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原名陈,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村。其祖父陈贻琼早年加入湘军,从“火头”成为响当当的人物。陈赓从小听爷爷讲湘军打仗的故事。
陈赓6岁时开始接受私塾教育,通读儒家经典。然而,从小到大,爷爷奶奶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参军的种子。
1915年,陈赓完成私塾学业,来到离家20里的小学,开始接触西方民主思想。由此,他萌发了忧国忧民的意识,决心“富强兵”。
据《陈赓传》一书记载:“家里要给15岁的陈赓安排婚事。受过西方思想影响的陈赓自然坚决反对。他要求取消婚姻,但他的父母坚决拒绝了。他们甚至在他回家度假时强迫他结婚。无奈之下,陈赓只好在新婚之夜选择逃离家庭。”
逃离婚姻后,陈赓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参加了湘军,在铁路局当工人,业余时间在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开始寻求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随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
此时正值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孙中山的广州国民政府决定与广东军阀总司令陈炯明合作,共同北伐。但陈炯明背叛了信仰,叛逃了,甚至攻占了孙中山的广州总统府。
这一事件也让孙中山痛苦地认识到,旧军阀已经不适应革命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自觉的军队,于是他着手创办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岛内正在举行黄埔军校一期招生最后一门考试的口试。蒋介石总统在教室里逐个测试候选人。突然,陈赓喊出了一声铿锵有力的“报告”,声音中带着浓浓的军事味道,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陈赓讲述了自己离家出走、加入湘军、组织工人运动的全部经历,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
只是蒋介石万万没想到,他非常器重的陈赓很快就惹上了大麻烦。
黄埔军校开学两个月后的一天,学校的公告栏围满了陆陆续续在议论的学生。原来,学生宣夏甫因反对校长蒋介石独断专行,抗议私自任命党魁,要求改由选举产生党魁,而被学校开除。
陈赓上去把布告撕下来,对围观的群众大声说:“孙总理的三民主义,第一条就是民主。什么是民主和民族?如果革命党内没有民主制度,那和封建军阀有什么区别?夏的父亲只给出了一个意见。校长为什么要开除夏的父亲?”
建议陈赓中的所有人以罢课的形式抗议学校的专制行为。一时间,响应者众多,一场罢工运动一触即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埔军校代表廖亲自赶到学校,为陈赓和宣侠父鼓劲。
起初,陈赓的态度仍然很坚决,声称如果蒋介石校长不撤销他的授权,罢工就永远不会取消。
看到这种情况,廖给陈赓、宣侠父仔细分析了形势:“革命正处于关键时期,一旦停学,必然给革命带来不利影响。”
廖的一番话终于说服了陈赓,陈赓终于同意为了顾全大局放弃罢工。
“玄霞府事件”让蒋介石对陈赓非常气愤,但同时对陈赓印象深刻。宣侠父反对蒋介石只是个人行为,而陈赓知道如何改善局面,号召学生以罢课的形式向校方施压,迫使蒋介石不得不重视陈赓。
1925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陈炯明战败,逃出东江地区。六月,革命军决定东征李,以平息滇军和桂军的叛乱
蒋介石接到命令后,决定先派人潜入广州,摸清虚实,再确定下一步作战计划。他心目中的第一人选是陈赓。
傍晚,广州笼罩在紧张压抑的气氛中。已经是全城戒严的寂静。不时传来几声枪响,让人感到不安。陈赓一身学生装,手里拿着一叠传单,出现在空冷清的街头。
在四处徘徊的同时,陈赓警惕地环顾四周。他手里的这些传单只是为了伪装身份从地上捡的,只是为了装成学生。
就在这时,一队巡逻的云南部队出现在大街小巷,朝陈赓走来。陈赓来不及逃跑,干脆扬了扬传单,不慌不忙地走在云南部队前面。
就这样,陈赓在街上转悠了大半天,很快摸清了广州敌军火力分布情况,带着情报回到了黄埔岛。
陈赓摸清了准确的情报,绘制了敌人的火力分布图,使国民革命军顺利战胜了敌人,广州总统府也收复了。陈赓谨慎、机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颇得蒋介石赏识。
1925年3月,随着孙中山先生的去世,国民党右派开始篡夺领导权。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遇刺为标志,国民党开始分裂,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逐渐浮出水面。
1925年9月,军阀陈炯明乘革命军东征回广州平息叛乱之机,重新占领东江。国民政府再次命令革命军对陈炯明进行第二次讨伐。
这一次,蒋介石本人作为东征革命军总司令,下达了进攻命令。但由于第三师师长没有探清虚实,贸然出兵,导致部队被困。
蒋介石得知后,立即前往被围地区督战,但此时第三师已被歼灭。蒋介石目睹第三师在山区节节败退,他感到无能为力。
陈赓劝蒋介石先撤退,再做打算,于是架起蒋介石的胳膊,一路往山下跑。
然而,撤退到一半时,蒋介石突然瘫倒在地上,不愿再往前走了。看到自己的部队全军覆没,蒋介石觉得很丢脸,于是想到了自杀。
陈赓对蒋介石说:“你是总指挥,你的行动将对整个战役产生影响。你要顾全大局。”
说完,陈赓背起蒋介石拼命跑,一口气跑了七八里,终于脱离危险,回到黄埔总部。
情况紧急,蒋介石立即给周恩来写了一封求援信。然而,总部离周恩来所在的第一师有100多英里,在路上,他必须穿过土匪经常出没的莲花山。谁能承担这项重任?
面对蒋介石询问的目光,几名军官沉默不语,这时陈赓走上前去,提出要送信。
蒋介石催促陈赓第二天上午10点前把信送到。
陈赓也不负使命,连夜跑了100多里山路,把信按时送到周恩来,为蒋介石带来援军。
1927年,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杀戮共产党人。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第一次国共合作仅持续了三年半,随后爆发了国共军事冲突。
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开展隐蔽战线斗争,并在国民党统治区成立中共中央特别支部,收集敌情,肃清党内汉奸,保卫中共中央机关。
8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即南昌起义的序幕。陈赓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膝盖、胫骨、腓骨被子弹击穿。
受伤后,陈赓在好友卢冬生的陪同下,住进了日本人经营的广东博爱医院接受治疗。
一天,卢冬生出差,陈赓躺在病床上休息。突然,一群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闯入博爱医院并对其进行了突袭,强行带走了被怀疑是共产党的士兵。
原来南昌起义的部队为了躲避敌人的主力,半夜紧急撤退。临行前,他们派人到博爱医院通知陈赓,但此人竟然临危脱逃,导致陈赓对撤军消息一无所知。
幸运的是,博爱医院的一名女护士把陈赓藏在了女厕所里,从而躲过了国民党士兵的突袭。风波过去后,博爱医院日本负责人坚定地说:“博爱医院不欢迎共产党员。”
陈赓被逼出博爱医院。
一方面,他的伤势很严重,急需治疗。另一方面,他和军队失去了联系。如果他冲进医院接受治疗,无疑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当陈赓左右为难时,他想到了他的妻子王根英,一名共产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者。
陈赓妻子王根英的故事要追溯到1927年春天。据《陈赓传》一书记载,“1927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在那次会见中,陈赓对王根英产生了好感。当时,代表们正在积极讨论,陈赓悄悄递了一张纸条给王根英。王根英打开一看,发现这其实是一封情书,上面写着:“根英,我爱你,现在我正式向你求婚。"
王根英二话没说,把情书贴在了墙上,引来了众人的围观。
但陈赓毫不气馁,又写了第二封信,王根英毫不犹豫地又把它贴在了墙上。陈赓没有退缩,反而从中看到了王根英独特的个性,心中充满了爱。
于是他写了第三张纸条,但是王根英仍然没有看,所以他把它贴在墙上,然后离开了会场。"
会后,陈赓再次向王根英表明了自己的心意。王根英虽然心里喜欢陈赓,但因为革命处于紧要关头,担心结婚必然影响工作,所以坚决不同意。
陈赓知道王根英的倔脾气,只好沮丧地回家。他对大家开玩笑说:“谁要是能说服王根英嫁给我,陈赓,我就给他三个耳光。”
周恩来听完全部经过后,认为“革命不应成为感情的绊脚石”,于是与妻子邓一起对做思想工作,使同意与陈赓结婚。
正当陈赓和王根英喜结连理,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一个噩耗传来:“夏斗寅叛逃武汉国民政府”。
周恩来命令陈赓立即奔赴前线,严惩造反派。
1927年10月,被博爱医院赶出来的陈赓来到上海,与妻子王根英团聚。看着丈夫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样子,王根英不禁百感交集。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根英一边帮陈赓治疗腿伤,一边帮陈赓重新联系党组织。这时,周恩来正在为中共中央寻找合适的负责人科特。
中共中央特别支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内成立的一个情报和政治安全机构。它主要从事地下工作,是一个非常机密的组织。周恩来希望找一位忠诚可靠、沉着机智、有丰富地下斗争经验的同志担任负责人,陈赓自然是最佳人选。
陈赓出任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后,负责收集敌情,重点打入敌特,建立反间谍关系。
1928年初夏,陈赓得知国民党左派人士杨登瀛与中共中央特科委员陈阳山关系密切,便告诉陈阳山尽快安排他与杨登瀛见面,以加紧政治活动。
一天早上,杨登瀛应邀在江边与陈赓见面。陈赓不愧是中共的情报工作专家。他事先已经掌握了杨登瀛对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非常不满的消息,所以他恳切地对杨登瀛说:“我们完全了解你的处境和你的个性。我们希望你能和国民党上海党部淞沪警备总部建立联系,最好能和公共租界法租界的巡捕房取得联系。”
在政治斗争的同时,为了便于杨登瀛的情报工作,陈赓拿出几份组织批准的、不保密的材料送给杨登瀛作为骗取敌人信任的筹码,并送给他一根金条作为活动经费。
面对如此体贴的陈赓,杨登瀛十分感动,当即对陈赓说:“决不让党组织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