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vmall2022-09-24  8

司马氏主导的灭蜀、灭吴之役,为何总是演变为“二士争功”的悲剧

三国末年,以司马昭为首的曹魏灭蜀汉之战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却导致了钟会和邓艾两位英雄自相残杀,最后演变成了“两人争功”的悲剧。这个故事被后世《三国演义》的妙笔演绎,在今天可谓家喻户晓。

无独有偶,由之子、晋武帝领衔的西晋灭吴之战,再次引发了王浑、王蒙两位英雄的恩怨,几乎重演了“两人争功”的一幕。相似的情节和过程让人不禁疑惑:为什么司马氏灭蜀灭吴之战总是在成功之后导致英雄不和?

上图_司马燕(236-290),即晋武帝(貌似有版权)

钟与邓艾:两个阶级的斗争

钟会与邓艾的“两士争功”表面上看是两人之间的利益之争,实际上是魏晋两个不同阶级之间的权力斗争。

我们知道,从汉末到金初,是世家大族政治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三国时代,贵族家庭对各种势力都很重要。没有荆州的蔡氏和蒯氏的支持,没有河北的石天和崔氏的支持,袁绍不可能成为强人。同样,颍川的荀氏、谯配夏侯对曹操,江淮的顾、陆对孙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那时候还没有“个人事业”这回事。总的来说,作为政治人物,他们大多得益于家族关系而做官,为家族的未来而奋斗。而这些人和老板的关系,更像是借助家族力量将资本带入合伙企业,而不是个人在人才市场应聘。

以上_钟会(225-264),出生于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英石集。

司马氏集团也不例外。魏末金初支持、追随、辅佐司马氏的重要人物,几乎都出自曹魏政权中的一个贵族家庭,钟会就是出自这样一个家庭——郢氏。他的父亲钟繇和司马懿都是魏国大臣,关系密切。钟会的弟弟郁忠与司马师有着深厚的友谊。更重要的是,郁忠因反对曹爽而受到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的高度重视,被视为高平陵之变的重要支持者。得益于家族关系,钟会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到30岁时已是司马师掌管军机的重要谋士,后成为司马昭的心腹,人称“时之子房”,“当代无综典而擒”(《三国·舒威钟会传》)。

与魏晋时期大多数臣子出身贵族家庭不同,邓艾出身非常卑微。他原本是项城市电农农垦部的一员,却被司马懿发现,于是做官。虽然他在抗击蜀汉、治理关中等军事领域屡建功勋,但由于出身的原因,司马氏兄弟对他一直不太重视,从未把他当肱股。据史书记载,邓艾口吃,自称“艾艾”,说了半天停不下来。为此,司马昭曾当众嘲讽他:“青云哀哀,算什么?”(《世说新语二》)这反映了司马对邓艾的态度。

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以后的灭蜀之战中,钟会是主帅,而不是在蜀国军事上经验丰富,在魏国官兵中享有很高声望的邓艾了。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司马昭要派自己的主簿做邓艾的司马,同时用魏官来监控邓艾及其部队了。

以上_邓艾(本名,约197-264),生于益阳泗阳(今河南新野)。

“两位学者争功”:司马昭拉偏架

据史书记载,魏军同意的伐蜀原计划是,钟会率领主力出洛古、取汉中,邓艾以部分师攻姜维,诸葛绪另带一师占领吴街,断姜维后路。不想,姜维迅速行动,突破诸葛绪的阻挠,率军进入剑阁,凭借地理位置与钟会对峙。在这种情况下,邓艾本应率军和钟慧君一起取汉中,却不请示,取道阴平小路,穿越七百里大山,攻占绵竹,一举击败诸葛瞻,成功登陆刘禅,为灭蜀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之后又独断专行,以邓禹故事为导,拜为骠骑将军,太子为车长,诸王为徐。邓艾的行为为蜀国的灭亡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引起了钟会的不满和的怀疑。司马昭特意让魏官警告邓艾:“该报的事不该报。”(《三国志·魏书·邓艾传》)邓艾对此不以为意,从而加深了司马昭对他的怀疑。

以上_司马昭(211-265年9月6日)

趁着这个机会,钟会、魏官、史一起上奏,说邓艾“谋反”,于是邓艾被逮捕,押回洛阳。但是,我们需要看到,虽然邓艾是独断专行,但这是战争时期的相机行为。况且也没走太远。无论如何,它不会因为“不服从”而被监禁。

但因为不是司马集团的核心成员,所以当钟会和魏官(魏官来自河东尉氏)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说邓艾要造反的时候,司马昭毫不犹豫地把他关起来了。值得注意的是,钟会和魏官灭蜀时并没有和邓艾在一起,也不知道邓艾做了什么。但是,与邓艾关系密切、熟悉邓艾行动的史说的是假话,他的观点与钟、魏相同。可见,邓艾在《司马昭时报》已经被名人边缘化到如此可怜的境地。

上图_三国演义中的魏观

事实上,司马昭也知道邓艾是冤案。邓艾一被杀,就派亲信唐彬视察陇右,防止邓艾的老部下借机生事。即便如此,他不仅无意平反,而且在钟会兵变被杀后,对邓艾的处理比钟会还严厉。只有钟处死了他的儿子,而钟家的其他人不仅因与司马家关系密切而免于死刑,而且还继续做官。可怜的邓艾被魏官谋杀,不仅他的儿子们知道了整件事,他的妻子和孙子也被流放到西域。

在这场冲突中,不管喜不喜欢,只能选择保护与自己亲近的名人,因为这些人是他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代表魏自立的资本。为了维持司马氏集团的稳定,即便是对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邓艾,也只能“靠边站”。

以上_孙浩

王蒙VS王浑:一场“二士争功”的再现

多年以后,因灭吴而引发的王浑与之争,几乎是钟会与邓艾“二人争功”的翻版。从益州出兵的王蒙,按照金军的总体规划,没有接受王浑的节欲。而是利用自己顺流而下的优势,直奔建业,登陆孙皓,获得了灭吴的头奖,引起了王浑的极大不满。王浑出自魏晋名门——太原王。其父王昌与司马家关系密切。王蒙家族虽然不是一个卑微的人,但和司马氏曹魏家族没有关系。王浑诬告王蒙抗命时,几乎一致建议将王蒙押解回京受审。还好,晋武帝司马燕不是昏庸的统治者,只是给王蒙下了一封信,要他服从命令,不要让我失望。

然而,司马燕“与人为善”的意图并没有使王蒙摆脱朝臣的不断介入。王蒙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要时刻小心。他在与人交往时必须有护卫,以免成为“第二个邓艾”。值得注意的是,东晋初封开国名将是为了笼络人心,而王蒙的后代却没有被封,这大概和司马昭严惩邓艾差不多。

上图_东晋局势图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知道,司马家所领导的灭蜀灭吴之战,在成功之后总有“二人争权”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群雄之间的利益之争,实际上反映的是占据司马氏集团核心地位的大家族子弟与出身卑微的群雄之间的冲突。大家庭的孩子通过相互拥抱,对自身素质的阶级实行“不宽容”,从而确保家族势力永存。

这种堵塞统治阶级内部人才上升通道的做法,不仅使西晋政治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导致了一系列“同室操戈”的悲剧,更重要的是为武帝后来的种种灾难性冲突埋下了祸根。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809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