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 郎玉屏:清朝西南治边突出“华夷一家”
作者:朱郎玉萍
资料来源:《历史回顾》,2022年第2期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接管中原,用“中外为一”、“一统天下”的统一政治思想取代了传统的“区别中外”、“以洋制洋”的边疆思想。深入西南边疆管理,大力实施国民儒学教育,培养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强化国家正统。
清朝初期,顺、康两朝主要招安少数民族上层,对土司子弟的教育十分重视,并给予优待。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局面日益稳固,雍正帝进一步整顿和解决西南边疆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后,复州县实行儒学和科举制度,西南边疆基层社会由儒学和科举产生的士绅日益增多,而土司时期的穆图阶层逐渐消失。
经过儒学的建构和启蒙,清政府在西南边疆培养了一批士子,改变了西南边疆的社会结构,产生了莫友芝、王嵩、高奣映等少数民族的儒家名人。君子在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和参与维护儒家道统的社会活动,积极推动和促进了儒家思想在家庭、乡村乃至整个地区的走向。此外,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所推行的乡村习俗和义教,使象征王朝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思想的政治文化元素深入人心。西南各民族经过长期的文化融合,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民族心理习惯和文化心态。儒家文化和大一统思想逐渐在他们的心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反映在他们的社会氛围中。
同时,清朝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为边疆和地方保留了一定的自我表达空余地,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贯彻和渗透,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
原标题《清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儒家文化认同研究》摘自《湖南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单位:湖南大学岳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