十年的计划。所以无论石原怎么努力,日本侵华战争都不会按照他的想象发展。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让他灭亡,就会让他疯狂”。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带来了自身的毁灭。

许多日本右翼分子仍然否认侵华战争的根本错误,这仍然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89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