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然后得”与“让然后得”

梭边鱼2022-09-23  10

“攘然后得”与“让然后得”

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不是“赢”,而是“给”。中国人虽然崇尚原谅、谦虚、退让的礼仪,但还是以个人标准为基础,私心很大。

孩子在教育中要接受“施与受”的礼仪。从“孔融要梨”的故事可以看出,他们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欲望,把大梨让给别人。其实我最想要的是一个大梨,但是我想送给别人。如果别人有这种“给”的思想和礼仪,我也要让位,于是我就掉进了孔融的陷阱——孔融自然得到了最大的梨。刘备得了荆州,总觉得没礼貌,有点舍不得离开。但在诸葛亮的劝说下,他真的认为荆州应该是自己的地盘,二哥关羽想守,后来没守。“陶三赐徐州”也是如此。陶谦想把徐州给刘备,但是刘备不要。有点“为了显示刘备的实力和厚度而接近虚假”。为什么不呢?主要是考虑到谦逊的美德。然而,战争中不需要谦逊或忠诚。既然发动战争不是谦逊和忠诚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打了就赢”的问题。

发动战争就是抗击外敌或直接侵略他国。我们不能只是卑微。如果我们是正义的,我们能发动战争吗?就国家安全而言,“打”更现实。国家的和平统一可以通过压制外部威胁和消除内部叛乱来实现。但是,如果“得不到就放弃”,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放弃一部分领土或利益,就会被认为是弱小,被外国欺负,长期占据自己的领土。由此,要在实际问题中“奋斗”,要有相当的实力;否则全军覆没,打得“失地”。在很多琐事上,人要充分发挥“施与取”的美德,讲究忠恕谦让之道,而不是轻易占有某些事物或官位。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实际上是。真正的谦卑是可以消除欲望的,但是消除欲望又有多容易呢?你怎么能轻易放弃你所拥有的?于是,很多人非常看重自己的个人财产,不肯捐一分钱,也不给弱者援助。古代人也懂得谦让之德,懂得“设酒杀鸡为食”、“丰年留足鸡豚为客”,民风淳朴。但是现在,基本不存在了。谁会招待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就算你觉得它们不是恶意窥探者,把它们赶走了,你还会留着它们吃饭吗?在利益面前,人家不会让,只会抢。如果让出来,一定是自己不够强大,无法独自拥有。当然,人不等人。桃花源里没有功利的人,却保持着古风。他们要谦虚,要招待客人,但是没有利益诉求。唯一的利益诉求就是打听外面的事,替别人钓鱼。如果看陆游的山西村,就有些功利了。山西人都知道他做过官,所以有些利益。至于有什么样的利益诉求,诗里没有说明。由此,村民有了“先予后得”的意思。

于是,“先予后得”就成了软弱的表现,也成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原则。谁把嘴里的鸭子给别人,谁就是傻子,或者为了利益,也许他们会得到比鸭子更多的利益。尧,古代的皇帝,打算做九州总督。他认为姚的话玷污了他的耳朵,连夜逃跑洗耳。事实上,许由不想当国王,而是想隐居。按照当代人的理解,当时皇帝是不放心的。他必须领导人民的工作,亲自领导人民管理世界上的灾难。许由不想过不舒服的生活,而是想过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如果封建统一后的皇帝,哪里还能为天下贤士让路?他们都信奉“先玩,后得”的工作作风。秦汉时期,驻守唐朝边境的士兵应该是先打胜仗,而不是“先予后得”。如果强者有这样的素质,弱者只会讲道德,只会“来来往往”。

宋朝的宋徽宗父子一次又一次地投降,最后被金人俘虏。南宋的皇帝也是如此,一次又一次的放弃疆土,得到了自己的生活享受。清末统治者也是如此。一是盲目“打且得”,同时向十一个国家宣战。受到惊吓后,他们不得不割让土地并支付赔偿金。“给予和获得”并放弃他们的领地,这样他们才能享受他们的生活。人是怎么活的还是怎么死的?也就是说,无论统治者实行的是“先争后得”还是“先予后得”的策略,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而没有顾及普通百姓的利益。所以“得偿所愿”和“得偿所愿”是相辅相成的。你可以为所欲为,围绕它的都是个人利益。

所以孔融放梨的做法只是小孩子的无知,所有的礼仪都只是“放”的礼仪,是反人类的,是要做的面子工程,但不会真正实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1809.html
最新回复(0)