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俺答封贡能化解明蒙百年血仇?撇除虚无面子后就没什么恨了

元旦祝福语2022-09-23  18

为何俺答封贡能化解明蒙百年血仇?撇除虚无面子后就没什么恨了

洪武二十一年,明朝大将蓝玉在渔洱海彻底击败了北元势力。这场战役不仅让蒙古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也基本上让蒙古人放弃了在南方重建元朝的意愿。然而,明和蒙古并没有结束敌对走向和平,而是陷入了尴尬的对抗和冲突之中。

蒙古虽然不想夺回中原,但他们也不能和它断绝关系。因为回到草原也意味着再次回到单一的游牧和狩猎生产,很多重要的物资和必需品都无法自给自足,只能想办法从南方的明朝那里获取。

对于明朝来说,征不征也成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如果没有,蒙古会时不时南下进攻,获取资源;征服,不仅要耗费极大的物资,更重要的是,帝国王朝没有能力有效控制漠北地区。即使它赢得了战斗,它仍然必须在撤退后将领土“归还”给蒙古人,供他们休养生息。

而且蒙古人还利用这一点与明朝打游击战,以至于明朝耗资巨大的北伐往往不劳而获。例如,成祖的五次个人探险,除了第一次,都没有成功。

对于这种尴尬,明朝在永乐之后改变了策略。同时通过“关贡换市”降低了蒙古的威胁。

“献贡”就是蒙古部落首领向明朝称臣,纳贡。明朝除了册封官衔,还会给前来朝贡的朝贡使节“礼物”(礼物或金钱)。“回馈”的价值一般远高于贡品,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补偿。

“互市”是指明朝与蒙古定期开辟交易市场(主要是马市),蒙古用自己的马、羊等畜产品与明朝交换铁、茶、盐、布等生活必需品。

本来这种新策略可以有效缓解明蒙之间的敌意,给双方带来和平,但是因为朝廷的方法不对而失败了。

朝廷“封贡换市”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蒙古人缺乏生活必需品的问题,而是为了与蒙古部落建立纽带关系。羁绊的设置是为了分化蒙古部落(只有服从的人才能吃糖),加深对朝廷的依赖。

朝廷是希望通过控制蒙古人的需求,来分割和控制蒙古部落,进而消除蒙古人的威胁。

基于这种目的和方法,朝廷更倾向于“封贡”,对“贸易”并不积极。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贸易量严重不足。

蒙古人为了解决自身的物质需求问题,首先在“关贡”上做文章。通过增加朝贡的频率和次数,获得朝廷更多的“礼物”(并在朝贡的过程中做生意)。且不说这种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物资不足的问题,明廷也经不起“回赠”的重负。

最终明朝取消了蒙古的朝贡,相当于切断了贸易线。蒙古自然看不下去了,“土木堡之变”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爆发。此后,蒙古从明朝获取物资的主要方法是“南掠”。

注:土木保变更前,蒙古领导人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朝贡使团的人数从十几个人扩大到3000多人,朝贡的频率由一年一次改为一年数次。

虽然从正统王朝来说,明朝在洪武、永乐时期因为卫所衰落,军事实力下降,无力给蒙古军事压力。然而,蒙古人不愿意通过战争和抢劫获得资源。

首先,不保证每次都能赢,输了就是净亏损,赢了也不一定盈利。因为组织军事活动本身就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如果蒙古人不能攻占明朝的城市和仓库,他们实际上可以掠夺的物资相当有限。

另一方面,明蒙边境地区并不富裕,经过反复劫掠,可供劫掠的物资就更少了。所以抢看似免费,但长期来看,实际收益还不如互市。

其次,蒙古人本身也不太平。这个蒙古族的组织其实很松散。它由许多部落组成,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冲突。经过南方的劫掠和明朝的过度消费,有被敌对部落消灭的危险。

所以明蒙之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蒙古为和平而战,越是有利越是要求和平。因为蒙古人的目的是“求通宫城”,换句话说,蒙古人有强烈的和平愿望。

但由于明朝没有控制草原的能力,所以没有彻底征服蒙古人的想法。只要蒙古人不入侵南方,朝廷就无意征服北方。也就是说明朝和蒙古一样有强烈的和平愿望。

双方缺乏的是信任和实现和平的正确途径。明蒙双方的和平意愿是结束明蒙百年战争的基础。“答贡”也是这种意志的必然结果。

然而明朝很难迈出这一步。

首先,漫长的战争让朝廷非常不信任蒙古人。即使蒙古人主动伸出“橄榄枝”,朝廷也条件反射地认为这是“别有用心”。总之,这不是一场和平,而是一场阴谋。

另一个不能说的原因是上天的自负。甚至和平也应该是朝廷送给蛮族的礼物。野蛮人如何反过来讲和?而且,那些不需要打仗的人,经常会大声嚷嚷。

所以蒙古人越是争取和平,明朝越是没有人接受。否则怕死、通敌、辱国、卖国等帽子会一个接一个飞过来。

嘉靖二十五年,安达可汗自称蒙古最高礼仪“九白贡”(九白骆驼、九白马、九白牛、一金一银鼎),谋求宣布自己重开贡城。但世宗断然拒绝“讨贡欺”,下令“再谈开放马市者,必死”。

嘉靖二十九年,安达汗率军围京(耿旭之变),终于迫使世宗接受“橄榄枝”,同意重开贡士。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别说真正实现和平,只会让明廷感到屈辱,越来越对立。

注:虽然世宗在耿旭之乱后同意重开贡士,但明朝并没有认真执行。而且,嘉靖三十年,朝廷以蒙古贪得无厌,互市后仍犯边侵为由,关闭了马市,再次进入战争状态。

在明和孟的紧张对峙中,和平的机会突然出现了。

四年来,隆庆莫名其妙地抢走了他孙子韩娜姬看中的女人(三娘子)。一怒之下,韩那吉于当年九月率领几个部下来到大同,向明朝投降。

纳吉想嫁给他,却被安达汗抢走了.....纳吉很生气,想打士兵,但安达汗对妻子不满,于是弃部而归,只有阿力克兄等十人跟随。但是,倒下的人,会相互追随。巡抚每次都收下了告诉巡抚王崇古他在镇上,于是跟着安慰连。

明穆宗实录

当时大同的将军们并不是真的相信拿哈那吉,认为这是蒙古人的圈套(比如当间谍,或者是围城里的内线)。他们不同意接受杀死纳吉,甚至很多人建议杀死纳吉等人,并索取人头。

宣太守王崇古、大同太守方觉得这是一个与安达汗沟通的机会,于是向朝廷报告,建议收纳纳吉,赐他官衔。

是什么让明廷放下了百年血海深仇、生擒始皇帝、包围都城的耻辱,主动选择了沟通与和解?

首先,近两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明朝并不具备军事解决蒙古问题的能力,持续的战争除了消耗资源和国力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其次,朝廷很多人都意识到,明蒙双方互相厮杀,到头来也不过是为了和平。但是,蒙古人民的和平条件只是“互市”。法院不受理的理由是什么?

而且就算放不下面子,也还是有相应的办法满足那些好面子的人。

当消息传到宫廷时,穆宗显示了他非凡的知识和能力。穆宗也觉得这是一个与蒙古国沟通、缓和关系的机会。他不仅批准了王重谷的建议,还把反对和谈的“提琴手”叶梦熊赶出了朝廷。这种直接表态的行为也大大降低了和平谈判的阻力。

山西道士叶梦熊说:“边关官员接受汉拿吉投降是不合适的,朝廷给官衔也是不合适的,会招致仇和灾难。”郭颂药剂师和张世被用作比喻。上稀里糊涂,生他的气胡说八道,外面的生活降了两级。

明穆宗实录

叶梦熊官职虽不高,也不过是个道学建议(七品)。但明朝中期以后,官员的影响力已经很强了(御史控制了巡抚制度),叶梦熊又有了“军民”的特殊地位。鉴于篇幅,这里就不说了,但叶梦熊是万历三大征中“宁夏亳州”的主要发起者和参与者。

王重固与内阁中的高拱等人商议后,决定善待韩那吉,在不伤害安达汗的前提下,用他来换取当年从安达汗处叛逃的赵权等人。

明朝双方在云石堡交界处展开谈判,本来打算讲和的安达汉自然不会拒绝明朝朝廷的条件,双方很快达成协议。隆庆四年十二月,安达汗将赵全、李、王廷富、赵龙、张、刘天骐等人移交明朝。

万事开头难。既然已经开始了,以后做起来就容易多了。紧接着安达汗再次向明朝提出了他的核心诉求“关贡换市”。

事实上,政府知道他想这么做,尽管他对此只字未提。毕竟,他已经为此吵了几十年了。以前法院不搭理,现在双方展开了愉快的合作,这已经不是什么忌讳的话题了。

高拱也很聪明,把“关贡对方市场”这个话题简化为“关贡”。既然蒙古人如此渴望向大明俯首称臣,大明的拒绝不正是寒了祎凡的心吗?最后,在张、王崇古等同僚的帮助下,在的支持下,实现了“闭关进贡”。

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半路谈和平了,因为“关贡”简单,蒙古人也不太在意。正是朝廷在“互市”上的巨大努力,才最终实现了和谈。

首先,重开“马市”,是为了解决明蒙两国过去在马价上的纠纷和争议。朝廷不仅指派专人管理市场,还聘请懂行的牙商来确定马匹的价格,以保证交易双方能够公平交易。

除了官方的“马市”,还向双方的平民开放了“人民市场”。也就是说,明朝的商人被允许在指定地点与蒙古牧民进行交易,交易的金额和种类几乎没有限制。并且为了满足蒙古牧民的需求,不断增加开放民俗市场的频率,最终形成了月亮市场。

蒙古的安达汉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他制定了“条约十三条”和“市法五条”,严格约束下属。

有多少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公平稳定地获取物资?在实现和平方面,贸易往往比战争更有效。

“安达贡”不仅为明朝赢得了喘息之机(很多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安达贡,女真崛起后明朝会死得更快),更重要的是,它为无数平民创造了生存的机会。

不要说他们没有资格支配打官司的战术。就算是,他们也会放弃所谓的“仇恨”,选择和平。因为金戈铁马,纵横草原,直取湖亭,看起来威武霸气,但这条光荣之路需要用他们的骨头铺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36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