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销量下滑 20%,这不是魏建军的痛,而是整个行业的悲鸣!
有人说长城压力大,确实如此,但这个描述并不是特别准确,因为不仅长城压力大,整个行业压力都很大。
我一直认为,短期的波动影响不了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今年2月,长城销量确实有所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左右。
但即使下降了20%,长城在2月份仍销售了7万多辆新车。
官方对销量波动的解读主要是产能问题。博世在巨大的行业转型过程中遭遇风暴,全球筹码持续紧张。与此同时,核心部件ESP也遇到了产能问题。作为一个巨大的全球股东,其轻微的震动就可以对行业造成很大的打击。
因为博世配件供需不平衡,长城很多热销车型无法正常交付。
芯片问题影响汽车行业一年多,大量企业因为芯片问题影响产能,进而下放到消费端口,被迫提高消费价格。
“很多人一听就不买账。哈弗大狗、第三代哈弗H6、神兽影响最大。这几年这些车都爆了,他们也很无奈,”当地一位经销商说。
从市场端口分析,其实最近哈弗几款全新车型的市场都不低,只是芯片问题限制了产量,进而影响了新车的销量。
而且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长城面临的压力,整个行业都充满了压力。吉利今年2月的销量也稳定在7-8万辆。很多重量级企业受芯片产能问题影响,无法顺利快速交付新车。
芯片的问题还是原材料的问题,疫情导致的频繁停工制约了本该顺畅运行的产业链,让整个行业的发展陷入了短暂的泥潭。
有些企业虽然有能力自保,但是自保的过程相对困难。比如最近备受业内关注的比亚迪,其芯片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但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发货难的问题频发。
此前与吉利某品牌负责人沟通后发现,很多车型无法顺利交付,用户投诉无法交付。
最近受理最多的投诉部门是“不能按时发货的问题”。这戏剧性的一幕真的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一方面是非常需要汽车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是像博世这样的巨头在产能上无法跟进。相反,像长城和吉利这样的公司最容易被夹在中间。
从市场来看,长城、吉利等公司都是面向工薪阶层的百万企业。以前他们用“薄利多销”解决更多用户的基本出行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实用性。这些公司做得非常好。
但在我看来,这些企业一旦无法正常交付,不是竞争力的削弱,而是背后产业集团的扭曲,无法顺利供应芯片,最终伤害的是消费市场本身。
的确,当前乘用车市场也在经历新的转型压力。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压力,已经给企业自身带来了压力。这个时候,以前为企业服务的供应商群体都遇到了产能下降的问题。保障市场稳定的龙头企业长城、吉利都在震荡,这对行业消费者来说不是好事。
目前企业自己解决备件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本身的目的就是制造车辆,完全没有必要涉足各行各业。任曾经说过“不鼓励自主创新”,聪明的企业应该利用现有的技术储备进行二次创造。
行业是由车企、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组成的完整生态。各公司各司其职最重要。目前供应商出现问题,后果却让企业买单,博世这样的巨头也应该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