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今天离我们最近的朝代。银幕上经常有许多清朝的电视剧。剧中人光鲜亮丽,举止优雅,但这其实是一种艺术美化。现实历史中的场景远没有电视剧里的好看。
清末,相机传入中国,但能拍照的大多是达官贵人。好在当时有一位来自法国的摄影师,在大街小巷拍了很多照片,记录了晚清真实的社会面貌。
摄影师艾伯特
来自法国的摄影师阿尔伯特于1860年出生在法国。因为他的家庭非常贫穷,艾伯特在饥饿中度过了他的童年。10岁那年,他目睹了母亲饿死的一幕,这让他内心深处扎根了对金钱的强烈渴望。
长大后的艾伯特漂洋过海来到南非做淘金生意,成功赚了一大笔钱。在完成财富的积累后,由于少年时期的苦难经历和当时世界各地的不断动荡,艾伯特的和平主义思想在他心中萌发。
为了实践自己心中的和平理想和信念,艾伯特花了很多钱雇了一个摄影师团队,开始环游世界,记录当地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艾伯特希望用这种方式唤醒人们内心的思考和对和平的追求。
艾伯特的世界之旅持续了20多年,期间他和他的摄影师团队拍摄了7万多张照片。这些照片后来被保存在他的档案中,成为研究那个时代真实面貌的重要资料。
1909年,阿尔伯特和他的团队来到中国。在这段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走遍了中国南北各个城市的山山水水,用相机记录了晚清最真实的社会面貌。
没有这些珍贵的摄影资料,我们只能通过以往的传记和史书来了解这一时期。即使描述完整,也没有照片那么震撼。而且史书基本上只记录帝王贵族的生活,很少描写普通人。
因此,艾伯特的摄影作品虽然艺术性不高,但其历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死去的晚清
在艾伯特的镜头下,清朝的每一个角落都呈现出死气沉沉的暮色景象。北京的街道没有电影电视剧里那么整洁干净。道路两旁的建筑虽然高大宏伟,但道路却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路过的车辆和行人,留下深深的车辙,仿佛环境中浮起了一层泥土。如果下雨,这样的路一定是泥泞的。可以说当时北京的路还不如上个世纪农村的土路。
道路两旁有各种各样的摊贩,但摊贩看起来都很简陋。在那个民生凋敝的年代,这些摊贩大多都在为生存而挣扎。
街上的普通人大多满身补丁,衣衫褴褛,为生活奔波。但很多时候,即使他们很努力,还是填不饱饥饿的肚子。路边随处可见脚的乞丐和小孩,眼神透露着难以言喻的绝望。
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的上层社会。
穿着华丽旗装的贵族妇女走在街上,身后跟着仆人,头上顶着所有厚重旗装的发型,踩着电视剧里的花盆底。不过她们的脸远没有电视剧明星演的好看。无论他们的姿势还是脸,都有一种沉闷的气息。
路上,官员的马车、轿子经过,后面往往跟着一大批侍从,享受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一切。可以说,当时整个社会到处都有一种昏睡,一种麻木而没有灵魂的昏睡。
背后的原因
从1840年开始,清政府在屡战屡败中逐渐成为列强剥削人民的工具。腐败的政府抵抗不了外敌,只能割地赔偿才能生存,政府高层的官员也不行了,所以巨额赔偿只能由当时的老百姓来承担。
当时很多农民没有土地,只能做地主的佃户。没有知识的农民只有一条出路:种地。他们日复一日过着被压榨被剥削的生活,精神面貌如行尸走肉也不足为奇。
很多活不下去了的穷人选择了造反,再加上当时的其他自然灾害,中国的乞丐不计其数。
这些难民乞丐中有许多孤儿和儿童。他们唯一的财产是有破洞的衣服,他们甚至没有一双像样的鞋子。幸运的乞丐只能靠乞讨勉强维持生计,不幸的乞丐只能在路边变成冻骨。
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相比,慈禧太后在宫中的生活是奢侈的。慈禧非常喜欢水果的味道,但是她不能一直吃,所以她在她的房间里放了很多新鲜的水果,只是为了闻一闻,这些水果坏了之后很快就换成新的。
每顿饭,御厨都要为慈禧准备上百道菜,慈禧往往只吃一口这些菜,有些甚至尝不出来。
清朝末年,由于各种赔款和天灾,国家财政已经十分窘迫,内有民困,外有强敌窥探,几千年来史无前例的变局。但是,衣冠楚楚的慈禧是不会经历这些的。她只是想利用残存的清朝继续压榨百姓,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因此,称她为中国的罪人一点也不为过。
标签
沧桑、繁华、悲凉,一切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从摄影师留下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悲凉和无奈。当时的古城墙就像一个枷锁,沉重地包裹着当时的中国人和停滞不前的中华文明。
清朝末年,康乾盛世早已一去不复返,国家已是暮年。清朝的最后几十年,是清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所以才有了当时掀起反抗浪潮的一波又一波革命者,用鲜血和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