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仅用4个多月就占领东北三省,张学良:听蒋介石的,不抵抗

num2022-09-23  18

日军仅用4个多月就占领东北三省,张学良:听蒋介石的,不抵抗

1931年,侵华日军占领东北沈阳后,不断向周边扩张。在东南部,仅9月19日,日军就攻占了鞍山、抚顺、凤凰、营口、安东,并完全控制了连接抚顺和安东的铁路线。

沈阳以北,日军进攻长春的宽城子和南岭兵营。

在国民党蒋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的鼓舞下,东北军大部分部队不战而退,只有少数进行了抵抗。

9月21日,日军从长春进攻吉林。吉林省陆军参谋长兼代理主席洪志亲自出城迎击日军,命令所有守军向日军投降。

在日军的支持下,西直以吉林省“独立”的名义正式脱离南京国民政府和张学良政权,成立了名为“吉林省行政长官公署”的傀儡组织。

南京国民政府呼吁国际联盟和非战争公约缔约方。蒋介石在国民党党代会上讲话时说:“此时此刻,我们必须团结一致。首先要以正义对待强权,以和平对待野蛮,暂时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等待国际正义的审判。”

9月24日,日军入侵吉林省西北部,洮南警备队命令张海鹏立即投降。

“九一八事变”当晚,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电话通知在北平的张学良,报告并请示如何处理。张学良明确指示:“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武装冲突。并请荣臻转告东北军将领王以哲等人,遵照蒋介石对日军入侵的“不抵抗”命令。”

随后,张学良在北京协和医院召开东北军政要员会议,再次确认“不实行抵抗,一切由他国判断。”

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问题上,蒋介石仍然坚持其所谓“先出国后回家”的政策,只注重外交努力,争取西方国家的干预和支持,依靠国际联盟解决中日问题。

国联作出决议:“中日停止军事行动,双方军队退至原驻军地区,等待国联派人调查判断。”

但傲慢的日军根本无视国联,拒绝接受调查,声称“满洲事件”不允许国联和第三国介入,主张中日直接谈判。于是,国联态度软化,转而支持日本的主张。

到9月25日,日军在短短一周内横扫辽宁、吉林,占领30多个城市和12条铁路线。

尽管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遭到世界进步舆论的强烈抗议,各主要国家新闻媒体纷纷发表评论予以谴责,但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采取了“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他们虽然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非常不满,但仍然照常与日本进行军火交易。

美国胡佛总统只说要对日本施加外交压力,进行所谓的“道德制裁”,却不同意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

另一方面,苏联政府在国际上一直支持中国,强烈谴责日本侵略中国,苏联人民也多次举行集会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10月19日,利维诺夫再次发表声明:“苏联在道义上、精神上和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国,并愿意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

苏联奉行的社会主义与国际侵略根本不相容。苏联不会允许同帝国主义合作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苏联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用自己的力量惩罚日本在满蒙的阴谋。"

蒋介石接受美国的指示,企图在锦州建立所谓“中立区”,并派美、英、法、意等国军队阻止日军入侵。

11月25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顾维钧与国联官方代表施肇基通电话,向国联提议“将锦州划为‘中立区’,希望日军不要继续进攻。”

蒋介石的建议立即遭到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的一致强烈反对。国民政府指定锦州为“中立区”的计划于12月4日被迫取消。

随着日军越来越意识到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其侵略野心也越来越大。

12月15日,蒋介石在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被迫下台,受到全国的批评和责难。

1932年1月3日,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北军队的最后据点锦州,东北部队全部退守山海关。

“九一八事变”强烈震动了中国社会,中国各族各阶层人民为之痛心。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举行示威游行,组成请愿团体向国民党当局请愿。海外爱国华侨不仅积极捐赠抗日资金和物资,还组织华侨志愿者直接参加抗日战争。

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我们应当领导工农和一切被压迫民族,组织自己的武装救亡志愿军。”

随后,中共满洲省委号召大规模组织义勇军,以各地当前的抗日战争为契机,发动群众,建立义勇军组织。党应该积极领导参加这场战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了一场空抗日救亡运动,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斗。

日本关东军仅用了4个月零18天就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的广大领土。

东北沦陷后,3000万东北同胞成为亡国奴,128万平方公里锦绣河山落入敌手。日本东北被变成军事物资供应基地,以支持其侵略战争。东北丰富的煤炭、钢铁、水泥、木材、粮食等物资被掠夺到日本,极大地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6年,一位张老师目睹东北同胞的悲惨境遇,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歌曲《松花江上》。

短短的几句歌词,道出了九一八事变后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东北人民的悲痛,唱出了中国人民对日军入侵东北三省的愤怒。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21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