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武将总被文臣坑死?是武将头脑简单,还是皇帝偏心?

消防服2022-09-24  24

为什么历史上武将总被文臣坑死?是武将头脑简单,还是皇帝偏心?

公元前259年,武安侯白率军围攻邯郸,赵国国王赶紧派苏代到秦国做工作,试图说服秦王赵翔给赵国留一条活路。

至于抵抗,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40多万赵军,已经彻底断了赵人的脊梁。听到“杀神”这个名字不尿裤子就不错了。哪里能想到反抗?

苏代是苏秦的哥哥,嘴巴不弱于苏秦。他带着一份大礼去见秦湘范雎,直截了当地说:“不要让田雷再立功了。田雷一生功勋卓著,如果他再打败赵,他的功绩将不亚于周公和。秦王赏赐他的时候,至少要给他三个公衔,然后你的地位就在白起之下了。”

作为范雎公务员的头,他哪里愿意被一个战士踩在脚下?他赶紧和秦王商量:“士兵们已经战斗了这么久,他们累了,是时候抓紧时间休息了。不如答应赵的平安,让大家稍微喘口气。”

秦国的项听从了的建议,把撤出了前线。我不知道我是否生气。回到秦国后,田雷病得很重。

过了几年,秦国派王弼围攻邯郸,几个月攻不下。反而是赵联合楚、魏打败秦军。

对于这次失败,田雷预见到了。早在王弼出兵之前,他就曾警告过秦王。最后一次进攻邯郸,城内守备势必加强,军民誓死保卫。这个时候攻打邯郸并不是明智之举。

田雷的战略眼光确实是邪恶的。秦军战败后,秦王想起“杀神”的提醒,派邀请攻打赵国。白起见范雎来了,自然不给他面子,大叫道:“秦王不听劝告,现在活该。”

范雎回去后,他添油加醋地攻击田雷的饭菜。赵翔国王二话没说,给了田雷一把自杀的剑。在他死前,一个贫穷的一代名人对天高喊:“我为什么得罪了天,来到这里?”

历史上有很多像田雷这样的军事将领,他们都有高超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业绩。但朝廷的文官只要诋毁几句,年轻时就锒铛入狱,大了就杀光九族。

难道真的是武将的政治智慧更差,导致他们总是被卷入漩涡?究其根源,要从君王与武将的关系说起。

1.武将不是自己的儿子。

“学文习武,货比皇族”,乍一看,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地位都是皇权给的。但文武对皇权的依赖还是有区别的。

文官无论是通过考察、考试,还是家族关系,总是依赖于一个稳定的官僚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末端就是皇帝。皇权越稳固,官僚体系越稳固,文官发挥的空余地就越大。本质上,只有文官才是皇帝的亲生儿子。

另一方面,武将手握皇帝最怕的东西——兵权。往往可靠的军队只听他们的命令,不听你的命令。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军人,没有时间去关心忠诚和爱国。他们不是每天都把头戴在腰带上。只有他们的顶头上司可靠,他们才有更大的生存机会。所以,他们是武将的天然盟友。

一方面是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是手握大杀器的不稳定因素。可想而知国王们更愿意听谁的。

2.距离产生了危机感。

虽然“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主席的本意,但是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知道军事力量的重要性。除非国家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否则掌握军权的将领只能是国王的亲信。

但是,有过异地恋经历的朋友应该清楚,一旦距离遥远,再强烈的感情也会遇到危机。危机的源头不是某个具体事件,而是生活节奏的差异导致的疏离感。

同样的道理,不管皇帝多么信任一个武将,只要对方在外作战一段时间,他们心里都会在疑惑,他到底还“爱我”不爱我?他作弊了吗?信任出现裂痕,就很难自我修复,只会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只要几句挑衅的话,就能把信任危机激化成斩首令。

杭州其实就是汴州。

“山外青山楼外,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使游人醉,使杭州儋州。”这首诗本来是宋代诗人抨击掌权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安稳,对外俯首称臣的软弱作风。

但对于君王来说,杭州和汴州没有区别。天皇只有在京都的宫廷里才是皇帝,离开宫廷就失去了超然的地位。

看过《康熙微服私访》的朋友应该都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康熙到了基层,即使表明身份,很多官员根本不认他的账,一直想偷着杀他,还有死无对证。

其实皇权就是这么脆弱,它的辐射范围只是首都的大小,还要靠更远地方的利益捆绑。所以就君王而言,在外作战的武将是在为自己扩张地盘,而与基本局势无关。

只要朝廷大部分朝臣支持自己,就君王而言,权力就会牢牢掌握。

基于以上三点,对于秦王赵翔来说,一方面是宰相范雎,另一方面是令人闻风丧胆已久的武安侯田雷,显而易见谁该被褒扬,谁该被践踏。

对于武将来说,学会分工和自污是基本功。“林中有木有美,风必摧之”这句话对于武将来说更为正确。锋芒毕露如周亚夫,即使平定七国立下赫赫战功,也难免成为汉景帝的弃子。只有向卫青学习,一生如履薄冰,夹着尾巴做人,才能有好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84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