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运河重启与天妃信仰的传播

花千骨东华2022-09-23  30

明朝大运河重启与天妃信仰的传播

永乐年间,朱迪为了避免航运风险带来的巨大海难损失,经过深思熟虑,促使京杭运河沿岸各级政府全力疏浚运河。元末明初,海上水运改为运河水运,也为迁都北京做了准备。京杭大运河重开后的400多年里,成为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动脉和生命线。这不仅催生了天津、德州等一批城镇,也激活了杭州、嘉兴、吴县、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临清、济宁、章丘、沧州、通州等运河城镇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善于经商的福建商人将自己的糖果、干货等福建特产沿运河延伸到徽商、晋商的地盘,还沿运河传播妈祖信仰,尤其是在运河诞生的天津、德州等城市。

天津的诞生和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自元代运河开通以来,天津形成了重要的水旱码头。永乐二年(1404年),朱迪为纪念当年在此渡河胜利,在直沽设置禁卫军,并以“田字渡天津”之意命名为“天津”。后来,朱迪将海水箱弃之为河水箱,天津成为南北运河交汇入海的京畿门户。天津的历史学家罗说,“明朝以后,天津开始繁荣起来”。据《天津续郡志》记载,天津原十六天皇宫位于东门外,陈家沟、丁家沽、鲜水站、何家口、顾操、古泥、东沽、前辛庄、后石山、秦家庄、城西马庄、河东莫家口、鹿兆口、直沽、城西如意巷。其中以智谷天后宫最大。拥有如此多妈祖庙的城市应该被载入京杭大运河的史册。

明初的德州只是一个军事重镇,京杭大运河新开,才逐渐成为一座城市。可以说是一座从运河中漂浮的城市。妈祖文化也很丰富。据明代王全《天妃庙志》记载:“德州吴公主旧庙,初无庙堂岁月记载时,繁华昌盛,遂成新庙”。从这个记载中不难看出,天妃寺早在四年前的明天(1460年)就出现在德州了。雪夜公爵等学者考证,德州的天妃庙最早应出现在永乐宣德年间,德州历史上至少建有四座天妃庙。

此外,天妃庙也建在山东临清。这是根据明朝工业部部长朱恒的描述,他在临清的天妃宫招待一位钦差大臣,并去剧院娱乐。在运河岸边的集宁,历史上也有两个妈祖庙。清乾隆三十一年,由河道总督李清时修建。天后宫位于济宁的天井门上。天妃的另一个早期寺庙建在北门外,当地人称为天仙阁或天妃阁。章丘镇至少建有一座“仙会寺”,供奉奉天公主。明代以前,山东人一直崇拜山神毕夏·袁俊。自从京杭大运河重新开通后,沿河的人们将天妃和泰山女神混合成一个神来祭祀的现象更加普遍了。

妈祖信仰在京杭大运河浙江、江苏段的传播早于北方。京杭大运河的南起点杭州,早在宋代就在杭州艮山修建了顺济公主庙,杭州西湖天后宫建于明初。田汝澄《西湖游览记》卷二十一曰:“海耳巷以北天后宫,建于洪武初,名不详”。妈祖,寺庙神社,建于宋代上海郊区嘉定,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重建,几乎与上海设县同时。在大运河畔的经济发达城市苏州,妈祖庙建于宋代。据熊璐《苏州府志》和《坛庙志》记载,“始于宋代,泰决定五年给钱重修”。镇江也有很多妈祖庙,在镇江,长江和运河交汇处。根据顺治的《镇江志》,其中载有李畴的《灵慧妃殿》,最早的妈祖庙建于宋惜春。六大古都南京虽然不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但长江上游的粮食运输必须北上经过南京到扬州运河。明朝首都南京成为疏浚京杭大运河的决策地和总指挥部,妈祖信仰崇拜成为主导。历史上,南京至少有七座妈祖庙,分别是上新河北岸的天妃宫、大胜关天妃宫、下关天妃宫、宝船的娘娘宫、莫愁路的水西门天妃宫和定淮门的水佐岗天妃宫。其中,作者考证了水佐岗宫建于宋元时期的海军左军营。由于郑和等人的表现,明太祖朱迪将水佐围的天妃庙改建为吉祥庙,并在长江边的下关修建了天妃宫。作为中国最大的天妃宫,朱迪于1416年为天妃宫题词,无疑成为妈祖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运河之都淮安,不仅有中国最大的清江航道造船厂,还有京杭大运河的总督。来自世界各地的船民聚集在淮安,形成了淮安的一大奇观。在清江浦这一小块地方,设置了各种寺庙,有14座金龙王庙、河庙、海庙、河西王庙、龙王庙、王庙、风神庙、三神庙、禹王宫、会稽庙、黄大王庙、九龙将军庙等。滁州历史上建有镇海金殿、天妃宫、九君殿。

在淮安至少发现了三处妈祖庙的遗迹。一个位于淮安城北莲花街。钟先生于1985年10月在淮安参加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座谈会期间,偶然在一处工地发现嵌在墙里的福建天后宫碑刻,得知莲花街原来有一座天后宫,1826年重修。另一座古老的天妃宫殿建在淮安市楚州区万柳池湖心的一个小岛上。它建在紫晶宫(宋代后改名为天妃宫)上。淮安最著名的天妃宫是惠济寺。据《清淮安府志》记载:“会稽寺建于明郑德三年(1508年)清河县旧镇新庄门口,嘉靖初年供奉天妃。这座公建的惠济寺位于今天的淮安码头镇以北1公里处,又名“铁姑寺”、“奶奶庙”。因为这座天妃庙建在辛庄门,辛庄门后来被称为天妃门。清康熙乾隆多次视察天妃门的运河水利设施,在庙的左侧修建了CCB宫。目前只有一座帝制重修的惠济寺纪念碑,淮安市相关部门正准备重修惠济寺。

在北京京杭大运河的尽头,我们今天几乎看不到海神(妈祖)信仰的痕迹。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妈祖在京都流传并兴盛。福建莆田妈祖文化研究所的刘福铸先生率先挖掘文献,对京史妈祖信仰进行了初步考证。从地理上看,京畿虽然离海很远,但至少寺是用泰文修建的,这是以元代熊所著《天津志析》中“寺祭”的记载为依据的。

到了元代,水运打开了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先是从江南到直沽(今天津)的水运,再从白河到通州,最后经过通惠河到大都(北京)。妈祖信仰通过京杭大运河开凿的通惠河传播到大都市。目前,京都妈祖信仰最早的记载来自明朝景泰五年(1454年)的《京都重建皇宫碑》。纪念碑记载:“...京城老庙在京城一角的大同桥西。景泰信末年,道士邱然元助南京升官入宫。”因此,北京妈祖庙原名天妃宫。景泰二年重修后,仿照南京下关关建天妃宫,升级为天妃宫。看南京天妃宫对中国妈祖信仰的影响。

北京郊区县也有几个妈祖庙。据甘龙《直隶通州楼坛庙》记载,通州有两座天妃宫殿,一座在州城北门,一座在州城北门。它建于明朝,与水运有关。北京东北郊怀柔县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娘娘宫”。北京唯一与大运河无关的公共妈祖庙是天后宫,建于清代东四塔马达仁胡同。明清以来,福建在北京设立了25个行会,大部分是供奉妈祖神像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清朝嘉庆皇帝在皇家园林中修建了惠济寺,供奉天后。

由此看来,在惠济寺祭祀天妃成了嘉庆皇帝独有的专利。

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曾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动脉和生命线,那么妈祖信仰就是运河上船民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都向天妃表示敬意。宋朝16次,元朝7次,明朝5次,清朝15次。对妈祖的崇拜几乎成了历代帝王的共同点。妈祖信仰已经成为沿海、沿江、沿河人民的灵魂。

在大运河整体打包申遗的今天,妈祖文化也应该纳入申遗内容。天妃对中国“和平女神”和“航海女神”的信仰,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华丽篇章。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为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69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