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句成语,“分道扬镳”,“分道”为何要“扬镳”呢?
我们的汉语博大精深,有大量的成语。据统计,我国大约有3万个成语,其中大部分很少使用,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超过1500个。比如:连续、合理、一鸣惊人、有备无患、天长地久……
有一个成语我们今天经常用,就是“各奔东西”,有时也叫“分道扬镳”。这个成语的原意是走不同的路线,现在这个词多用来比喻各人因为兴趣和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做各的事。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各奔东西吧。为什么要“分道扬镳”?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典故。
(温馨提示: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感谢原作者。如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道扬镳”这个成语出自《舒威北史》和南北朝时魏寿写的《魏宗师河中气功传》。书中记载孝文帝魏曰:“洛阳富庶,我当各奔东西。从今以后,你可以上路了。”这是什么意思?翻译成白话:“洛阳是我的首都(所以你得听我的)。从今天开始,路分两半,你走自己的路。”北魏孝文帝这话是对谁说的?因为什么?
当时北魏都城设在洛阳,以景(掌管都城的长官,即洛阳市长)命名。诚实,慷慨,总是拒绝向权贵屈服。有一天,他坐公共汽车上街,碰到了李彪队长(相当于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车。就官职而言,袁志比李彪低。按照当时的规则,袁志应该先让路,让李彪的车通过。但是袁志没有让步,这使李彪非常不高兴,并当面指责他。当他看到李彪生气并自责时,他拒绝屈服。他们不甘示弱,去和魏孝文帝争论。李彪说,他得到了皇帝的许可,乘坐了一辆豪华轿车。你一个洛阳地方长官,竟敢和朝廷副将打架?袁志说他是皇帝任命的首都最高官员。凡是居住在都城洛阳的,都要列在户籍上。他怎么能为中尉的建议让路呢?
魏孝文帝不想说谁对谁错,想做个和事佬,就笑着说:“不要吵架。洛阳是我的地方,我应该说了算。在我看来,你们应该分道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各奔东西了,不是吗?”于是他们出了宫,立刻找了一把尺子,量了路,就分开了。我们走吧,走吧。
那么为什么要“分道扬镳”呢?原来保镖(biāo)指的是位。要把马往前赶,就要把钻头拧紧,也就是俗称的“分道扬镳”。所以后人用“各走各的路”或“各走各的路”来指代各走各的路,“各走各的路”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感谢阅读!
郑重声明: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携带、复制、拆解或粉饰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如有版权,一经发现,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