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计——三十六计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蔡永康2022-09-23  32

每天学一计——三十六计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不知不觉,三十六计,我们已经学了一半了。之前的三种战术,胜利战术,敌人战术,进攻战术,你还记得多少?今天一开始,我要分享的是第四个近战计划的第一个计划,也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九个计划——锅底。

“釜底抽薪”的战略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一部著作《卫道士》。《战争论四》一书中说:人民之所以打仗,是因为愤怒;“齐其实是打仗的,但气虚引我们走”,“论敌,则失敌之气,散师之意。虽然是全方位的,不为其所用,但此道必胜”。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靠勇气打仗;军人勇敢的时候就敢打,失去勇气就跑。注意军备,识别敌情,尽量使敌人丧失勇气,丧失信心,使敌人即使结构完整也打不起来。这是以政治策略取胜。在这里子提出了一个战略思想,即采取一些策略来减少和削弱敌人的气势和斗志,从而赢得战斗。应该说,后人提出的“釜底抽薪”计划正是在这一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魏髯子》之后,类似的思想被相继提出或提及,如西汉的淮南鸿烈:“故以汤止沸,沸而不绝;知道真相就去火。”东汉董卓《如何入书》:“闻汤漾止沸,莫若去交。”北齐史家魏寿《梁为侯景之乱》:“薪若止沸,刈草除根。”明代以后,更多的书面语中出现了“下抽”这种更通用、更简洁的词汇。如明代嘉靖年间,齐元佐《宗盘疏议》:“常言道,不如扬汤止沸。”清代吴写《儒林外史》第五章:“现在,有一个道理,就是做底薪的方法;只需要一个人去安抚诉苦,大家给个话,歇歇。”可见,明清以后,“釜底抽薪”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民间语言,其策略思想在很多场合都有运用。

在使用这个方案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比如水的沸腾靠的是力量,也就是火力。猛火沸水,其气自然不可挡。干柴是产生火的燃料,凶猛的火就是由它形成的。但干柴本身就是一种温柔柔弱的东西,人靠近了就不会受伤。所以,虽然猛烈的火力很难阻挡,但是有办法削弱。魏子道:“一个充满勇气的士兵敢于战斗;如果你失去勇气,你就会逃跑。”瓦解敌人气势的方法就是在精神上征服对方。东汉初年,吴汉任大司马时,敌军夜袭汉军军营。当吴汉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时,军营里一片恐慌和混乱。士兵们听到吴汉如此冷静沉着,情绪立刻稳定下来。不一会儿,他们就在营房里安顿下来了。这时,吴汉起身挑选精兵,乘夜出击,大败敌军。在这里,吴汉采取了不与敌人正面交锋的策略,而是试图先降低对方的气势。北宋时,薛在汉、胡、华当官,驻扎在州城的数百名士兵纷纷投奔。他们打开营门,企图谋杀周知人、军队和马匹。有人来举报,典狱长和监狱都不敢出面。常茹走上前去,走到军营前,从破损的营壁上翻了过去,进入了营地。他对参与叛乱的士兵很感兴趣,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和孩子。你为什么做这样的事?凡计划谋反的,必站在左边,凡被迫跟随的,必站在右边。”结果,数百名没有参与策划的士兵站到了右边。只有十三个策划叛乱的头目冲出营门,四散奔逃,躲进野寨,很快都被抓获。当时人们说:如果薛不挺身而出,整个城市都会遭殃。这是用来攻心夺气的策略。或者说,两军对峙时,突然攻击强敌的弱点,摧毁其迫在眉睫的胜利,也是“釜底抽薪”战术的运用。

“釜底抽薪”是在事件爆发后预防或寻求彻底整改的手段,也是治本之道。在斗争中,也是“釜底抽薪”的战术,主要是从对方的幕后下功夫,暗算对方,拉其后腿,拆其后台,使其不知不觉成为失意的皮球。无论在战场、商场还是政坛,这个计划都是大用处大效果,小用处小效果。因此,采取断然措施是最阴险毒辣的策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57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