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大清,科举舞弊都是什么罪?!

cbb612022-09-23  18

在我大清,科举舞弊都是什么罪?!

——如果这是清朝,皇帝还在,这些小人都得死!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打破了“一代为农,一代为农,一代为官,一代为官,诸侯必有贵子”的不公平社会制度。

用现代的话翻译,就是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

唐太宗曰:“天下英雄皆令我难堪。”皇帝为什么这么激动?这些卑微的读书人是皇帝的弟子,是皇帝能够掌控的政治力量,是希望皇帝能够真正掌控这个国家。

这些穷书生,他们是无辜的,一般不会依附于豪强(至少一开始不会),他们对父亲是感恩的。而且,一个一个的读诗书,还有忠诚的思想,简直就是巩固皇权最好的有效力量!

但是,一两个人才是不够的。皇帝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卑微子弟,他们会填补朝廷的所有职位。要设计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不能像九品官法、提倡孝道那样被地方巨头轻易控制。

这就是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背景。

事物有光明的一面,就一定有黑暗的一面。自从科举出现以来,就伴随着舞弊的频繁发生,从古至今从未断绝。

其实我清朝虽然闭关锁国,搞八股文,搞文字狱,但是就对科举作弊的惩罚而言,真的是历代无出其右!

一般来说,科举舞弊有三种类型。第一,行贿诈骗。第二,夹带诈骗。第三,考试作弊。

后两者毫无“技术含量”。说白了就是“小抄”“找枪手”。第一种行贿诈骗更有意思,也更隐蔽。

贿选和舞弊必须是有关系的,有权势的,家里有钱的,可以分为贿赂考官和监考两种选择。这种作弊方法一旦成功,就是提前拿到考题,打好草稿,在考场上直接默写。

在各类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相关的剧情,它们的成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产业链中的各类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而我清朝关于惩治科举作弊的法规也是相当完善的。主要有两条:《大清律》和《科举条例》,具体规定如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规定,考官互相请托或行贿买关节的,依法惩处。如果有父亲、兄弟为子女行贿,有官职的将被免职并受责,没有官职的则从重处罚。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如果考官和考生相互勾结,以这种方式通过考试的考生,一经查实将被斩首。

只举两个例子(真的只是例子,相信我!)。

康熙五十年。在江南(南淖)取得乡试后,中榜考生多为扬州盐商子弟,苏州数千考生在贡院闹出轩然大波,惊动康熙。最后考官左必雷失察,副考官赵进受贿拍板,贿赂扬州盐商子弟吴彼、程光魁,将其扭送。

咸丰八年。顺天府(北脑)省考后,演员(也就是现在的演员小鲜肉)平均年龄榜排名第七,舆论一片哗然,说“演员也是高级演员”。咸丰命载垣带头查办此案,结果不仅底稿不全,500多字的文章中有300多个错别字;咸丰大怒,考官拍板,副考官革职,另一个送兵站,考生死在平陵狱中。

我这个清朝皇帝,深知科举作弊无异于颠覆皇权根基!对这些汉奸小人要毫不留情!

只有科举制度公平公正,卑微的士人才能继续受到皇帝的驱使,从而强化皇权。一旦科举受阻,豪强子弟混进朝廷,一切以家族利益为先,那么皇权就会衰弱,社会矛盾就会激化。

所以,一旦发生重大诈骗案件,已经是清朝帝王们的共识。不是一两个官帽的问题,也不是“天下民心”或者“卑微希望”的问题。

反而颠覆皇权,帮助地方巨头坐大,无异于谋反!这么严重的政治问题,斩首轻了,罚三族九族也不过分。

如今,时代变了,世界也变了。皇权、豪门、科举都成了历史故事。

请不要坐在你的座位上,你没有任何暗示。

最后,我突然想到一个小故事。

张之洞曾在朝廷会议上发言说:“我是卿……”。几位王子当时就不高兴了,反驳道:“青是我们满人,不是你们汉人……”。从此,张之洞只能对诸侯说“有卿……”。

突然意识到:CTM,大庆也不是我的,大庆已经死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36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