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起废后事件,皇后胡善祥并无过错,朱瞻基为何要废掉她?

移舟泊烟渚2022-09-23  25

明朝第一起废后事件,皇后胡善祥并无过错,朱瞻基为何要废掉她?

“明朝确实很有前途”——87

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室迎来了一件喜事,20岁的皇帝的孙子朱瞻基结婚了。爷爷亲自为他挑选了一妾一妾:锦衣卫十六岁的女儿胡善香,永城郡主十七岁的女儿孙。

大明选择妃子的标准是外貌和品德,出身是次要的。胡是出了名的贤良,但是不是贤良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她从小就是个美胚(年轻漂亮)。十岁被举荐入宫,由太子妃张抚养长大。

起初,朱瞻基对这两位女士并无偏爱,但时间长了,他便暴露了本性,按捺不住地投入了美女的怀抱,并且非常喜欢孙氏。

从孙氏郡主的女儿到万里挑一的贵妃,未来还有巨大的成长空。朱瞻基登上大宝之后,她至少是一位高贵的皇妃。万一他生下儿子后继承王位,还是可以做太后的。以普通人的标准,出人头地就够了。

然而,孙氏是一个不愿意生活在他人之下的女人。妾和妾的区别,就是第一房和第二房的区别。朱瞻基声明她要当皇帝,后来就是皇后和妃子的区别。为了更进一步,胡成了她的眼中钉肉中刺。

事实上,这场斗争早在朱瞻基登基时就开始了。显然,美丽聪明的孙氏占了上风。喜欢坐游轮,贤惠的胡觉得不妥。他经常劝说丈夫,但从不过问,这使他更加嫌弃胡的多管闲事。在朱瞻基的心目中,两人已经有所区别。

朱瞻基即位后,她仍然非常爱孙氏,甚至为她制定了新的规则。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后有书(金书)有宝(金印),贵妃有书无宝。即位不到五个月,就向太后请示:胡和孙当初都是皇帝的祖上选定的,妃子的名字和地位都差不多。既然孙氏是位高权重的贵妃,有书无宝岂不是不合适?

张太后不太喜欢孙贵妃。出于对儿子的爱,她勉强同意了朱瞻基的请求,并给了孙贵妃一枚金印。

但是,无论孙贵妃怎么吹枕头,无论朱瞻基多么想让她当皇后,有一个底线是两个人都无法逾越的,那就是一个母亲比一个孩子更昂贵。

如果孙贵妃不能在胡皇后之前生下龙种,那么一切都将是徒劳的。

后宫是一个古老而残酷的地方。它有自己的一套操作规则。理论上,皇帝有名的后妃只有几个,但实际上,除了嫔妃,皇帝对后宫所有的宫女都有幸权。

朱瞻基是个风流的天子,血气方刚的小皇帝有很多宫女,却没有人能为他生一男半女。

他不是不能生孩子,只是怀孕的女仆容易被排挤。没有生下王子的宫女出于嫉妒,往往会将怀孕的宫女打掉,使她得不到皇帝的宠爱。

这种残酷的游戏在明朝的后宫中非常流行,以至于浪漫的皇帝朱瞻基在后宫中十年只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永乐十八年(1420),胡生下一女,永乐二十二年,生下一女。按照他们的宠爱程度,只跟胡打了这么久的平手,这说明她的生育能力很可能是有问题的。

孙氏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赢得比赛,她决定挂断电话。

作为一个受宠的皇妃,孙氏身边自然会有一帮太监和宫女。在这些人的帮助下,给太子打一只狸猫并不难(公主无子,却把宫女的儿子当自己的)。

孙贵妃很快有了儿子。至于皇帝的长子是不是她亲生的,别人不知道,枕边人朱瞻基也不会不清楚。

有理由相信朱瞻基也参与其中,一起玩着欺骗的游戏,以帮助孙贵妃获得晋升的权利。

这不是我编的。同样的故事在各种史料中都有记载。原来,孙氏非常聪明,而且她从来没有生过一男半女。

孙氏带来的孩子名叫朱祁镇。除了可以确定生父一定是朱瞻基之外,无法核实他的生母是谁。史书上只剩下一句话:英宗的生母,一个无知的人!

孙贵妃有了皇帝的长子,按照“立嫡为宗”的规矩,她应该可以以母亲为子被立为皇后吧?

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操作起来,阻力巨大,阻力来自于公务员队伍。

听到孙贵妃儿子的消息,在的核心团队中,只有带头说要废了胡,其他人反应冷淡。

看到大臣们都不听从劝告,朱瞻基只好自己动手。他召集核心团队召开指挥会议。在这次对话中,几位部长非常鲜明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

朱瞻基开门见山:“我30岁了还没有儿子。现在,幸运的是,孙贵妃生了一个王子。母亲比儿子更贵,这是一贯的规律。过去有这样的先例,但中宫皇后该如何处置?”

这个暗示再明显不过了。你要做的就是顺着杆子往上爬,不需要不同意。

谁知道,无论朱瞻基如何暗示,除了杨蓉继续奉承她,说她可以废除女王,其他人都以沉默作答。

首席部长杨士奇反应激烈。他闷声闷气地回答:“我对待皇帝和皇后就像孩子对待父母一样。现在中宫的皇后是母亲,我的大臣们是孩子。孩子们怎么能协商废除他们的母亲?”

朱瞻基气得脸色大变,再次转向胆小的正义:“此举不会受到外界批评吗?”

简一是个软柿子。他不像杨蓉那样主动讨好别人,但当皇帝点名要他自己时,他立刻露出了本来面目。

简一回答说,“以前有过先例。宋仁宗把郭皇后贬为仙女。外界怎么评论?”

看到有两个人支持,只要一两个人表态,事情差不多就搞定了。朱瞻基得意地看了杨士奇一眼,意思是简一投降了,你差不多可以做到了。

然而,如果杨士奇投降,他将不会是古代保持正直的杨士奇。杨士奇马上反驳说:“废了郭皇后,范仲淹率领几十个谏臣上书反对,都被罢官了。史书已记载为仁宗大贬谪文。”他还举了光武帝和宋仁宗晚年后悔的例子,劝朱瞻基要谨慎。

朱瞻基拉长了脸,一言不发,所以会议在眼泪中结束。

内阁大臣们的态度生动地展示了文官集团的草图。杨蓉:政治投机者善于迎合自己。你不可能自始至终保持你的立场。杨士奇:博古为人正直,从不屈服于压力。其他:以沉默抗议。

皇帝可以发号施令,大臣们可以揣摩心中所想,什么是见风使舵,什么是严正抗议。虽然都是公务员,但是人的行为差异决定了大家不是一个整体。

文臣有能力阻止皇帝被废吗?显然,没有这回事。掌握在手里的权力可以通过一纸诏书直接宣布废除胡,而大家只能干瞪眼。

然而,作为一个皇帝,朱瞻基不可能忽视民意的问题。即位第二年,宠妃废元,是一个君主极大的不道德行为。如果他没有,就会被列为荒淫无度的君主,受到后人的鄙视和唾骂。

最后,朱瞻基用迂回战术说服王太后同意,终于制服了文官们。宣德三年,胡皇后被迫申请自废,成了一名被打入冷宫的道士。在他的余生中,他都有古佛陪伴,孙氏最终成功地占据了上位。

这是明朝废除后的第一起事件。如果女王犯了错误,她可以被废除。胡皇后没有错,所以如果她被废除,这是不合理的。

朱瞻基可以用权力来达到他的目的,但是他不舒服人心,而且权力不是万能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他不道德的行为。最后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胡皇后)全世界听说没毛病都觉得可惜。

后来,正如杨士奇所说,朱瞻基对此非常后悔。他自嘲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这个借口虽然站不住脚,但也说明风流男子还是有点良心的。

从废后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官对皇权的控制是无能为力的,但这些人的存在确实让皇帝有所顾忌。

皇帝可以不理他们,也可以把他们拖下去打屁股。问题是大部分的皇帝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砍一批文官的头容易,骂他们不好难。

例如,朱高炽处死李世民只是口头上的事,但他就是不敢这么做,因为这有损他们的任军形象。像李世民这样的公务员还有很多。他们一点都不怕死,但死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耀。

很难说官员这么做都是出于公共利益,但也不能说他们是坏人。毕竟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谁也受不了天天挨打。皇帝不能亲自下场天天和文官们撕逼,皇帝也不是真的信任文官们。他们知道把权力交给公务员是有风险的,应该利用和打压他们。总之要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理想是设计一个约束公务员的制度,培养一个对自己绝对忠诚的群体,把他们作为工具。

想象一下,当你要吃西瓜的时候,一大群苍蝇围着你嗡嗡叫。吃西瓜前要赶走苍蝇,还是要赶走苍蝇?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先赶走苍蝇。

每次都是自己抓苍蝇,很烦。皇帝需要有人帮他抓苍蝇。

谁比太监更合适?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书院正在撰写的新书《明朝真有为》。先放在微信官方账号“书院观”上,以连载的形式与大家探讨。欢迎指正。页面下方#明朝真的很有前途,可以查看发表的章节。

延伸阅读:

——洪武北伐的秘密: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只有朱元璋能够统一全国从南到北?

——英雄政治的困境。为什么历代开国君王都要清理英雄?

——为什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许灿·达只被称为“大明第二名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68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